现在许多母亲正在经历厨艺的巨大转变,这个变化正在无声地进行。过去连方便面都煮不成的女孩,如今已经能够轻松制作数十种点心、面包和蛋糕;过去总在超市购买零食的“小吃货”,现在去菜市场时只关注食材是否新鲜。这并非竞争加剧,而是母亲们对孩子最真挚的关怀——希望他们能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我也是这样。生孩子之前,我是家中最受宠爱的宝贝,从不做家务,连碗筷都不碰;有了孩子之后,看到他吃东西时开心的样子,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亲手为他准备食物,不是追求昂贵,而是要让他吃得放心。于是我开始频繁走进厨房,先从制作小点心学起,后来慢慢掌握了做面包和蛋糕的技巧,连孩子的点心都坚持自己动手做。
街边售卖的糕点,常常让我心存顾虑。其中添加的植物性油脂、人造黄油是常见成分,过量摄入容易导致孩子消化系统不适;而由各种添加剂、香料及色素拼凑出的“佳肴”,虽然外观诱人,却如同潜伏的危机,不仅加重了肠胃的负担,还容易使体重不自觉地增加。有一次孩子吃了某个品牌的饼干后,夜里突然腹痛难忍,我目睹他紧锁的眉头,便下定了决心:从今往后,家里的零食要亲手制作。
自制点心,材料其实很有限,比如低筋粉、高筋粉、动物黄油、奶粉、鸡蛋,这些就能做出各种不同的款式。比如今日制作的肉松夹心小奶酥,选用50克动物黄油,这种黄油比植物黄油更健康,含有更多有益成分;另取110克低筋粉,这种面粉能带来更酥脆的口感;再添20克奶粉,使奶香味更加突出;还需40克鸡蛋液,有助于提升糕点的松软程度,整个制作过程十分便捷:首先将黄油软化至类似牙膏的质地,然后与糖粉充分混合,确保达到顺滑无颗粒的状态,接着分次少量地加入鸡蛋液,每加入一次都要搅拌至完全被吸收;随后拌入奶粉,并筛入面粉,将这些材料揉合成一个均匀的面团;将肉松与沙拉酱混合均匀,然后取15克作为一份,包裹进面团中;将包裹好的面团搓成圆形,再按扁,表面刷上蛋黄液,最后撒上杏仁片,放入预热至170摄氏度的烤箱中,烘烤25分钟即可。没复杂的工具,没难学的技巧,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这个迷你酥点,是我根据曲奇食谱调整改良的。惯常的曲奇吃多了容易发腻,我在里面夹了带点咸味的肉松,这样甜味得到了平衡。尝一口时,香浓的奶香混合着肉松的咸香,连先生都争相品尝。上回做了二十个,孩子放学回来,一把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还说“妈妈做的比食品店买的好吃多了”。那个瞬间,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报。
我并非禁止孩子吃外面的零食,偶尔让他们品尝一些“怀旧食品”也并无不可。比如我幼时享用的糖块、酥脆点心,也带他们尝试过,但尝过后便不再购置——并非吝啬,而是不希望他们过多摄入不益健康的食物。日常生活中自己动手制作,既能把握食材品质,又能让他们领略“母亲手艺”的独特风味,这样做岂非两全其美?
母亲的非凡之处并非与生俱来。早些时候,我连刀具都难以操控,如今却能凭直觉烘焙糕点;过去,我连面条都会煮成糊状,而今已能烹制数十道佳肴。这并非源于天资,而是情感赋予的动力——为了孩子,我甘愿钻研;为了孩子,我勇于蜕变。
看到孩子品尝亲手制作的小点心,他开心得眼睛像弯月,我明白,不仅赋予他健全的童年,也为自身提供了进步的途径。那个往日的“小千金”,如今变成了“多面手厨师”,这并非“舍弃”,而是“获得”——获得了孩子的喜悦,获得了自身的提升,获得了身为母亲的荣耀。
自己动手做的食物,并非累赘,而是心满意足的源泉。当丈夫和儿子争相品尝我制作的小点心,当孩子称赞“妈妈做的最为美味”,当我凝视着灶台的温馨景象,我明白,最深厚的能量,源自于母亲的烹饪空间。它并非“全能”,而是“为了孩子,我甘愿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其实,母亲的非凡,并非通过言语彰显,而是以行动体现——体现在亲手和面的每一个动作中,体现在细致筛粉的每一道工序里,体现在孩子品尝佳肴的每一份满足中。这样的母爱,看似平凡却蕴含无穷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