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午后,网络烘焙企业“熊猫不走蛋糕”的官方平台公布通知,该品牌创办人下落不明,将近一千名工作人员已有三个月到四个月的薪资未领,社会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账户暂停缴费,企业内部通讯群组被强制解散。
该公司职员交给顶尖媒体人的影像资料表明,三月十六日,企业创始人声称组织当前出现财务困境,个人资产作为担保也无力清偿欠款,同时承诺会配合相关机构处置后续事宜。
“熊猫不走蛋糕”官方账号截图
员工提供截图
三月十八日,部分来自重庆、南京、惠州、成都的顾客向顶端新闻记者反映,他们曾在“熊猫不走蛋糕”小程序里充入数百元,如今遭遇下单失败、退款困难的状况。
有位来自四川的网民告知顶端新闻记者,3月16日上午刚充了499块钱,到下午就收到了通知。“充值后打算下单,结果联系不上客服,钱一分都没花出去。”
最高级媒体从业者打开“熊猫不走蛋糕”应用发现,这个品牌在大陆多个地区28家分店都处于停止服务的状态。
18日当天,顶端新闻的相关记者拨通“熊猫不走蛋糕”总部所在地的惠州市商务局电话,向其了解普通民众应如何进行权益维护。接电话的惠州市商务局一位职员表示,目前多个机构已经关注到“熊猫不走”的相关事件,并且该公司并未在该部门完成注册登记,整个事件的状况正在接受审查,待调查工作有了新进展,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位消费者。
熊猫不走杭州分部职员张天(化名)向顶端新闻记者表示,3月14日,熊猫不走始创人杨振华失去联系,16日,杨振华终止了公司钉钉、微信群聊的使用。“杭州分部一共20位工作人员,拖欠工资时间从1个月到4个月不等。张天表示,同事们曾试着联系杭州市处理拖欠工资的专门电话,不过因为公司经营状况不正常,这不归劳动监督部门管理,因此相关机构建议他们采取仲裁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
老板的电话一直联系不上,3月16号晚上,我们借助官方平台发布了要求支付工资的视频,张天这样表示,由于心情急切,他还曾和团队成员商议过进行直播维权。
根据红星新闻报道,杨振华出面澄清并未失联,他透露正筹备资金用于支付员工薪酬,同时处理拖欠的供应商货款以及消费者储值卡款项,涉及金额总额达六千余万。
老板正在尽力筹集资金,为何要解散企业交流群组,并且没有向职员说明原因,张天对此感到既生气又无能为力。
张天向顶端新闻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披露,2023年11月期间,熊猫不走蛋糕通过所有销售渠道实现的商品交易总额大约为2273.20万元。根据张天的陈述,其利润率超过了50%。
三月十八日,记者多次联系“熊猫不走”的创始人杨振华,但是截止到文章发表时,他的电话依然没有人接。
根据可查信息,熊猫不走蛋糕的公司总部设在广东省惠州市,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采用网络接单后从仓库直接派送的运营方式,为顾客提供生日蛋糕的售卖以及送货上门的业务。公司运营两年期间,依据其自身对外发布的信息,2019年11月份,“熊猫不走”蛋糕已积累将近五百万用户,当月实现的营业收入突破了三千万人民币。
熊猫不走蛋糕在各个城市建立了制作基地,由这些基地向邻近的售卖点运送产品,穿着熊猫服装的配送人员会亲自上门赠送蛋糕,同时表演歌唱舞蹈、呈现魔术技巧、组织互动游戏,这构成了熊猫不走蛋糕的核心吸引点。该品牌主要面向中小规模城市,到目前为止,已经拓展到惠州、广州、成都、长沙、杭州、郑州等总共二十四座城市。
律师解读:
员工可合理使用公司账号讨薪
顶端新闻:被欠薪员工该如何争取自己权益?
河南中豫律师事务所律师贾光娟表示,通常情况下,追讨工资可以向劳动监督机构申请行政手段解决,也可以选择劳动争议仲裁途径处理。
宗传明律师建议员工迅速运用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权。根据已有消息,该企业拖欠的薪资金额相当可观,同时其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员工追讨薪酬的前景估计不会太好。
职员有权申请司法机构处置企业有价值的资产。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通常能够获得有利判决,然而现阶段估计,即便判决有利,企业支付劳动报酬的履行能力也相当有限。
顶端新闻指出,相关部门就讨薪者问题表明态度,称由于企业处于非正常运营情形,导致雇员无法借助劳动监督途径追讨欠薪
上海大沧海新闵(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苏世豪表示,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一在于负责机构不一样,其二在于法律层级不一样,其三在于法律影响不一样;仲裁属于非诉讼程序,监察属于行政监管范畴。借助劳动监察程序能够实施行政手段,不过因为该企业状态异常,导致劳动监察机构发出的命令无法落实。劳动仲裁获得有利结果之后,案件会移交至法院执行环节,司法机构凭借其法定执法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顶端资讯:东家长时间联系不上,职员工资好几个月没发,职员在网台、短视频多渠道用企业账号发要钱帖子,会有什么法律麻烦呢?
河南中豫律师事务所律师贾光娟表示,当员工所发布内容全是真实情况,并且没有掺杂虚假信息时,其面临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员工发布的内容包含侮辱性言辞、诽谤性质的信息,或者涉及他人个人隐私,那么他们就必须承担由此引发的法律责任。
河南成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贞表示,需要考察披露信息是否损害名誉权或隐私权。倘若披露信息属于真实情况,便不会对企业名誉权造成损害,只要没有透露老板的个人隐私,也不会侵害隐私权,那么通常就不存在其他法律层面的风险。
此外,需要确认账号的运营者以及企业或账号持有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协议,倘若没有协议,或者行为并未违背既定条款,那么便不会产生任何法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