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金角度来看,尽管2022年烘焙产业获得投资案例的次数没有减少,然而其整体募集资金规模明显弱于2021年。根据IT桔子统计,到2022年10月份为止,涉及蛋糕和西式甜品的融资活动总共发生了十宗。
2021年烘焙领域共发生17宗投资融资案例,同一年份,红杉、IDG等投资机构已提前布局该行业,不少知名烘焙企业成功募集超亿元资金。
以新中式甜品店墨茉点心局为例,2021年总共接受了三次投资,其市场价值达到了两千万元。
业内有学者指出:2021年,诸如烘焙行业在内的诸多新兴消费行业经历了一段投资热潮,其中部分领域甚至显现出过热态势,然而随着投资方意识到被投公司业绩提升需要时间积累,其投资行为开始变得更为审慎,在注资规模与公司估值方面均有回落。
艾媒咨询的负责人张毅向《证券日报》的采访人员透露,今年出资团体显得较为小心,资金投入的节奏比2021年有所减缓。不过从长远角度审视,他对烘焙行业在中国的进步以及民众的人均食用量抱有相当正面的看法。
在面向公司方面:领先烘焙公司年营收仅略超十亿,市场占比最大的达利食品,其比例也仅在一成左右。从经营餐饮店角度出发,传统中式点心商标集中度最显著,前五名占有率超两成,接着是庆祝生日用的蛋糕,前五名占位约一成五,而西式甜品商标集中度最弱,前五名占比不足半成。
根据美团餐饮相关统计,到2022年3月时,生日蛋糕类商铺数量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十上下,在先前的一年时间里,这一增长速度逐步减慢。西式糕点类商铺数量的增长速度,从2021年11月开始,首次跌落到了个位数区间。
产品为王最重要
如今市面上开设的烘焙店铺层出不穷,然而唯有拥有核心招牌商品,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成功。
好利来于2015年聘请知名甜品专家中山满男开发新口味,紧接着推出了“半熟芝士”,这款产品面市后立刻受到甜品发烧友们的热烈欢迎。根据2018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好利来这款半熟芝士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亿个单位。
好利来借助半熟芝士这一单品,在电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借助销售模式与传统西点门店的显著不同,成功摆脱了以往传统烘焙的品牌认知,转而投身于新烘焙领域,并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
好利来借助流行商品的打造,迅速吸引大量关注促成品牌突破。不过烘焙领域竞争激烈,热门商品容易被对手复制,因此公司持续推出玫瑰豆沙酥、轻柔芝士、旋风吐司等创新产品,特别是采用自然与艺术风格设计的黑天鹅蛋糕,让好利来品牌达到新的发展层级。
而立足于云南本地,也有不少老品牌玩出来些花样。
云南知名的糕点制造商冠生园,持续开发新产品,比如把面包和云南特有的包浆豆腐融合,创造了“老奶油包浆豆腐小面包”;又把西点和传统中式点心结合,推出了“拿破仑咸奶油卷”;这样既丰富了产品种类,也让品牌保持活力。
幸福西饼同时是新兴品牌也是资深品牌,它推出了儿童卡通蛋糕、鲜花蛋糕等款式,以此维持品牌的新颖感,并且让经营的业务范围更加宽广。
聆听市场能被验证
当然,品牌也不能自说自话,被市场验证的模式才是“真”模式。
好利来将更加关注顾客群体,采用新颖的市场策略,例如针对不同城市开设特色店铺并设计专属推广活动,又比如频繁与其他品牌合作推出新品,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塑造其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好利来于2020年在上海开设了以Lab为主题的门店,这家店铺完全采用银色装饰,其前卫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充满科技感的太空制造工厂实验室之中。店内各式宇宙造型的产品整齐排列,充分展现了一种以精神追求为宗旨的全新烘焙理念。
好利来在南京开设了首个Pink主题门店,店内以粉色为主色调,搭配暖色调灯光,营造出充满年轻气息和活力的氛围,顾客一进入就仿佛置身于甜蜜的幻境之中,迅速赢得了众多女性的喜爱。
好利来于2021年在成都宽窄巷子开设了国内首个以国风为主题的门店,这家店铺将传统文化作为设计核心,古朴的木质门扉与砖砌墙面相得益彰,再搭配玻璃瓦顶,使传统韵味与未来感设计碰撞出别具一格的时尚空间,极具视觉冲击力,店内陈列的戏谑风格脸谱、诙谐熊猫说唱形象以及巴蜀特色宫灯图案,处处彰显着浓厚的川渝文化气息,不仅为店铺注入了独特个性,更让传统艺术以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焕发出别样光彩。
好利来于2021年在武汉开设了第一家精品店,店内运用了富有现代气息的装饰材料,并搭配了鲜艳的色彩,营造出兼具现代风格与时尚气息的市集氛围。该店汇聚了知名商品品牌和潮流玩具制造商,同时设有甜品售卖区,旨在为顾客提供既美味又有趣的沉浸式市集感受。
冠生园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同样不愿落于人后,它一方面持续精进传统手艺的延续,另一方面又对品牌门店的面貌进行了革新,设立了名为“人民糕点厂”的新式风格店铺,这种新潮主题的店,既保留了冠生园自身的传统特色,还融入了许多受到年轻群体青睐的设计。
项目流程要“一手抓”
品牌形象的确立和优质商品的提供固然重要,但企业实力的真正衡量,还在于供应环节的革新和项目运作方法的改进,这些同样是关键所在。
好利来在增设加盟店的同时,优化了“总店供应+零售网点+直营店销售+定制”的运作体系,健全了质量监管机制,借助严格的生产管理确保了商品水准,总店供应服务了上千家直营网点,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经营支撑,凭借体量稳固占据烘焙行业领先位置。
幸福西饼最初以连锁实体店形式经营,发展至2014年时,旗下门店数量累计达到六十家之多。幸福西饼随即大幅减少实体店数量,全面转向网络销售,计划实现店铺数字化转型,顾客的蛋糕选购和付款环节都能通过线上完成,幸福西饼的创始人原本认为顾客购买蛋糕大多会直接带走,这本身就需要配送服务,而蛋糕在门店的总销售额中占35%的比重,那时他开始未雨绸缪,考虑一个问题:要是消费者都不再通过实体店下单,还能依靠线下门店维持盈利吗?
幸福西饼在2016年停业所有分店之后,计划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因为百分之九十的糕点主要用于送礼,所以必须成为全国性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优势,从而击败地方性品牌,好比一提及凉茶就会联想到王老吉一样,目标是建立全国性品牌,而非仅仅是一家全国范围的蛋糕店。
所以,幸福西饼若想成为覆盖全国的知名品牌,必须先提升全国范围的供应能力,毕竟蛋糕不同于服装,无法通过快递进行运输,必须选择在客户附近进行生产,这就需要建立多个区域性工厂,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而且,为生日庆祝活动制作的蛋糕,绝对不能出现延迟送达的情况。
那之后,2016至2018年间,幸福西饼在国内增设了四百家分店,以此确保产品能及时送达,同时达成高效制造的目标,由于网络的普及,地域限制已不再重要,无论选择哪家品牌,商品均可配送到府上。
在幸福西饼发展成为全国性品牌期间,其线下业务并未马上实现全面网络化转型,由于蛋糕销售频率较低,导致吸引顾客的成本比较昂贵,为此必须拓展面包和茶饮等高频率业务来提升客户购买次数,而将蛋糕与茶饮及面包等高频率业务整合,使幸福西饼发现了新的发展契机。
幸福西饼恪守“即时制作”的宗旨,借助“网络订购,实体派送”的模式,令顾客获得优质的服务感受。目前,该品牌已覆盖深圳、上海、北京、香港、广州等两百多个都市,惠及两亿多位顾客,传递甜蜜的糕点,在各地赢得广泛赞誉,迅速跻身国内领先的线上到线下结合的甜品行业。
从2018年起主要开展跨区域的品牌宣传,2019年还举办了“欢乐庆典”,邀请全国民众品尝糕点,当天售出78万个糕点,相当于实体店十家面包铺的销量总和。
二零一九年下半年度,企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重新回到实体店铺运营模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糕点店铺形象,并且能够实现频繁的业务往来。
截至目前,幸福西饼已经遍及200多个城市,开设了70多家实体零售网点,配备了2000辆配送车辆,在盐城设有半成品加工基地,全国分布着400个蛋糕制作中心,积累了超过1000万关注者,付费客户接近50万人,日订单量约5万份,并且设有自主研创部门。
最后一公里看营销
此外,就宣传策略而言:品牌形象革新、民族风潮合作、跨界联合、开发新奇商品等,均是传统品牌近年惯用的策略。
好利来非常懂得市场推广的诀窍,把与其他领域品牌联合作为品牌焕发活力的关键手段,它主动联络饮品公司、化妆品公司、流行文化形象等不同行业的伙伴,共同打造特别设计的合作产品,不断让顾客感受到新鲜感。
从营销渠道来看:抖音,小红书,B站等都成了首选。
“熊猫不走”蛋糕会吸引用户关注公众号和企业微信,然后通过一系列步骤激发用户参与热情。它经常用赠送蛋糕的优惠活动,促使用户与品牌互动。客服主要通过单独私聊的方式,准备许多基础咨询内容,比如询问用户购买蛋糕的用途,家里是否有人小孩。下单时刻和宝贝诞辰,这些都能助他们在下一个诞辰光降时,精准触动顾客,促成交易。
冠生园在社交电商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尝试直播形式,借助KOL进行内容营销,以此与年轻群体保持紧密互动,积极利用平台资源,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幸福西饼在建立线上店铺的同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网络第三方平台,幸福西饼借助美团庞大的线上用户群体,持续获取稳定的销售,接着又与大众点评、饿了么建立合作关系,并且设立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多种途径吸引顾客。
结语
对于传统品牌进入烘焙领域的发展方向,许多人认为应当着力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和口味偏好。
不妨关注“健康烘焙”,在大健康背景下,作为注重保养的年轻人,对烘焙甜品的健康要求在提高,对食材成分越来越在意,追求低脂低糖,趋向零反式脂肪酸,青睐全麦高纤维,拒绝任何添加剂。
二是“合作”。融合中西、体现国风设计的精美糕点走红网络,不仅外形吸引人,联合其他品牌也是重要手段。
三是核心产品实现突破,以此吸引顾客关注并打造热门商品,通过组合套餐促进再次购买,估值高达十亿的鲍师傅的标志性产品是肉松小贝,在泸溪河店铺顾客排队时间常常超过两个小时,平均每秒就能售出半斤桃酥,墨茉点心局的麻薯在烘焙领域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潮。
烘焙领域规模庞大,欧睿信息显示其市场价值达到两千四百亿元。这一行业同样充满竞争,几乎有五万家烘焙店贡献了超过七成的销售额,它们多是以区域连锁或独立经营模式运作,市场格局极为松散。正如鲍师傅的创立者鲍才胜所言,烘焙行业每五年就会经历一次大整合,表面看似繁荣,但要实现稳定盈利却相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