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是特有的居住样式,不仅在上海和江浙一带分布很广,还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城市风貌。在上海,一些古老的弄堂还保存着,是历史气息浓厚的文化代表。这篇文章要向大家介绍弄堂的意义、建筑特色,以及它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小巷就是连排的老房子形成的居住样式,其中包含石库门建筑,两者关联紧密。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近代上海的城市特色,并孕育了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小巷文化。小巷既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地,也是人们进行休闲、孩童玩耍和商品买卖的场所。小巷的形态多种多样,例如有广式里弄、新式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以及花园式里弄等类型。
从高处远观,四通八达的街道将都市划分成许多片区,每个片区中又有众多楼宇之间构成的小巷,它们遍布整座城市,仿佛脉络般纤细却充满活力。上海居民把这类小巷称作“弄堂”。
“巷弄”的源流可上溯至远古,旧称“巷唐”。“唐”在先秦时期意为朝廷前或宗庙入口处的主道。此字见于《诗经》等典籍。后来,“唐”与建筑领域的关联慢慢减弱,最终由“堂”字取而代之。
“堂”最初指代的是房间,和大道、小径没有关联。后来在当代汉语里,“堂”和建筑学的联系比“唐”更为密切,而且两个词发音相近,所以“弄唐”慢慢变成了“弄堂”。在中国江南一带,这种叫法也很常见。不过,弄堂之所以能和北京的胡同一样闻名,关键原因是近代上海大量建造了里弄住宅。
弄堂的布局将住户的住处划分得井然有序,形成了街道这样的公共地带,总弄这样的半公共地带,支弄这样的半私密地带,以及住宅内部这样的私密地带。这种布局不仅营造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归属感和安全感,还让整个弄堂构成一个完整的社区。此外,它还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亲近感和集体意识。
临街的巷弄房屋宛如一道高大的屏障,把里面与街道的喧闹景象分隔开来,营造出安宁的居住氛围。只有几个巷口承担起整个巷弄与外界的沟通作用。虽然这道屏障在空间上使内部与外界隔绝,但在视觉上却显得开放明亮。底层的小店铺将巷弄同外部的都市公共活动连接起来,为巷弄增添了开放包容的空间特性。
这条巷弄临街的部分营造出鲜明的视觉整体感和辨识度。各式各样的二楼露台,带有纹路装饰的顶部女儿墙,以及设有老虎窗的屋面瓦片等,共同构成了上海城市景观中最具标志性的街道景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