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正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策划了“听见·胡同”系列活动,将旧时北京生活场景转变为可感知的听觉体验,再现胡同的声响记忆。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斑驳,花木葱茏。北京胡同之中,每一砖瓦都承载着时光印记,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程。老北京最突出的风貌就是胡同,这种自元代开始留存至今的巷道,是京城最具辨识度的都市象征,它蕴藏着千年都城的历史底蕴。
近些年,北京市致力于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的核心要求,集中精力维护一千多条现存的街道巷弄,着力维护其独特风貌,使城市得以保存历史印记,让居民能够怀念故土情怀。现在在京城胡同里穿行,灰墙黛瓦处飘来油条炸制的香气,密布着豆花蒸腾的热浪,还存留着老城特有的生活气息;四合院中京味儿十足的唱腔回荡不绝,旧工厂区改造成“时髦的旅游热点”,巷子里冒出许多“艺术制作中心”;蓝调音乐从古建筑里流淌出来,结合出新意引发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北京胡同正以充满新潮的风格变成“热门的游览去处”,为这座都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胡同里的烟火气
凌晨五时,东城区大佛寺东街仍笼罩在黑暗之中,增盛魁小吃店内的铁锅却已冒出升腾的白雾。糖油饼浸在滚烫的油里发出刺耳声响,外层凝结成深褐色的酥壳;豆腐脑呈现柔和的乳白色,当汤汁倾倒上去时,馥郁的香味立刻从青瓷碗中弥漫开来。这家食肆面积不大,木质桌椅摆放得十分密集,碗碟与筷子碰撞发出清脆声响,食客们低声交谈,后厨铁铲在锅中翻动制造出哗啦声响,这些声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生机的老城清晨乐章。
穿着工作服的职员踮起脚尖,接过了刚做好的糖油饼,边移动边咬下一口香脆的边角;头发花白的街边居民,不紧不慢地坐在板凳上,配着芝麻烧饼,小口喝着豆腐脑,心满意足地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网上都说,这是参观过国旗仪式后,一定要尝试的北京早点。在旁边的排队人群中,两位来自浙江、身穿旗装打扮的旅客,向笔者透露了这个信息。她们手持手机记录风景,模仿当地居民习惯点了两份门钉肉饼,还有特色小牛肉包,慢慢品尝这正宗的北京风味早餐。
“增盛魁这家老店传到我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增盛魁小吃店掌门人李敬凝视着门面牌匾,眼梢流露笑意,难以掩饰。谈及此店,李敬娓娓道来:这家1928年开张的增盛魁小吃店,凭借精湛的厨艺赢得食客赞誉,饱经岁月洗礼,让正宗北京风味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我和李敬聊着天,从西城区特意过来的熟客刘先生忍不住搭腔,说:“您试试这糖油饼,一咬就特别香酥,甜味儿足;豆腐脑的汤头,也是正宗得很!”李敬笑着和老顾客打招呼,接着郑重地说:“我就是想保持老北京的风味。就拿豆腐脑来说,每天凌晨三点就得开始做,磨豆子、点豆腐,每一步都不敢马虎。”刘先生对笔者讲,他家跟这个地点相隔一个多小时车程,可只要有空闲,他总会特意赶过来,就是为了品尝一下正宗的老北京风味。
吃完早点,经过钱粮巷子,很快抵达东四四条77号,那里是东四胡同博物馆。院落占地超过一千平米,是座三进四合建筑,经过仔细翻新,完好保存了老式四合院的构造特点,默默展现着北京旧时的生活印记。
进入东四胡同博物馆,立刻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做工考究的照壁,五个形态逼真的蝙蝠围绕核心的“福”字,象征“五福临门”。在朱漆的回廊之下,树木枝繁叶茂,叶片上缀着石榴花的点点鲜红,这番景象,使人不由得联想到老北京谚语中所说的夏日四合院风光——“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生活的气息与安逸的感觉扑入胸怀。
东四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地方,属于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区之一,此地已有七百多年的岁月。游客在此,可以亲身感受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特色,同时借助融合了新式技术与传统风情的展品,了解这组胡同在漫长时光中的演变过程。
东四三条35号,车郡王府的旧日建筑安详地立在巷弄之中。这里,笔者遇到了一位守护“龙”近五十年的老者李信。李信眼角深藏着时光的印记,当说到王府顶部的彩绘墙画时,他的眼神变得十分明亮。在他的热心带领下,笔者步入车郡王府的一处房间,看到了绘有二龙争宝的屋顶图案。四合院是京城传统的根基,每一处残余都保存着过往的精髓。李信用手电筒照亮屋顶的图画,语气里充满喜爱之情。他居住在此期间,制定了严格的居住准则:不允许在室内吸烟,把厨房设置在室外地方等。
胡同里的往事蕴含着最纯真的生活气息,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时光,每一个表情都饱含着暖意。胡同里的生活气息,是老北京的精神,在当今时代化作了一首连绵不断的生活诗篇。
胡同里的文艺范儿
在京城曲折回环的巷弄里穿行,青砖灰瓦之间,文艺气息的蔓延正使陈旧街巷转变成热门游览点。从东城到西城,那些老巷在创意的注入下,正显现出崭新的活力,变成了居民和游客争相拍照的地点,也营造了富有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
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处,高耸的烟囱和红砖建筑构成别致的工业景观,吸引众多抖音、小红书用户前来打卡。该园区源自北京胶印厂,改造后保留了诸多工业元素,如闪亮的烫金模切设备和转动的钢制楼梯。与它相邻的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文艺区域。站在高层阳台,那座旧式工场的砖砌墙面和巷弄的青色屋檐彼此辉映,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随手就能捕捉到充满老北京情调的文艺照片。
这个区域原先是一家经营了六十多年的北京胶印厂。二零一二年,随着北京城市功能重新规划、产业构造改善,这个工业旧址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园区负责人李明回顾起改造过程,表示十分感触,他说:“我们那时承受着极大压力,既要维护老建筑的历史特色,又需要为其注入新的用途。”我们特意聘请了众多建筑专家和人文学者,通过多次深入探讨,最终明确了‘产业文化基地’的更新构想。
2014年园区对外开放以来,前北京胶印厂通过产业升级完成重大转型。宽敞的厂房改造成多层通道,环形走廊连接起玻璃墙面的创作空间、互动式表演场所和特色文化茶饮店。每逢周末,画室内的艺术陈列、剧场中的体验式演出、公共区域的创意集市,吸引着时尚人群带着摄影器材往来,同时也使附近居民养成了工作后到园区休闲的习俗。附近居民王阿姨表示,她每个周末都会到这个剧场观看电影,或者欣赏戏曲表演,这个文创园让她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
在园区里闲逛,时常能望见年轻的创作者在透明墙体内埋头构思,在表演场馆里排演戏剧作品。咖啡厅里飘散着醇厚的味道,顾客们在此闲聊畅谈、碰撞想法。据李明介绍,经过这四年的发展,77文创园逐渐蜕变为融合参观、展览、互动、休闲等多重功能的文化空间,成为京城文化创新生活不可或缺的象征。
现在,77文创园每年仍旧举办“77文创生活节”,设有文艺市集,并举办电影戏曲表演,借此为附近居民和慕名而来的访客开启一扇文化新门,不仅使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重要中心,也让荒废已久的厂区再度充满活力。
胡同的更新换代中,77文创园的出色表现并非偶然现象。北京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存有众多胡同,它们既是城市构造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延续的关键媒介。近些年,北京方面着力守护古城风貌,将城区更新与历史遗迹维护、传统脉络传承相结合,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条件,促使历史底蕴和当代生活和谐并存,尤其强调要维护一千多条现存的巷弄及其原有称谓。
从曲折的巷道往南走,来到西城区大栅栏铁树斜街那条巷子,它是北京最年长的巷子之一,能够上溯到金朝中期,到现在已经八百余年,在这条巷子里,一座经过传统四合院改造的博物馆——93号院博物馆,正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文艺气息,是网络上备受关注的文化体验地。打开小红书,相关热门帖子铺天盖地,诸如“京城胡同不容错过的地点”“胡同深处藏着的文化遗产”等内容十分抢眼,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试图探寻这座城市中沉淀的老北京风情。
进入93号院博物馆,一个占地约十几平方米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院落东边的砖墙上镌刻着“使全球认识中国非遗”和“让中国非遗迈向国际”两行醒目文字,这既体现了博物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也寄托了博物馆馆长蔺熠的期望。从2014年落成启用之后,93号院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关注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博物馆正门上方,安放着一块匾额,上书“乘物游心”四个大字。馆中展示着诸多藏品,包括诗词书画作品,也有京剧相关的珍贵物件,每一件都默默讲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博物馆南边的附属建筑是专门从事非遗传承的工作室。蔺熠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被陈列的物品上,更要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让大家有机会亲身接触和认识,逐步培养对这些传统工艺的喜爱。早先,有一位法国飞行爱好者通过其母亲从中国带回的风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他来到中国,特意去制作沙燕风筝,以便将这份文化情怀传递给下一代。
铁树斜街的胡同中,93号院博物馆转变为民间艺术交流与体验的空间。非遗项目的传承者会教导居民和访客学习制作毛猴、兔儿爷、面人、风筝以及草编等传统手艺。网络上,众多网友积极展示自己创作的非遗作品,称该地是“深度体验老北京风情的绝佳去处”。每到周末,院落里的住户们享用完晚餐,便会搬出小凳子,安坐于院中那棵老槐树底下,静听着京剧的唱腔,感受着这条胡同的文化传承。
胡同里的国际范儿
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胡同中交织出别致的节奏。胡同正以宽广的胸怀,将深厚的岁月积淀和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慢慢融合,展现出融入全球的蓬勃生机。四月份二十五日,位于东城区前门东大街二十三号院的地方,响起了爵士乐的旋律和愉悦的钢琴声,这是日系爵士嘻哈音乐家碗叔在北京爵士乐场所蓝色音符举办的春季特别活动。
我们特意从天津过来,就是为了欣赏今晚的演出!早早抵达、准备进场的学生小张正踮着脚往入口处看。他的眼里跳动着期盼的神采:已经喜欢上碗叔三年了,他的乐曲总能让自己产生强烈的共鸣。小张向笔者透露,能够在老北京城里听到他的现场,觉得这座城市越来越具有世界眼光了。
傍晚六点半,北京蓝色音符的门扉渐渐开启,人们沿着宽阔的台阶慢慢走下,柔和的黄色光芒温柔地铺满了长长的过道,其中一面墙壁上,五颜六色的唱片摆放得井然有序,它们大多出自世界闻名的爵士乐巨匠之手。
近些年,蓝色音符俱乐部每星期都安排不同水准的爵士乐表演,使爵士乐的全球风格在京城不断流传,同时提供考究的餐饮,营造一种融合艺术、养生与时尚的生活模式。北京蓝色音符的负责人万瀚璇表示,蓝色音符爵士大乐队曾经努力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爵士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的旋律和即兴的表演,形成了独特的“中式融合爵士”流派。其中,蓝色音符大乐队推出的《坐标·北京》系列项目,将爵士乐和北京的城市特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听众去发现这座城市的现代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爵士乐名家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素材。例如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肯尼·贾瑞特(Kenny )就多次访华,他在表演时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为别具一格的爵士乐形式,借助活泼的节拍和优美的曲调,为经典民歌注入了全新的国际韵味,使东西方听众都为之着迷,从而让更多人认识这种文化。
类似的展现都市异国情调的街巷不少见。宝钞胡同毗邻鼓楼,全长八百公尺,属于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巷弄,也是许多具有世界风情的店铺聚集地。
小林是福荣记港式早茶店的主管,他来自香港。他将香港的特色融入了胡同之中,也为传统的茶点注入了新鲜元素。这位在香港长大的年轻人,刚到胡同就感受到了北京话此起彼伏和邻居间亲切问候的氛围。他认为这里的人情味与香港的街头相似,都是充满温暖的生活场景。
茶点经过小林的精心设计,焕发新意同时保留了传统特色:麻团里面包裹着咖喱鸡肉和拉丝芝士,一咬开就散发出诱人香味;避风塘虾饺和金蒜的风味和谐搭配;蛋挞中藏着日式和牛,肥美的肉汁遇到酥松的挞皮,产生了令人惊喜的味觉体验。这些既有港式传统又有世界风情的创新菜肴,不仅让品尝者感到新奇,更让这条胡同弥漫着不同文化的气息,增添了充满活力的国际气息。
离福荣记港式早茶店不远的地方,老石饺子铺的墙面上,来自不同国家的旗帜接连挂着,引起了过往行人的关注。有芝士鸡肉玉米馅的,有芝士牛肉尖椒馅的,还有罗勒叶芝士黑胡椒西红柿馅的,总共有十多种芝士口味的饺子,种类繁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很多外国游客来店里用餐,当他们看到自己国家的标志时,会感到十分高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很多外国游客到店里吃饭,看到本国元素,会很开心,有种回家的感觉。”老石饺子铺负责人老石笑着说。
胡同里的日子还在继续,人间烟火气息弥漫在热气升腾的早点铺、街边巷尾的特色店铺里;文艺气息渗透在重新打造的创意园区、文化场馆中;开放包容的风貌体现在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里。青砖黛瓦的老巷,一方面守护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又紧随国际风尚,促使传统与新兴融合,东方与西方呼应,不断展现着城市鲜活的生命力。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