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一位姓李的市民向极目新闻投诉,7月6日那天下午,他全家正在享用生日蛋糕庆祝,忽然发生了一起意外,导致场面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他的伴侣在吃好利来“巧果乐园”的儿童蛋糕时,猛地从口中吐出一块指甲盖大的透明塑料块,边角异常尖锐,像是刀片一样。这个藏在蛋糕核心部位的物件,导致生日庆典仓促结束,并且使李先生全家随后的生活始终感到不快。
消费者称分食蛋糕吃出塑料片
李先生说起来,7月5日,他特地在好利来上地嘉华店提前订购了那个儿童蛋糕,7月6日中午12点,他前往店铺取了蛋糕,随后就把它放进冰箱了。
午后共享餐点,伴侣猛地从口中排出硬物,经处理确认是锋利边角的塑料碎片。他着重指出,全家人都是用手进食,没有动用餐厅备置的塑料餐具,并且刀具状态良好。
根据李先生提供的影像资料,该件塑料制品形态极不规整,外沿锋利,置于光线下时呈现透明质感。这种材质看起来类似低劣的一次性包装用品,质地坚硬且易碎,只需稍加触碰就可能发生破损。李先生向人透露,所幸目前发现的是成年人误食的情况,倘若被儿童误吞,其后果将难以预料。当天,他马上拨通了利来官方客服的电话,由于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客服人员留下信息表示第二天会由店铺进行后续联系和解决。
店长先承认失误后要求取回异物鉴定
7月7日上午,涉事门店店长主动联系了李先生,承认可能是制作蛋糕时包装材料不慎混入其中,并表达了歉意,称“确实是他们的责任”。李先生表示,店长当时提议赔偿两盒半熟芝士,但被他拒绝了。他坚持要求门店调查清楚异物来源,并按照标准进行赔偿,不过当时没有提出具体的赔偿数额。
关键时刻发生在当天下午。李先生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了解到可以要求退回原价并且获得十倍赔偿金,于是又联系了商店的负责人。就在这时,负责人却突然改变了说法,声称异物或许源自原材料供应方,需要将异物拿回去进行检测,赔偿事宜要等检测结果出来才行。
李先生当天就此事向12315平台反映情况,当晚把异物和剩余蛋糕送到了相关店铺,并且一直录像留存。店长知道他投诉后,说会通过市场管理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
市监部门建议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
据李先生反映,7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的市场监管部门人员开始处理这起事件。他向相关人员递交了包括照片和视频在内的所有材料。然而,一周之后,他收到的回复是“现场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不能对商店实施处罚,建议采取法律途径解决”。
市场监管部门在电话沟通时表示,未能获取确凿材料证实该异物系在商店制作过程中混入的。李先生对此表示疑惑,蛋糕采用密闭包装,他提货后即刻放入冷藏设备,异物不可能自行进入包装内部。
7月14日,李先生利用微博、小红书等渠道表明态度,同时@好利来官方及其负责人,对此事件做出回应,好利来门店随后提出赔偿方案,包括500元充值卡和蛋糕费用,但表示不接受十倍赔偿的要求,区域经理在电话沟通中承认店长方面存在沟通不当的情况,但强调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异物是在门店内产生的,也无法提供蛋糕制作过程的相关监控录像和调查结果
7月17日,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好利来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查证,客服职员登记信息后说明要等上级指示再答复。发稿时记者没有收到好利来任何回音。7月15日之前,好利来官方微博私下联系李先生表示"最终处理办法由店铺决定",到现在仍未对物品出处、调查动态等关键内容给予补充解释。
律师:消费者已举证
商家需证明自身无过错
极目新闻记者整理了最近的一些投诉信息,部分网友表示在好利来店铺购买食品时,遇到了食品里混有杂质、食物腐败引起身体不良反应的情况,但店家只愿意给予少量赔偿或进行简单的退款换货。例如,6月17日,河北省正定县一位顾客在当地好利来商店购买的面包里,吃出了锋利的物体,并且这个物体弄伤了口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的具体规定,若食品生产者制造了不达标的产品,购买者有权索取十倍价款或三倍损失金额作为补偿,若计算结果低于一千元,则按照一千元执行。
湖北鼎君律师事务所吴源源律师指出,消费者已经提供证据显示蛋糕中包含异物,依照举证责任转换规则,商家必须证明自己没有过失。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过调查,以没有察觉到问题的理由决定不进行处罚,这并不妨碍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向商家要求赔偿。
李先生做了个估算,蛋糕标价238元,按照规则能拿回1000元补偿,不过他为维护权益已经花了20多个小时,付出的时间代价比获得的补偿要高得多。更让他心寒的是,好利来从承认到否认的态度变化,让人感觉比塑料片还要冷漠无情。
李先生现在还在等好利来给出明确答复,他并非执着于索要具体金额,而是迫切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孩子所食用的蛋糕,其安全标准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