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青翠,花瓣散落,色彩明丽,这是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景象。而在遥远的未来,相隔千里的襄阳城,同样存在一片都市的绿洲、居民心中的乐土——那便是桃花岭。
桃花岭地处襄阳市区西南方向十二公里远的姚庵村,这个村庄被称作“美丽乡村”,东边挨着黄家湾,西边连接古隆中,山形轮廓像一顶帽子,中间高起的部分是帽顶,周围环绕着几道浅浅的沟壑,如同青绿色的束带,四周略微隆起的山坡则像是帽子的边缘,由于这里有上千亩桃树,因此得名,是个适合人们休闲放松、外出游览观赏风景的好地方。每到春天桃花盛开之际,群山披上红色盛装,天边云气升腾色彩绚烂,又加上金色的油菜花田,青翠的草木点缀其间,仿佛将调色盘打翻在地,景色十分迷人。
夏天酷热难当,周末领着家人前往桃花岭避暑。铺设崭新的柏油路,盘旋回转,似条刚劲的臂膀,将我们送至山巅。满山的桃树,结满果实,或呈白中带红,或显红中夹紫,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穿过大门,立刻觉得身心舒畅,路旁飘荡着金桂、绣球,虽然不能完全挡住阳光,却依然郁郁葱葱。从远处望过去,展现在视野中是一条山峦叠翠、绿树成荫、树下缓坡、坡脚有水的连绵景致。
踏入林间小径,此处的草木已非春日时的青涩模样,恣意舒展着,饱含着山林独有的那份湿润气息,仿佛伸手即可攥住绿意,漫步其中,宛若徜徉在无边的青色海洋之中。
小路旁边散落着几座拱形的长廊,不是公园里那种涂着油漆的木制建筑,而是用钢管弯曲着插入地面固定,让草木自然地缠绕其中。顶部有虬结的树枝盘绕,四周有青藤攀附,显得质朴而简练,和山野的粗犷风格很协调。博古通今长廊的栏杆上挂着古时候的诗词,内容都是关于农家生活的,特别是那句“桃花坞中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非常符合这里的氛围。现在,被这种气氛触动,许多没有诗歌创作能力的人也情不自禁地低声哼唱起来。步入农业文化通道,能够见到各种耕作工具,包括一些常见的或是罕见的农具,同时也能了解各种谷物。在情感交流走廊,情侣们可以在此合影留念,也可以在板壁上刻下充满爱意的寄语。时光流转通道,借助二十四幅图画,并配上农家的俗语,阐释了每个节气的形成过程。
沿着小路往下走,那里是桃花岭研学基地,这个基地有七个地点,分别是农耕体验田教学点、有机菜园教学点、石磨豆腐豆浆教学点、环保酵素教学点、军事拓展教学点、二十四节气教学点、劳动实践教学点,这些地点并非教室,几乎都在户外进行现场教学。参观者能够在豆腐豆浆学习场所亲眼目睹黄豆如何转变为各种豆制品,也可以前往军事素质训练场所尝试攀爬活动,或者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农业实践园地参与种植劳动。
往低处走,可以看到一片宽敞的平地和三个较大的水域,桃花潭孤零零地位于一个角落,水面清澈且纹丝不动,映照着天空和云彩,仿佛还在追忆“没有汪伦送别我的深情”。荷花池还没抵达,远远就能听到鸡鸭猪狗的喧哗,荷叶尚未完全覆盖水面,无法实现莲叶覆盖天空的景象,不过几簇盛开的艳丽花朵,依然展现出“等到百花凋谢,只有我独自白里透红”的气概。旁边就是那个钓鱼园,园子四周的屋檐很低,溪边长满了青草,几位老友隔着池塘,互相询问今天的渔获。他们说话声音太大,突然一只白鹳受惊飞了起来,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飞向远方的天空。
往回走往高处去,除了桃林,还有近些年新开辟的梨林、葡萄地、梅林。在此处,春天可以观赏桃花,夏天可以欣赏荷花,秋天可以品尝葡萄,冬天可以寻觅梅花。那些一个个的大灶台自助烧烤点,以及一排排的亲子大帐篷,充分展现了人潮涌动时的热闹景象。
绕了一圈,到了中午时分。山庄门前几棵大树下面,浓密的树荫覆盖着,微风轻轻吹拂,感觉特别凉爽宜人,孩子们在树荫里自由自在地推着秋千,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条石凳,大人们已经围在那里,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通过与山庄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到,十多年以前,那个地方还是荒凉的山岭。为了未来的发展,政府部门特意从其他地区调来了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种类型的桃树进行栽种,这样就形成了桃花岭的基础。紧接着,一位名叫吴明国的中年男性带领着他的家人来到这里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同时还养殖了鸡和鸭,最终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依照官方推动,增设观光景点、农业庄园、实践体验等内容,将桃花岭建设为兼具休憩娱乐、美食游览、农耕学习等多功能的综合型生态基地。
离开桃花岭时,我站在最高的看家台向四周远眺。南边有动车快速驶过,不知哪天母亲会搭乘这趟列车,与我一同来到此处继续讲述桃花精的传说;东边月英,西边孔明当年迎亲路过此地,是否摘下一枝桃花别在了你的发间;北边的新建住宅区,白墙配着灰瓦,散布在树林之中,犹如一群熟睡的白鸽般宁静祥和。(孙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