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透露,德露滋奶粉其实是冒牌的洋货,这家公司的归属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而且据说德露滋奶粉在德国登记的企业德龙的英文名称,竟然是中文拼音全写形式。
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德露滋中国官网公布的总代理商联系方式取得联系,对方表示德露滋并非冒牌洋货,认为消费者的疑问是一系列误解,还提到德露滋在德国的知名度不高,并且不是全国性销售,因此才会造成误解。这位负责人说,德露滋生产商有限公司是在2005年成立的,对于网上的信息并不了解,同时强调德露滋在中国境内没有设立生产基地。
网友爆料德露滋为假洋品牌
亲贝网报道,有网友透露德露滋这个品牌的奶粉在德国主要市场没有销售,由此推测,德露滋或许又是一个专门供应中国婴儿的虚假洋货品牌。
有位“DSSCs”网友表示,他在丹麦生活,时常前往德国,并且曾为亲戚购买过奶粉,可以绝对肯定地说明,德国的超市里确实没有这款奶粉,他去过德国的十多个城市,也经常去那里买奶粉,非常确定没有见到过这款奶粉。
一位网名叫做“兔宝宝07”的人表示:自己目前居住在德国巴符州,孩子的年纪已经接近一岁,因此对奶粉的使用情况比较了解,但是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品牌,前段时间自己运营的淘宝店铺里,也有其他消费者询问过这个品牌,然而在店铺内并没有找到相关产品,于是上网查找是否有官方网址,发现网站仅提供中文和英文版本,考虑到这是一个源自德国的正规奶粉品牌,并且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不明白为何没有设立专门的德国官方网站。
德露滋官方网站信息显示,该品牌奶粉源自德国生产,并在德国采用盒装形式进行销售,商标标注为德露滋。然而,在亚洲华语市场,该产品则被称作德露滋,并以听装形式出售。不过,有相当数量的海外网友指出,实际上在德国本土市场上根本无法找到这个品牌的踪迹。
另外,新闻工作者在最大型网络零售市场淘宝上查到,德国市场常见的乳制品品牌例如喜宝,美乐宝,特福芬等,用其英文名称进行搜索,都能看到很多商家以及海外中介在销售,并且交易量非常可观。不过,标榜与德国同步供应的德露滋品牌乳粉,在国内只有德露滋自己开设的店铺在售卖。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德露滋此前借助多个媒体平台刊发宣传文章,声称其奶粉的原料源自德国北部北弗里斯兰生态牧场,这一做法直至近期仍在持续。
品牌所有者有限公司身份遭疑
根据德露滋官方网站发布的内容,婴幼儿奶粉系列系某有限公司注册并拥有的商标,属于纯正的德国品牌,并且完全依照德国相关法规进行保护。该公司隶属于德国CAFEA集团,并且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这一点中国经济网记者已经核实确认。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表示怀疑,认为德露滋并非自主品牌,仅仅是负责德露滋奶粉的代工生产。
亲贝网报道,中国商标网资料显示,德龙进出口有限公司,即德国奥芬堡市77654区维斯瑞斯大街128号的企业,于2010年8月9日提出注册申请,其注册编号为,并于2011年8月14日完成公告。不过,有媒体指出,德龙进出口公司的所在地被指是一处普通住宅。此外,在互联网主要检索平台谷歌上,也未能查到德国德龙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
根据德国商标局网站DPMA披露的内容,申请人及所有者名为李世东,申请时间发生在2010年4月14日,注册编号为3,完成登记的时间是2010年6月23日,这些信息与该方在官网声称的德露滋品牌归属存在差异,同时同之前在中国商标网查获的注册资料也显得不一致。
另外,媒体记者注意到,标榜为外国品牌的德国历史悠久的企业,德露滋奶粉在德国的注册公司德龙的英文名称,竟然是中文拼音的完全写法。
德露滋:否认假洋货一说 只是在德国名气不大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德露滋中国官方网站公布,烟台库克进出口有限公司是此品牌在中国的主要代理商,记者根据网站公布的联系方式,拨打了一个来自山东的号码。接电话的人确认,库克进出口有限公司确实是德露滋在中国的总代理,同时强调德露滋源自德国,公司能够提供该品牌在中国的部分官方文件,例如健康证明、授权文件、进出口相关资料等。
有关网友提出的“冒牌洋货”问题,负责人回应称,这是顾客对德露滋产生的误解。他还提到,德国属于出生率偏低的国度,德露滋在该国发售时仅在北部部分小型超市有售,而且品牌知名度不高,因此在德国市场上并不普遍,并非该国所有市场都能看到。
该负责人另外说明,德露滋的制造企业确实是一家有限公司,其向库克公司授予权力的正式资料表明,这家有限公司早在2005年就在德国完成了注册手续,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其他身份方面的疑问,该负责人称不清楚这些信息是如何传播的,目前正在进行核实。
最终,负责人说明,库克那边所能透露的内容仅限于德露滋授权时提供的信息,无法解答有关有限公司的所有疑问,并指出深入调查正在持续进行。
附件:何为假洋品牌
当前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状况混乱,存在不少冒牌洋品牌奶粉,诸如雅贝氏、考拉贝缇、善臣、育婴博士、荷兰朵等,已被媒体和网络用户揭露出来。
国内企业在国内申请商标,只是选用一个外国名称,产品的设计构思、技术攻关、制造过程、市场推广均在国内开展,然而将其伪装成海外品牌,并且对外宣称自身为国际品牌。
在海外设立一家名义企业,登记一个品牌,不过货品的构思、制作、制造、贩卖全在中国境内开展。
到国外登记商标,技术或原料从海外获取,部分在设计上抄袭国外同类物件,(并且有外国人参与构思),但这些产品在国内制造。
国内个人或机构在海外登记商标,商品委托当地公司进行生产制造,国内机构以总代理的身份将商品引入国内市场,然而这些商品在海外市场并没有受到关注。(记者 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