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runch&Bistro和淄博烧烤之间,是阶层的裂缝还是共同的隐痛?

日期: 2025-09-13 14:02:52|浏览: 3|编号: 13152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周六深夜的庆祝活动告一段落,等到十点多才从床上爬起,你信步前往那家店铺。店里有只大号白盘,上面摆着本尼迪克蛋和水果沙拉,你捧着咖啡,手里翻着书,在梧桐树浓密的绿荫里沐浴着日光,这是悠闲的周末时光,你完全不着急赶路。

是夜晚的娱乐活动,意大利的天然酒液伴随轻松的街巷氛围。每逢周末,或者工作日傍晚八点左右,能够和伙伴们在光线微弱的小酒肆碰面,选几样云南风味的融合菜品和一瓶天然酒,谈天说地直至深夜。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高端生活的描绘中,人们或许能发现许多相似情节。目前,仅上海一地,以小红书为关键词的记录便超过85万条。早咖啡晚酒的风尚之后,新一代的“两B”潮流正迅速蔓延。这种风尚究竟兴起于何时?这股购物热潮是否反映了某种不易察觉的社会心理?两者和淄博烧烤在同一个时空相遇,在裂缝最里面,是不是感应到同样的苦楚?

从贵族专享到白领休闲

这种体验令人舒畅,适合与人交往,充满吸引力,能够使人心情舒畅,并且兴致勃勃地与朋友交谈,让人对生活充满感激和满足感,迅速驱散所有的低落和烦闷。

1895年,那位创造该词汇的英国作家盖伊·贝林格这样形容过。那个时代,它不是那些周末夜晚从不参加派对的人的,也不是那些需要清晨出门工作的人的,而是属于清晨去猎鹿的英国绅士,他们到家时会得到仆人送上丰盛的晚餐。

数年过后,那股潮流从英国传到了美国。大家开始把早餐看作是“工作日的开端”,而早午餐则表示“周末的庆祝”。庆祝活动原本是“有闲阶层”富裕人群的专利。班尼迪克蛋——如今早午餐中的标志性菜品——便诞生在上流人士聚集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二十多年以后,这种餐点才逐渐从富裕阶层的圈子传播到了中等收入家庭那里。一位研究饮食文化的学者Farha指出,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大批女性开始参与到工作队伍中,她们渴望摆脱每日准备三顿饭的繁琐。早午餐恰好能将两顿饭合并成一顿,既节省时间又减轻负担,因此成为了她们的理想选择。她们在家中推行早午餐的同时,也会在周日清晨外出与友共度慵懒的周末时光,体验迟起的乐趣,到了80年代,最初注重实用的理念逐渐被消费主义重新塑造,早午餐慢慢演变为创意人士偏爱的时髦消遣,象征着悠闲精致与高雅的放松。

早午餐传入国内的发展轨迹与此相似,逐步从顶级享受转变为带有自在情调和都市风情的职场人士放松方式。1990年代末,上海外滩的顶级旅店率先推出早午餐,宣传语是“假期里能睡到天亮,再美餐一顿”。到了2010年前后,这种餐点才从高级酒店扩散到街道上各种类型的饭馆。

: a

Farha

早午餐的流行已经持续将近十年了,据美食平台“吃好喝好”分析,这种饮食方式在中国内地普及可能仅耗时三年。

最初发源于巴黎,原意是指价格实惠的普通简餐,其形式源于公寓的地下厨房,通常以酒水和基础家常菜为主,特色是出餐迅速、费用低廉。有说法称,该词汇本身是从俄语中表示“迅速”的词汇转化而来。

葡萄酒销售业务最初由中国境外的居民创办,后来逐步演变出本土化模式,这些店铺除了售卖葡萄酒,还引进了奶酪、香肠等搭配食品,作为餐饮的补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餐饮与酒水结合的经营方式逐渐兴起,提供的菜品在品质上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开始注重融合不同地域的烹饪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餐饮特色。另一方面,也把安逸舒适当作宣传重点,即便定价很高,也持续突出其与Fine的不同之处——的就是用餐场所更为自在舒畅,试图营造带有巴黎韵味的家常放松氛围。

用力的松弛感与变味的休闲

“放松”、“舒缓”、“安逸”是博主们讲述日常时常用的标签。这些词汇真的代表安逸日子吗?

高昂的标价可能让多数上班族感到吃力。在小红书上,人均费用低于200元的餐馆受到网友关注,被视为高性价比选择,被称作“平价中餐的涨价玄机”、“新型价格陷阱”。这些餐馆的人均消费一般是三四百元,有时达到更高水平,并且经常被质疑存在价格虚高的情况。企鹅吃喝指南美食平台调查指出,上海存在许多定价过高的商家:两片吐司搭配五花肉,分四份出售标价98元;小笼包加放伊比利亚火腿片,售价高达三颗108元;普通葱油拌面,通常面店卖10元一碗,减半分量后价格涨到五十元。

高消费之外,“等候”也是网红店吸引顾客的重要方式。假日里排上数个小时队很常见,把周末专程去网红店体验称作“周末突击兵”。在上海多数店铺要现场领号,探店信息会建议提前占位:“周末通常上午九点后开始排队,最佳策略是八点开门就到,这样出品有保障,拍照时人不多。”打算十一点从容前往用餐,不料等候名单已长达两百桌,勉强消磨了两小时光阴,夜间的排队长龙愈发壮观,有自媒体者分享过在上海初次光顾某家店的情形,下午三点半开始派号,四点钟线上取号序列已逾百位,五点多店门前挤满了人,为能尝到美味,坚持排队直至深夜十点。

清晨八点,总有人在队伍里耐心等待,108元,三颗包子却成了让人咋舌的标价,人们的付出,早已和那种追求的安逸状态大相径庭,为何要投入重金换取这种感受,在刻意制造悠闲氛围时,我们真的享受到了真正的放松吗,也许是时候审视一下,我们的休闲方式是否已经走了样。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教授认为,“休闲”一词在19世纪之后慢慢背离了它最初的意义。《牛津英语大词典》将“休闲”解释为:一段可以让人自由自在度过的光阴。他指出,现代人的休闲时间同样会被绩效的轮子不停鞭策,必须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否则就会觉得周末虚度了光阴。“休息日”在宗教观念里,是指不允许进行任何劳动的时间,现在却变成了以购物和炫耀为主要内容的时段,甚至比上班的日子还要疲惫不堪。

雷布琴斯基觉得,要是“闲暇”这个词汇能够涵盖三种不同含义——首先是指允许做某些事情,其次是指允许做任何事情,最后是指允许不做任何事——那么在二十世纪之后,第一种状况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数量增长也是最快;第二种(也就是拥有自由安排自己闲暇时间的权利)却极为少见,一般只出现在艺术家和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最为纯粹的闲暇是第三种,如今这种状态已经非常稀有了。

这种“每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的模式有何实际作用?它难道不是像芒福德(Lewis)和埃吕尔(Ellul)这些社会观察家所担忧的,日常生活被标准化和行政化的又一个表现吗?周末会不会只是物质化社会的一种精巧的促销手段,是刺激购买行为的计谋?又或者,它只是用来缓解工作场所单调乏味感受的一种伪装的补偿?

社会学家乔纳森·葛舒尼指出,在当今社会,空闲时刻是最为难得的物件,并且常常被形形色色的消费活动所占据,要想得到更多的空闲时刻,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辛劳。像近期广为流传的“高级野外住宿”,又或者整日昏睡到天亮和深夜的闲聊,参与这些活动不仅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更要有能够自由支配的空闲时刻,即便最后也无法确定它们是否真的能让人获得彻底的舒缓。

真正的闲暇十分难得,这或许就是聚会不单是吃喝的原因。许多流行文化产品其实传递着某种信息,它们并非真正代表放松,倒像是身份的标志物。美剧《绯闻女孩》某一集的片头解说就说过这样的话

上东区的人星期天并不清闲,这种悠闲的时光其实是留给低收入人群的,他们过于懒散,什么事情都不愿干。上东区的住户在星期天会享用早午餐。

普莱斯公共政策学院的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教授在《微小的总和》一书中提及,个人如何利用空闲时刻,已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显著依据,在奢侈品逐渐大众化的背景下,公开性消费已无法作为衡量“目标群体”身份差异的尺度,他们转而在“非公开性消费”方面表现出更多特征,其中各式新颖的“闲暇”实践便是典型表现之一。探究人们为何热衷于追求安逸,远比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更有意义,真正的“闲适”与“放松”如何沦落为稀缺资源,阶级认同的忧思又怎样渗透到平日聚餐的氛围之中。

《微小的总和 : 新精英阶层的消费选择》

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 著 尹楠 译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3-1

尾声:精致餐桌与淄博烧烤背后的共同伤痛

当我们视线离开北京上海,望向淄博时,可见成千上万游客热衷围着炭火,品尝小饼包裹着葱和肉串的食物。淄博烧烤之所以广受欢迎,常被形容为物美价廉。许多美食评论都赞扬当地居民真诚,烧烤时总会多送些免费食品供人品尝。这种淳朴敦厚的风气在各地不多见,一桌人吃饱喝完,花费往往不到百元。

假如在时代变迁下显现出对工作表现的关注和向上流动的欲望,那么对于选择乘坐火车前往淄博享受烧烤的行为,应当如何审视呢?《回望之后的行进:〈漫长的岁月〉、淄博烧烤与本雅明》这篇文章从思想意识层面剖析淄博烧烤的流行现象——处于压抑的时节,这种烧烤能够承载我们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它以一种不符合商业逻辑的方式意外兴起,没有价格陷阱,不注重环境氛围,强调人情关怀、份量充足。

在此,我们似乎见到赵丽蓉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在二十多年后重现,这反映了民众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碰撞。用高价享受服务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在经济变革阶段难以被“实实在在、价廉物美”的旧式市民理念所认同。而如今,当市场观念已广泛传播时,淄博人某些观念却依然坚守传统,如同赵丽蓉般固守旧有道德,但这导致了经济上的滞后,似乎每个人内心都存有类似执念,如今这种残留思想又再次显现。

某些场景的刻意营造往往折射出真实状态的紧绷,对热闹氛围的推崇常来自未曾亲历喧嚣的人,一方面,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淄博烧烤从学术角度看是消费水平下降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这座以烧烤闻名的城市其实早已问题重重,多年来,它从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中心,逐渐转变为人才纷纷离开、产业接二连三凋敝的边缘地带。二零一三年的淄博,是一个集资源耗尽型城市、单独工矿区、陈旧工业城市于一体的地方。有观察家认为,烧烤的流行和产业衰退后涌现的众多“失业”现象有关联:烧烤制作简便、花费不高,是迅速找到工作的一条途径,而在烧烤铺里喝上几瓶啤酒,更是失意之人排解忧愁的必要方式。

另一面,都市上班族体验的“闲适”也需付出成本,难以断言变幻莫测的前景是否是人们频繁提及“从容”的潜在缘由,不过能够肯定的是,如今道路愈发模糊不清,个体对于阶层身份的确认欲望也会更加旺盛迫切。《收入不平等》一书指出,部分研究者曾对比过不同社会里的身份地位忧虑程度,察觉到对前景的消极看法和个人的阶层身份焦虑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当经济进步放缓、财富分配差距扩大时,个体更倾向于担忧自身的社会位置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一侧是一百八一杯的天然饮品,都市中的“周末突击队员”竭力维持着“周末关键在于放松”,另一侧是五元一个烤鱿鱼的淄博烧烤,搭乘绿皮火车的“旅行突击队员”也全情投入“三十小时穿梭一千三百公里”。业绩与不安在放松场合中交织,是否同怀旧的气息随淄博的热闹氛围弥漫如出一辙?表面可见明显缝隙的两者之间,内里是否隐藏着共通的一层难以言说的过往创伤?

参考资料:

《:a 》Farha

《微小的总和》是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的作品,由理想国和海南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周末的期盼:双休日的历史与价值》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 著作由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想做小酒馆生意,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吃好喝好

An of

《回望之后仍要前行:〈漫长的岁月〉》、淄博的炭烤与本雅明的思考,在思想浪潮中备受关注

《吃个吧,我们不赶时间》 新周刊

《你在小酒馆花了太多冤枉钱……》企鹅吃喝指南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