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林”——曾经的青岛糕点第一品牌

日期: 2025-09-15 02:11:42|浏览: 1|编号: 13262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河北路“生活林”糕点

在节前重返古巷,看到正在改建的中山路上行人稀少,特别是“劈柴院”那边更是门可罗雀,让人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觉得有些失落,毕竟政府对这条百年老街的整治力度相当大,不过就眼下呈现的样子,要彻底完成改造还差得远呢。

河北路“生活林”糕点

河北路“生活林”糕点

经由河北路抵达那家老牌“生活林”点心铺,店门口虽无摩肩接踵的景象,偶尔仍可见零星顾客进出,选购心仪的糕点,这副冷清反倒透出几分难得的清静。细看顾客构成,几乎都是本地居民,其中以青岛本地老人居多,更有不少顾客专程从台东等区县赶来,只为品尝“生活林”的经典风味。许多老顾客始终钟爱这店里的传统味道,那份对老青岛风味的眷恋,那些沉淀多年的味觉记忆,终究化作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提及“生活林”,青岛市民无不耳熟能详,它凝聚了众多岛民的成长印记,也沉淀了无数温馨的往事。一想到童年时光,便浮现中秋佳节,双亲从那儿购置的月饼,母亲察觉到我偏爱酥皮,总会特意多分一个给我。青红丝月饼,因其特殊风味,我并不喜爱,便趁母亲未留意之际,悄悄拣出丢弃。

岁月飞逝数十年,但那些童年时光的片段却时常浮现在脑海。就像有人在网上说“我们的童年回忆中,总有生活林的小眼镜和枇杷梗”。然而,如今要随时品尝这些网友提到的这些美味点心,已经是很多年后的景象了。以前它们曾是青岛人拜访亲友的佳品,是每年难得一尝的珍馐。

不论如何,“生活林”对老青岛人来说,始终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与情感。凝视老铺门前的标志,我们循着“生活林”的记述,再度探寻她往昔起伏、鼎盛、衰败、重来的历程。

1920年,白俄罗斯商人约娜与巴智司吉来到青岛,在黑龙江从事面包贸易,他们于中山路8号创办了一家店铺,售卖面包、西餐及糖果,店内还设有咖啡茶座。1930年,巴智司吉另设独立店面,在龙口路19号建立了“巴智司吉西点厂”,继续经营面包和西点业务。为了提升市场地位,巴智司吉高薪聘请了技艺精湛的西点师傅和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经营,还从海外引进了一台在当时属于前沿的生产设备,能够将各类原料处理得极为细腻,混合得十分均匀。此外,店铺里增加了许多巧克力甜点以及杏仁糕点等全新商品。由于产品制作精良,风味与众不同,因此生意相当火爆。

2003年11月,青岛早报披露市民在废旧物品处理点看到一台德国出产的文物级设备,市民李先生确认是青岛生活林糕点公司的遗物,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在生活林糕点公司任职期间,就曾见过这台德国制造的机器。

这台设备是用于分割面包的,我的师父以及师父的师父都曾经操作过它,郭女士补充道,她曾是“生活林”糕点厂的员工,而“生活林”糕点厂原先叫做“玛尔斯”食品厂,这台机器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最后,这台老式机器被废品处理站的负责人捐赠给了市博物馆,作为永久藏品。

日本对青岛进行第二次占领之前,巴智司吉把西点厂转让给了另一位同乡吉玉特考,吉玉特考虽然不懂这个行业,却具备出色的商业才能,工厂的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一直能够顺利开展,情况良好后来糕点作坊历经波折,1944年,身为“志清诊所”医师的我党地下人员张志敏同志,因工作需求,获得上级许可,筹集资金购得了“吉玉特考糕点厂”,这标志着民族资本在青岛经营西式点心迈出了第一步。

二零零六年,龙口路十九号处“生活林”往昔景象,该地原为“玛尔斯”糕点厂所在地,如今厂房已不复存在。

张志敏把位于龙口路19号的那个点心作坊命名为“玛尔斯点心作坊”,继续沿用旧日的经营模式,主要制作面点与西式点心,另外还附设了一个简陋的冷饮小铺。凭借良好的基础,“玛尔斯”的产品不出多久就声名鹊起。到了日军再度占领青岛的岁月,因为面粉和糖的供应额度不断削减,生意拓展开始遭遇阻碍。张志敏借助“玛尔斯糕点厂”作为藏身之所,持续开展秘密活动,然而在解放前夕于龙口路19号的店铺被俘,随后不久离世。《青岛市志·人物志》第四篇《青岛烈士名录》收录了张志敏烈士的姓名。这座城镇将永远铭记他,那位在破晓前倒下的革命先驱。

从解放时期开始,“玛尔斯”就几乎完全停止了运作。青岛解放那年,也就是1950年,糕点厂的留守员工们共同决定让孙兆瑞担任负责人。到了1952年,店的名字换成了“生活林”,这个新名称象征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开端,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到了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玛尔斯”被并入刚成立的“国营市南糕点厂”,地址在河北路8号。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它重新命名为“生活林”,接着逐渐发展成为青岛糕点界享有盛誉的标志。

龙口路19号现在是座八层的居民楼

龙口路19号,就是“生活林”糕点的摇篮。

“生活林”是青岛建政后首家中资食品制造企业,其产品逐渐融入市民的日常饮食。每逢中秋佳节,“生活林”便依据民众喜好制作月饼,由于采用秘传配方和精湛制作技术,该品牌月饼长期位列市场畅销品种。

据青岛生活林大酒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驹讲述,当时“生活林”的知名度已经超越了青岛范围,在胶东半岛也享有盛誉,成为知名品牌,中秋期间能购得一盒“生活林”月饼,被视为一种体面的事。"生活林"的知名度日益增长,其经营体量也随之持续扩充,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期间,该品牌于整个城市范围内开设了十余家分店,在当时毫无争议地确立了青岛糕点领域首屈一指的市场地位。

市场持续施加压力,使得老牌店铺遭遇不同影响,特别是南方创新点心的涌入,正逐步改变固有的点心行业格局。过去经营顺畅的“生活林”,如今面临困境,难以维持下去。这个世纪初,原先的国有企业“生活林”经历了改革,过去那种老式点心“老大”的声望不再显赫,最终仅存于河北路8号的这家店铺,过去占据很大市场的占有比例也被许多新出现的品牌抢走了。

近些年期间,传统糕点行业开始逐步回暖,“生活林”的持续努力终见回报,曾经怀念的美味,正逐渐重现……

寻找往昔的风味。或许在人生历程里,童年时光里的佳肴感受,是无可比拟的。那些亲切的味道,便是他们的生活印记,纵然拥有八十余载岁月的“生活林”景致无法重现鼎盛时期,却仍旧在众多老青岛心目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本文部分文字的编排借鉴了孙兆瑞的《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青岛新闻网等资料。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和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负责编辑并发布内容,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