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旅游深度结合的趋势下,表演艺术正把沉浸式感受作为中心,重新塑造都市的购物环境。比如欧式风格的街道上呈现的奇妙旅程,还有连接各处的观景台闪耀的夜空,又如水边街道的游船传递的古老韵味,以及1956星剧场的创新活力,盐城正借助这些优质的表演活动,把文化内涵变成能够感受到、能够加入其中、能够购买到的全方位经历,促使过去与现在产生互动,让艺术融入日常。
浪漫风情中的文化“夜宴”
欧风花街是盐城文旅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它将欧洲建筑特色和地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游览环境,让人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每个景致都伴随着精彩的表演。2024年正式开始的《串场夜画》是一场流动的实景艺术活动,它从水街码头开始,一直延伸到欧风花街码头,沿途的文化步行道让游客可以随意行走,也可以乘坐船只欣赏。在这条水路上,游客将有机会观赏到包括淮剧《范公堤》、情景舞蹈《鹤鹿同春》在内的十项文艺演出。这种组合体验,将表演观赏与购物休闲融为一体,促使观众在看完戏后主动前往邻近的餐饮场所和特色小店,由此造成演出活动与区域商业形成联动效应,一条街道因此被带动活跃起来。
融合艺术与商业的运营方式,让文化体验融入都市日常。步入登瀛古茶坊,仅需十八元就能观赏到地道纯正的淮剧演出,这种“小场所、大戏台”的设计,既满足了本地民众的日常文艺需要,也吸引了外地访客专程前来赴一场戏之约。
光影科技与城市记忆的“双向奔赴”
“串场之眼”惊艳问世后,凭借其独有的“建筑融合水系搭配灯光”的创意构思,成为了盐城文化旅游的新标志。这个公园形态的休闲区域,借助《再续串场河》的灯光表演,把长达千年的盐渎历史精华,在光影流转间展现出来。京剧和淮剧联合演出的《青花瓷》,通过不同剧种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胸怀;曹云金主持的听云轩相声专场,把盐城地方语言和民间生活融入笑料之中,使艺术表演更贴近听众。
“串场之眼”既是一场视觉享受,也是业态融合的示范地。其美好的市集集合了手工制品、特色美食和文创产品,使经济活动与人文气息紧密相连。而《遇见》经典音乐会与《遇见春天》青春演唱会,则借助音乐剧场的合作,吸引年轻人群前来体验消费。统计表明,正式开业当晚就吸引了数万名市民游客参与,促进了周边餐饮、住宿业的消费提升超过30%。
“串场之眼”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采用了“场景本身就是内容”的设计理念,运用光影手段让历史河道焕发生机,把盐城的海盐文化、红色传统以及生态湿地的风貌,都转变成了游客可以亲身感受的视觉表达方式,参观者不再仅仅是旁观者,同时也变成了城市叙事的参与者。
“小空间”里的“大艺术”
1956星剧场是省级示范小剧场的典型,它以“规模不大但品质高、形式灵活且内容新颖”为特点,代表了盐城演艺的新空间。这个剧场是从原来的盐城电影院改造升级得来的,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融入了现代的声光电设备,能够容纳两百多位观众。1956星剧场和金鹰购物中心、中茵海华商圈相互配合,打造了“看戏、吃饭、买东西”的一站式体验,促进了周边商圈消费的增加。
这个场馆还主动尝试“表演艺术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了戏剧教学课程和艺术陈列,以此吸引家庭观众群体,儿童剧目《西游记》采用木偶表演和数字影像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既弘扬了传统故事,又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趣味;文化创意集市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合作,制作以海盐为特色的手工制品,从而延长了消费环节,这种“场所重新利用+主题内容更新”的并行策略,使旧式建筑展现出新的生机,成为城市文化历史的见证者。
盐城这个地方,表演艺术不再仅限于舞台表演,而是融入了街道、河流、集市和咖啡厅等日常场所。欧风花街散发着浪漫气息,串场之眼呈现着光影变幻,水街游船承载着诗意情调,1956星剧场传递着温暖氛围,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让人一进入就能完全投入的城市文化环境。当文化表达方式更加新颖地贴近民众生活,当消费行为因为情感上的连接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一座城市就能成为一座持续上演精彩故事的活态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