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证券市场接二连三出现的意外事件,令基金企业深切领悟到防范、补救、警惕这层含义,这三层含义同时衡量着基金的投资运作水平以及风险防范水平。
资本市场的构造正在出现转变,产业资本在其中的地位或者控制力持续增强,市场间的较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隐秘,不能排除某些突发的意外状况是因为产业资本,包括主要股东在内的某些举动所导致。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业务的范围和层次不断加深,业务相关联的市场风险等也在逐步增加。
突发事件常常出乎意料,却足以颠覆局面。对参与者来说,所有无法预料的状况都可能转化为严重的潜在危机。
我的看法是,尽管“黑天鹅”事件难以预测,但基金公司若能深入考察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例如,要全面掌握相关行业的发展时期、运营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还要实地查看企业并购整合的进程等。事先的研究分析,基金公司必须做得更加周密、详尽,尤其是对于重点配置的股票,更要如此。基金管理人或者管理机构唯有实现高效的研究与投资工作,方能确保在证券挑选或者风险把控方面展现出合理性与周密性。面对严重的信誉危机状况,基金务必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持续进行的实地考察活动,更需注重实际成果,避免形式主义。
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来辅助,同时要注重资产配置的合理性,明确各类资产的分配比例,并且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对准备。资产配置策略应该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并且更加稳定可靠,能够有效帮助投资管理人克服内心的贪婪与恐惧,从容面对可能随时出现的意外事件。
做事情若发觉时机不对就应当据理力争,这样才能预先规避风险。虽然未来难以预料,但还是要尽力防止,这就是所谓的预防。
“黑天鹅”飞出来后,基金要第一时间积极应对,此谓“救”。
重庆啤酒因“疫苗门”事件陷入困境,其最大股东大成基金便着手管控上市公司运作,力求减少损失,维护股东权益;大成基金还实时修正股票价值评估,灵活调整持股比例;同时积极与投资者沟通,以争取更多信任支持。
事后基金公司会回顾错误,提炼经验,积累认知,这便是“戒”。
去年发生的重大危机,常常波及众多基金组织,有时甚至导致一家企业旗下的多个基金也受到冲击,其破坏性非常显著。基金行业过去常用的联合投资策略,在此次事件中反而暴露了严重问题。一些评论人士指出,按照价值投资的原则,公募基金理应更加重视风险管理。过于集中的投资组合,实际上增加了基金运作的潜在危险。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基金机构在反思后提出了致歉,部分基金更具体承诺“往后进行投资时,会合理控制单只股票的配置比例,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并持续改进资产配置方案”。
笔者发现,基金公司现行架构中,股东短视举动给基金经理及投研集体造成显著压力,促使他们倾向于冒险操作,导致价值投资原则难以贯彻实施,基金业这种急功近利风格需要基金公司自身反思,同时也应引起制度研究者与监管部门的重视。
预防于未然称为防范,事态发生后加以制止称为补救,行动之后进行责备称为惩戒。防范最为重要,补救次之,惩戒最为次要。这种深奥的哲理观念,基金管理组织以及各类投资主体都应当领会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