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质子理论

日期: 2025-09-22 23:16:47|浏览: 1|编号: 13925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酸碱质子理论

阿仑尼乌斯基于电离学说阐述了酸碱离子学说,他提出,能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且不生成其他阳离子的物质定义为酸,能在水中解离出氢氧根离子且不生成其他阴离子的物质定义为碱,酸碱中和反应的核心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化合生成水,该理论具有经典性,不过其对于酸碱的界定仅限于水溶液环境,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某些盐类的水溶液会表现出酸性特质,不过这些物质自身并不包含氢离子成分;另一方面,氨的水溶液会呈现出碱性反应,先前有人误以为这是氨分子与水分子结合产生了弱电解质,该电解质在溶解时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等。

阿仑尼乌斯的酸碱离子学说存在局限,无法解释某些非水环境中的酸碱反应现象,因此,1923年布朗斯特与劳里创新地提出了酸碱质子学说。

理论具体内容播报

布朗斯特与劳莱于1923年构建的质子学说指出,任何能释放质子H+的物质,无论分子或离子,均被视为酸;任何能获取质子H+的物质,无论分子或离子,均被视为碱。通俗来讲,酸的本质在于提供质子,而碱的本质在于获取质子。酸碱相互作用的关联方式呈现为

酸碱质子理论

根据酸碱质子学说,属于酸性物质的有:氯化氢、醋酸、铵根离子、铁离子、磷酸氢根离子、磷酸二氢根离子等。属于碱性物质的有:氨气、氢氧根离子、氯离子、醋酸根离子、磷酸二氢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等。此外,可以看出酸和碱在对质子的相互作用上具有一致性:酸失去质子后会转变为碱,而碱得到质子后会转变为酸。酸碱相互作用时,这种关系通常称作共轭酸碱体系。酸失去氢离子后生成的物质,称作它的共轭碱;碱得到氢离子后生成的物质,称作它的共轭酸。凡是相差一个氢离子的酸碱,都属于共轭酸碱体系。

依照酸碱质子学说,倾向释放质子(H+)的物质属于强酸,此物质在释放质子后生成的碱难以再次结合质子,故为弱碱。换言之,酸性越显著,其对应共轭碱的强度就越低;相对地,碱性越突出,其关联共轭酸的强度就越弱。

依照酸碱质子学说的观点,酸碱在溶液里的强度表现,既与其自身属性相关,也受溶剂属性的影响。我们能够测量的,只是酸碱在特定溶剂中的相对强度。同一种酸或碱,若置于不同溶剂中,其表现出的相对强度会有所差异。醋酸在水中是一种弱电解质,在液态氨里则是一种强电解质,这种现象源于液态氨对氢离子的吸引作用远超水分子,这种吸引作用就是氨的碱度,这个事实凸显了酸碱性质的相对性特征。

进步性播报

质子理论扩展了酸碱的概念和酸碱反应的适用领域,不再局限于水溶液环境,能够解释非水介质或气体间的酸碱相互作用,并将水溶液中的电离、中和、水解等过程归纳为质子转移型的酸碱反应。不过,质子理论仅适用于涉及质子给出和接受的反应,因此需要存在氢元素,无法说明不含有氢的一类化合物的化学行为。它包含了所有碱性的物质,是仍限制在含氢基础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