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小杂粮通向大产业之路(经济日报4月18日第5版)

日期: 2025-09-23 23:06:29|浏览: 0|编号: 13996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升杂粮产量,对于维护粮食稳定供应、优化饮食搭配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民众生活条件改善,食品选择趋向多样,对食物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不断提高,健康饮食观念日益普及,使得杂粮产品备受青睐。

日常饮食都离不开各种谷物。这些小谷物种植面积不大、收成不高,却是关键的食物供应和畜牧业基础材料。最近国家公布了《未来几年增产千亿斤粮食计划》,在作物种类调整上,遵循“稳定主食、重点发展玉米和大豆、适当注意薯类和杂粮”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推广种植马铃薯、杂粮和杂豆等作物。此举有助于提升杂粮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开辟更多元化的食物来源途径,从而为维护粮食供应的持续稳定创造更多条件。

五谷杂粮统称为谷物类食物。依据粮食安全法规第七十三条款,谷物类食物涵盖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以及杂粮及其加工品。杂粮具体包含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燕麦、青稞、绿豆、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同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相比,杂粮的收成虽然较少,但品种丰富、含有益营养,有助于多样化食物供应,也能用作牲畜饲料和工业用途。杂粮如荞麦、莜麦、燕麦等能够加工成荞麦面、莜麦面、燕麦片,这些既可作主食也可作配菜;高粱、大麦、燕麦等同样能充当替代玉米的饲料;糜子、荞麦等杂粮还能用来酿造糜子酒、荞麦酒;高粱是制造酒精和淀粉的原料,可用于化工及医药领域;蚕豆则可作为蛋白质和淀粉的来源。

提升杂粮收成,关乎粮食供应稳定、饮食营养搭配。多年耕耘下,我国粮食总量持续二十年丰收,达成了主要农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主食绝对安全的目标,完成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饮食跨越。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买东西不再只求够用,更看重品质和健康,对食品的营养成分特别在意,各种粗粮因此越来越受欢迎,卖得越来越好。可是这些粗粮种得不多,收成也不大,市场上不太容易买到。要想让更多人吃上各种粗粮,就必须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这样才能跟上大家不断增长的需求。

杂粮的种植条件比主要粮食作物宽松,不需要太多耕地和水资源,主要散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西南这五个地带,也能在田埂旁、水渠边、沙地中、山岭上、干旱区这些贫瘠的土地里生长,这些地方种主要粮食作物收成不好,种杂粮反而能得到更佳的经济回报。土地面积受限且水供应不足时,各地培育杂粮种植,能够克服资源限制,扩大杂粮种植规模和收获量,发掘粮食增产空间,丰富食物来源渠道,满足民众对优质生活的期待。

现阶段,杂粮行业进步态势良好,不过存在种植零散、收成不高、收益不佳的问题,公司分布不均、体量不大、生产环节不完整,大规模化运作尚未成熟,品牌建设不够充分等难题。国家需增强对杂粮领域的扶持强度,各区域要着力推进杂粮完整产业链的统筹,培养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先进企业,持续加强高规格标准化种植区域的拓展,逐步延伸产业环节,提高杂粮的深度加工技术,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进步,构建包含品种改良、耕作、采买、制造、存放、探究、分销、商标等环节的完整产业运作体系,积极革新并完善与农户对接的帮扶措施,克服杂粮行业的发展障碍,为小杂粮开拓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发展杂粮产业要实现优质高效,必须进行品牌化运作。由于杂粮产业品牌影响力不足,各地需要强化品牌培育,制定高远规划,有计划地实施,运用多项政策措施协同发力,重点塑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并建立省、市、县三级品牌体系。山西小米、内蒙古乌兰察布燕麦、库伦荞麦以及康保莜麦等诸多地方杂粮品牌迅速发展壮大,变成了当地极具分量的名片,显著增强了杂粮的声誉和认可度,摆脱了杂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局面,达成了品质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小杂粮,潜力巨大。现阶段,各地不断深化小杂粮的利用,积极推动杂粮产业的精深加工,将杂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切实把小杂粮发展成为重要产业,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产业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