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模式角度分析,提供同行协助的业务本身没有值得批评的地方。社会分工日益明确,专门化要求促进了新行业的出现。当事人郭先生所说的“摇扇子、逗孩子、照顾幼儿”等业务,实际上是用金钱换取人力来满足身体或心理上的需要,这与聘请向导、家政阿姨等常规服务在核心上没有不同。核心争议点在于“二十四人同行”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泰山作为公众游览的景点,在旺季本来就很热闹,这么庞大的服务队伍是否占用了其他参观者的场地?一旦服务程度远远超出实际需求,个人消费活动就可能引发社会影响问题。
图片来源微博
更令人担忧的是背后隐藏的象征性消费趋势。挑选全是19至26岁年纪的攀爬伙伴、全程进行视频发布、着重突出“孩童双脚悬空”的情景——这些细节累积起来,营造出一种“身份展示”的效果。在社交网络背景下,消费活动往往被扭曲为争取他人目光的社会资源。当攀爬山峰从挑战自我演变为炫耀登顶的经历,当户外探险被包装成高端的体验项目,我们必须思考:人们渴望的到底是攀登山峰的快感,还是用财力换取的虚荣心满足?
这一情况也揭示了公共事业与市场运作的界限争议。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理应是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产。倘若这种收费引导的登山项目普及开来,是否会促使公共资源沦为商业资本的附庸?景区运营者必须探究怎样兼顾特殊需求与普遍权益,防止登山路径变成财富壁垒的展示平台。
最终来说,消费自主应当得到维护,不过集体必须形成一致看法:一旦某个商品显著脱离实际用途,转变成单纯的地位标识,那么它所体现的可能是被扭曲的道德观念。良好的消费态度应该以实际需要为根基,而不是以与人攀比为动力——攀登山峰的价值在于挑战自我的过程,而不是用财富打造一条毫不费力的道路。
这场花费三万元的登山活动,反映出当代社会的多重景象:服务领域的革新精神、消费观念的过度膨胀、公共设施使用的紧张状况、社交网络带来的扭曲影响……我们或许需要反思的,不只是这笔开销是否值得,更是对生活究竟有何期待。山峰的高度并非由攀登手段衡量,关键在于参与者内心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