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闽派糕点,在老华侨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日期: 2025-09-28 18:10:37|浏览: 4|编号: 1433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童年时期,许多人平日里零食和传统点心选择不多,总是期盼着节日赶紧来临,那样就能尝到各种心爱的点心了。

如今,那些老式点心伴随日子变得丰盛,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仿佛快要被人淡忘。

然而那些老式点心风味依旧存在,特别是对于在国外的炎黄子孙而言,它们始终是回忆里最令人满足的美味。

快新年了,小编就来介绍介绍福建有哪些好吃的传统糕点。

里面有你想念的味道吗?

福建的糕点制作历史非常悠久,种类繁多,以福州地区最为典型,其糕点多以当地特产如虾干、紫菜、桂圆等作为填充物,口感上讲究丰腴、软糯,甜咸交织,同时搭配酥脆的口感和油润的质感,海鲜的香气十分明显。

据记载,汉初福建就有了“切糕”。

后汉时已有礼饼,用作婚嫁中的聘礼,并一直流传至今。

宋朝时期,在阴历十二月的二十三这天,人们会准备灶糖和灶饼来祭拜灶王爷,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这两种点心已经成为福建地区非常出名的时令点心。

明朝初期,福建地区已经建立了糕点制作工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水陆轩”,这家作坊首次推出了甜中带咸的椒盐真酥点心,戚继光在福建抗击倭寇期间,还把“光饼”这种食品带到了当地。

清朝时期,福建糕点行业相当发达,知名店铺和特色点心不断涌现,例如“宝来轩”推出的猪油炒米,还有“谢万丰”制作的咸味礼饼,以及“美且有”的雪片糕和“亦丰有”的什锦肉糕,这些产品都相继面市。

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由于福建华侨在世界各地广泛定居,国外的西式点心及其原料也被引入福建,这些外来品与当地原有的点心制作技艺和传统手艺相结合,使得福建的点心品类因此增加了许多新颖的风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福建传统糕点已位列全国十大传统糕点之中,福州地区知名的糕点店铺就达到了五十家以上。

福建地区制作了种类丰富的时令点心和庆典食品,同时其地方特色小吃也极具传统韵味。

这种情形跟福建民众在传承并维护汉地传统习俗、汉地饮食传统方面付出的心力分不开。

福建传统糕点按工艺分为烤制、炸制、蒸制、熟粉和其他五大类。

代表性品种有:

猪油糕

猪油糕别名脂油糕,在清朝时期就已声名远扬。这种糕点以猪油为关键原料,核心成分涵盖糯米、葡萄糖、糯米粉、豆油以及白糖。猪油糕呈现洁白透亮的状态,点缀着青翠葱花,口感软糯而湿润,入口时猪油香气四溢却不显油腻。它融合了糯米的清甜软糯与猪油的醇厚浓郁,搭配葱花增香,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近些年,猪油糕进行了更新,改用植物油代替了猪油,并且增加了芝麻、椰丝、红绿丝、红枣、坚果等配料,虽然标榜着“健康”、“低糖”,但失去了传统工艺里猪油特有的香味。

礼饼

礼饼是福建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点心,形状类似尺寸加大的圆形糕点,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里面包裹着腌制过的肥腻肉块、香脆花生、甜润冬瓜糖、红心水果、各种果仁以及烤制过的白芝麻,甜美的冬瓜糖能够有效平衡肥肉带来的油腻感,使得整体口感咸甜交织,这种糕点常被用作福建各地在重要节日、婚嫁庆典以及向长辈表达敬意的馈赠佳品。

近年来大家开始关注身体健康,为了适应年轻群体的喜好,本地很多点心店也对传统礼饼的内部材料进行了创新,去掉了猪油成分,转而采用芋头泥和咸鸭蛋,由此带来了别样的口感体验。

猪油炒米

福建地区最初制作猪油炒米,目的是为了供应军队和应对战时民众的口粮需求,这种食物是将糯米用清水浸泡,经过烘干处理后晒干,最后用猪油炸制成为米泡,现已成为客家人日常的点心食品。

把炒米和白糖、麦芽糖、花生、芝麻、猪油等一起炒制,然后压入模具中,做成类似切糕的形状,食用时切成小片,这就是福建地区的特色糖炒米,客家人也称之为米拉糖,味道香酥甜美,有点像北方常见的米花糖。

灶糖灶饼

灶糖灶饼是为祭拜灶王爷准备的食品总称,在民间风俗中用以讨好灶王爷,俗称“糊嘴”。过去福建地区生产的这类点心超过百种,全部装在同一个袋子里,包括炒米、麻芝、灶公饼、灶婆饼、猪油糕、花生酥、老鼠仔、桃仁糕、金钱饼等,其中用花生粉、豆粉、麦芽糖混合制成的酥糖,质地细腻、口感香酥,且色彩缤纷,深受孩子们喜爱。

年糕

按照福建的习俗,每年从腊月十九持续到正月二十九,家家都会着手制作年糕。福建年糕主要分为四种:红糖粿、白糖粿、菜头粿和肉丸,它们大多是将粳米碾成米浆,再掺入各种配料制作而成。

红糖粿同白糖粿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红糖,后者则用白糖,用大蒸屉蒸制二三十斤,全家可享用数月之久。糖粿可以直接享用,亦可切成方块或菱形,下锅烹煮,或是煎制来吃。

菜头粿别名萝卜糕,含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将米粉和白萝卜掺和,再掺入鸡蛋、蒜瓣及各种调料,随后在锅中用油煎至表面微黄,品尝时能感受到外皮香脆而内里软嫩。

肉丸常用地瓜粉、肥瘦相间的猪肉、花生碎以及芋头细丝,掺入红糖,置于荷叶之中,通过蒸制完成烹调。这种食物还可以在煎炸之后食用。

咸真酥

咸真酥是用面粉搭配猪油和葱花经过烘烤制成的,它的口感甜咸平衡,吃起来既酥又润,有点像桃酥,不过咸味更重些,并且还带有胡椒的淡淡气息。

黄米糕

黄米糕以面粉、米粉、鸡蛋及白糖为原料混合而成,经蒸笼蒸熟后完成制作,黄米糕类似发糕具有松软的质地,味道甜而不粘牙,是福建地区常作为早餐的食品。

麻芝

麻芝又名马佬、麻粩,这种点心是用糯米和麦芽糖做成圆条状,再外面裹上芝麻的,是过年祭拜灶王爷时不可或缺的一种食品。它味道香甜,口感酥脆又松软,甜度适中不会发腻,嚼起来很有韧性,吃后不会粘牙,让人感觉满口留香,回味非常持久。

雪片糕

雪片糕是用煮熟的糯米磨成粉末,掺入适量的糖,充分混合后压紧,接着放进蒸锅,通过发酵形成粘性才能吃。这种糕点摸起来润泽,口感细腻柔软,一放进嘴里就化开了,还散发出清雅的甜味和软和的口感。

鸳鸯饼

鸳鸯饼以细嫩的猪肉和上乘的面粉为主要材料,外层由七重酥松的饼皮构成,里面包裹着肉松和麻薯、红豆两种不同的内馅,这种组合方式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饼皮非常轻薄,口感爽弹,香气浓郁却不油腻,味道鲜美可口。

碗糕

碗糕也称作发糕,是立夏时节的应季食品。制作时,先在碗中涂抹食用油,接着注入米浆,然后在表面散布芝麻,最后放进蒸屉进行蒸制。碗糕口感松软,味道甜润,既美味又富有营养。

橘红糕

橘红糕是泉州地区在节庆和婚礼场合不可或缺的点心,也是搭配茶水的好选择,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白糖。这种糕点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颜色为米白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洁白粉末,显得十分透亮。它口感柔软,味道甘甜清新,富有弹性,吃起来滋润爽口。

花包

花包的内部成分包含花生碎粒、冬瓜糖块、芝麻粒以及白糖粉,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在泉州地区举行传统婚礼仪式时,挑选聘礼会特别注重花包和鲜花,这两样物品在礼品清单中的比例最高,仅次于金饰。

永春白粿

白粿亦称冬米粿,为永春地区代表性食品。此粿以精选粳米饭为原料制作而成,每块粿体表面均压制有瓜果图案及稻穗形态等纹饰,旨在寓意繁荣昌盛、财运亨通。

白粿常在清明、冬至、中元节以及新年等传统节日,还有红白喜事场合中作为食品享用,同时也是送给亲友的珍贵礼品。白粿带有清雅的香气,质地柔韧,适合爆炒,也能蒸煮后当作点心食用。

满煎糕

满煎糕是泉州人关于甜食的最早印象。 它的外形看似一个被分割成扇形片的饼,样子很普通,只有吃上一口,才能被它的风味所吸引。

饼皮构造奇特,质地极为柔软,同时具备良好延展性,内部填充物由芝麻与花生组成,兼具浓郁香味和甜美口感。

枫亭糕

枫亭糕属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当地美食。这种糕点采用纯净的糯米粉作为主要材料,混合了白糖粉,并添加了花生碎和芝麻等干制成分进行蒸制。它的外部呈现出柔软的糯米质地,内部则包含着多种细碎的馅料。这种糕点的味道层次分明,令人回味无穷。

刚一进入,便似冰晶消融,润泽舌面。细细品味,能感受到浓郁的花生与芝麻气息,同时伴有冬瓜丝、蜜饯、果脯等辅料的甘甜气息。

家乡福建的糕点种类丰富,不胜枚举。年纪渐长,对这类传统点心愈发偏爱。它们饱含几代人的怀旧情怀与思乡之情。闲暇之际,不妨外出寻觅这些点心,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童年滋味与故乡记忆。

审核_熙慧、雪晶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