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新消费日报(研究员 梁又匀)报道,最近,国内面积最广的汉服、洋装和JK制服专卖店“诗与万花镜”在上海市中心静安寺附近商业区落成,该店拥有1100平方米的营业空间,分为两个楼层,已经引起众多年轻顾客前往参观拍照。
这家名为“诗与万花镜”的公司的运营主体是2021年4月新成立的,不过早在11月之前就成功吸引了近千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主要投资方是小米集团,同时也有险峰参与。就在11月底实体店准备开业的时候,“诗与万花镜”又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金额达到千万人民币级别,这次由众为资本担当主要投资方,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也加入了投资行列。
当前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名为“诗与万花镜”的项目,还是致力于香港主板上市的计划,这种能够同时展示多种商品类别和品牌的大型零售空间,正日益吸引投资方的目光。
不同于以往的集合式品牌,2021年新兴的网红集合店类型更加重视店铺的装饰风格和互动功能,借助新奇有趣的活动以及热门品牌产品、实体陈列来吸引年轻群体,这种模式正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过去,投资主要流向潮流玩具、日用杂货、色彩化妆品、食品点心等品类,现在,以汉服、西式服装和JK制服为核心的“三小文化”领域也赢得了投资方的兴趣。
KK集团的开创者吴悦宁曾经这样概括:外貌就是公理,交往就是财富,特质就是源泉。
凭借抖音、小红书等渠道达成的数百亿播放量,这个新开的“三坑”店铺有成功的可能吗?
线下探店:展示大于销售的诗与万花镜
诗与万花镜实体店内部,记者看到,该店内部设有JK制服专区、汉服专区、其他服饰区、彩妆香氛专区以及童装专区,旨在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全面的购物选择,无论是特定领域的爱好者还是普通顾客都能在此找到所需商品。其中,lo圈中备受追捧的兔熊形象,无疑是店内最受关注的商品之一,该商品在店开张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大量顾客,场面十分热闹。
特别需要留意的是,价格较高的西式服装和销量较大的JK短裙占据了显要位置,许多制作精良的西式服装都得到了独立陈列,店铺内没有按照品牌进行分区,而是通过重新粘贴标签的方式来进行陈列安放。
店内除衣裳外,楼上零星设有几处饰品及美容品陈列架,各式衣物饰品均可供顾客体验试穿,整体布局更注重访客感受,购物体验更为关键。
“诗与万花镜”一楼门店入口 摄:新消费日报
“诗与万花镜”的掌舵人孙亚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该品牌的每个门店都会具备独特的风格,公司人员将着重从实用感受和心灵感受两个层面来改进店铺的布局,目的是让每家分店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这家店位于上海的装潢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梦幻色彩,孙亚銎把这种风格称作是“少女专属的审美情趣”。
“诗与万花镜”二楼装修局部展示 摄:新消费日报
然而,与那些售卖化妆品的集合型店铺,或者售卖各类日常用品的混合型商店,以及普遍的“三坑”服饰专营店相比,“诗与万花镜”的货物摆放并不拥挤。
新消费日报的记者实地观察后推算,一个楼层里售卖的商品种类不超过500种。这个店铺面积超过一千平米,但商品多样性跟同层的女装店比起来,差距非常明显。
人流量方面,即便在上班日,店铺里仍然有穿着传统服饰的年轻女性,她们进入店内进行商品挑选,并且尝试穿着。
上海某品牌店铺的负责人第一时间前往该店铺进行考察,她谈到,虽然店铺内品牌数量不算多,但这类店铺仍然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存在,上千平米的规模能够吸引自然客流,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女生都会结伴前来体验。
“三坑”集合店的线下迷局
艾媒咨询统计表明,2015至2020年期间,我国汉服市场销售额从1.9亿元急剧增长至63.6亿元,每年的增长幅度超过100%。据预测,2021年,国内汉服市场的销售额有望超过百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洋装和JK制服在销售方面的表现也跟汉服的快速崛起如出一辙,这五年来它们的销量都出现了成倍数的提升。
长久以来,“三坑”服装主要在淘宝和微店售卖,无论是国内新创的品牌还是国外品牌的代购,大多都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微商销售阶段,线上销量急剧攀升后,这种小众的喜好慢慢扩散开来,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识。
次元仓的创始人钱勇提到过,2020年“三坑”整体市场体量达200多亿元,若将市场全部分摊,汉服能占30%,JK和洋装则各分35%。其中,百元左右价位的JK短裙销量突出,单款商品可卖出十几万件,而洋装的消费单价是JK的4到5倍。
市场热度正在回升,尽管网络平台持续推广、引发关注,但实体服装店里的陈列体验和顾客挑选的欲望,依然不可忽视。
以上海为例,2019年伴随泛二次元产业向外拓展、潮流玩具风潮流行,为了将更多年轻群体吸引到实体商业场所,上海多个商业区开始专门面向泛二次元类型的企业进行商家引进。
最初,进入店铺的多是售卖潮流玩具和动漫形象衍生品的店铺,后来又增加了售卖另类服饰的店铺。南京路步行街和东方明珠塔附近都设有这类店铺,而且这些店铺并非小本经营的简陋店面,每家店面的面积通常都在一百平方米以上。
二零二零年,坐落于上海核心地带的香港名店街,经过整体招徕布局管理,竟然出现了一百多家店铺连绵成片的现象,在业内圈子中产生了十分稳固的号召力。不过,由于房租开销、积压货物费用以及疫情带来的冲击,许多店铺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一些经营能力不足的店铺甚至无法维持满一年。
与成熟服装品牌店不一样,当前“三坑”服饰目前还是多方竞争状态,尚未出现具有引领作用的顶尖品牌。
因此许多“三坑”实体店铺转为采用“集合店”或“买手店”的经营模式,店铺装饰风格多样,互动交流气氛热烈,借助宣传手段制造热门商品,然而产品相似度高、缺乏规范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也极为明显。
“三坑”这家在上海经营三家店铺的企业家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成本核算,其中一家位于核心商业区的店铺,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在启动阶段,租赁费用、货物储备以及装修开销已经累计达到七十万元,而每月的租金支出则被控制在十万元以下。除了商场自身带来的顾客群体,他们还通过建立私域流量池和参与行业展会等方式吸引顾客,即便如此,实体店铺的毛利润通常维持在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并非一项特别盈利的经营活动。只有极少数拥有自建工厂、采取快速消费品模式的企业,其利润率才能达到六成以上。
但是,根据这位创业者所讲,目前很多热门商业区都在努力打造广义二次元氛围,假如能够成功进入其中,可以在最大的开销即租金方面获得一定的好处。有些业内知名的品牌甚至能够用销售收益来换取商场提供的低廉位置。
即便如此,“诗与万花镜”的体量远超常规店铺,它特别讲究环境的布置和顾客的感受,同时空间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因此在“三坑”这类店铺里显得相当大胆。
不过官方透露,所谓“诗与万花镜”的运营方式就是先获取场地、再开设店铺、最后进行商品销售,但由于其关联到人文与思想层面,因而拥有广阔的创造余地。他们认定,与小型店铺相比,大型店铺更能吸引顾客,也更有可能产生热门商品。另外,他们打算借助文章和简短视频进行推广,以此建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资本追捧的集合店,护城河在哪?
2021年之后,一些新的品牌迅速走红,例如潮玩集合店X11,还有杂货集合店番茄口袋、KKV和杂物社,以及彩妆集合店调色师和零食集合店零食有鸣等,它们借助小红书、抖音和B站等平台迅速扩大了影响力,深受年轻一代特别是95后和00后的喜爱。
这些新兴品牌,比如番茄口袋、零食有鸣,成立时间还不到三年,就接连获得了两到三轮的资本注入,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杂物社则是由名创优品和晨光文具这两家公司共同扶持起来的。最近,以售卖时尚商品、化妆品和潮流玩具为主的集合店品牌IP——KK集团,已经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材料。
不过,喧嚣景象之下,实体店铺经营却相当不易。除了早先提及的租赁开销、利润空间等困境,集合店要吸引顾客持续光顾、不断重返,其商品更新换代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机制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并带来新鲜体验。
在已占据集合店模式领先位置的KK集团,其突出优势在于高效的信息化、数据化商品筛选以及产品上架的全新方法。
根据资料可知,KK集团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并结合买手评分体系,要求其经营的化妆品集合店每周必须增加新品,每月至少更换300种商品编码,同时还会周期性地实施销量较差产品的淘汰措施。
此外,KK也提供针对店铺的专属品牌商品,借助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高效的运营能力,各个店铺能够实现独立盈利,并且最终将这一成功经验推广到多个地区,达成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
在“三坑”服装行业,因为制作流程很繁琐,大多无法迅速大量提供给市场,常常需要提前下单。虽然一些大型店铺会陈列品牌独家合作或特别设计的款式,借助微信私域来增强顾客的忠诚度,但很多购物者仅仅把实体店当作“体验中心”,在店里试过衣服之后,再到网上购买价格更便宜的相同产品。
泛二次元圈子里面,“三坑”服饰跟潮玩盲盒比起来,还是个不太常见的领域。做这个行业的创业者说,因为是个小众圈子,现在大多数“三坑”店铺的接待水平都不怎么样,要想在实体店里脱颖而出,提供更高级、与众不同的服务可能是关键。
这位创业者也坦言,在服饰领域,更优的生产费用、更佳的产品水准,以及更突出的市场竞争力,向来是顾客最为重视的方面,同时这也是经营者最为棘手的挑战,通常需要经过多方的协调磋商才能达成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
和一般服装店铺类似,“三坑”的实体店面经营难题,并不会由于它们独特的风格而得到缓解。
不过“三坑”的顾客群体更有发展前景,新零售研究专家鲍跃忠指出,尽管Z世代的经济水平或许不突出,但其购买力却十分旺盛,并且热衷于追求独特的消费体验,所以,怎样展现出自身的特别之处,或者模仿动漫角色来装扮,是他们喜爱汉服、Lo裙,积极购物的动机。
同样针对青少年聚集的多种店铺类型,也遭遇着相似的困境:一方面承受着实体店高昂的租赁费用、人力开支以及存货负担,另一方面顾客对流行单品和独特商品的要求不断变化,再加上来自网络零售商的价格优势竞争,KK集团目前依然在持续亏损并投入大量资金。
那些受到资本关注的领先集合店品牌,以及新兴品类集合店,这种经营方式能否持续发展,业界还没有明确答案,必须依靠市场与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