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粮虽好,吃得不对反而比精粮还升糖。
诸如这三种粗粮,不仅无助于稳定血糖,反而堪称会显著推高血糖值的“隐形推手”,需要特别注意。
1、精加工的粗粮
全谷物因为外层的“麸皮”富含大量纤维,其血糖反应值通常较为缓和。然而,一旦实施加工,麸皮就会被移除,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与消化液便更易发生作用,分解过程随之加速。
麸质含量越低,颗粒就越细小,食物就越容易被分解,血糖反应就越强。经过深加工,常常让原本血糖负荷小的食物转变为负荷大的食物。
例如这三种常见的全谷物,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其引发血糖波动的程度差异显著:
2、伪粗粮
例如部分水果风味的谷物食品,或者牛奶口味的谷物食品,又或者五谷杂粮熬制的粥,这类食品常常添加了糖分以及许多化学成分,即便其中混杂了谷物元素,其整体导致血糖快速变化的程度依然相当显著。
部分超市出售的“混合谷物馒头”,或类似发糕的食品,例如玉米粉制作的发糕,往往掺入了糖分、油脂、食用色素以及奶精等物质。这些食品中,粗粮的含量通常很低。它们的血糖反应速率,并不比一般的小麦馒头更为缓和。
某些标榜为“全麦”的面包,其实是用焦糖或糖浆进行着色,并掺入麸皮、胚芽等成分来充当,其真正的全麦成分比例相当有限。
食品成分列表里的各项物质,是按照其添加比例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的。只有当成分清单上位居首位的是“全麦”或者“全小麦”时,该食品才能被称作全麦食品。
3、久熬或粉碎后的粗粮
通常情况下,食物如果黏稠并且颗粒微小,血糖上升会比较迅速。这是由于长时间的烹煮处理或者过分研磨会破坏食物的内部构造,从而使其更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例如,玉米和小米属于全谷物,其原始形态的升糖反应不如大米、小麦剧烈,然而经过长时间烹煮之后,便转变为容易引发血糖波动的食物。
再比如,很多人喜欢把粗粮打成粉冲水喝,觉得方便又营养。
然而,通过“添加粉末”这一行为,原本具有低血糖反应值的食物,会转变为高血糖反应值的“血糖突增元”。
如下表所示,打粉后的粗粮,血糖指数会显著升高:
打粉前后升糖指数对比
(升糖指数<55为低,55-70 为中,>70 为高)
比如红豆,常规烹调食用,其升糖反应值仅是23,若磨成粉末后调制成糊状饮用,则该值会提升至72,由低反应值转变为高反应值。
有些食物,磨成粉末后,其血糖反应程度不会有显著差异,例如列表里所展示的绿豆,对此类偏爱粉末形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适宜的选择。
4、口感软糯的粗粮
质地绵软的杂粮称作“黏性主食”,常常是潜在的“血糖触发者”,诸如糯米、糯玉米、大黄米、小黄米之类。
这主要是因为这类谷物富含“支链淀粉”,这种成分在消化道中分解迅速,容易被身体接纳,因而通常会使血糖水平快速上升。
最后,所谓真正的粗粮,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宜食用,这是因为粗粮之所以被称为“粗”,是由于其富含大量的“纤维素”,人体难以将其消化。
纤维素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这种物质在消化道内与食物成分相融合时,能够减慢“糖类”进入血液的速度,从而减弱进食后血糖水平的波动。
它还有可能使胃内容物停留更久,消化功能欠佳的人,常会感到腹部胀满、胃酸上逆、嗳声连连等消化道症状。
所以,粗粮虽好,也要选对品种,并且因人而异地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