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无聊的思考: 洛阳的蛋糕店名字为什么都是四个字看起来像外国人的名字?

日期: 2025-10-04 04:06:16|浏览: 12|编号: 14727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洛阳的糕点铺子数量极多,在设有连锁超市的区域,通常都能找到这类店铺。以新区宝龙城市广场为例,那里就显而易见地分布着三家糕点铺,分别是卡萨米亚,安德莉亚,米诺菲尔。当念出这三个店名时,我不由得心生疑问,为何它们都由四个汉字组成,看起来像是外国人的称呼?

蛋糕真的全是国外的智慧么

初步打听了下,这三家企业均源自洛阳,安德莉亚和卡萨米亚的分店数量肯定远超三十家,规模相当可观。就连米诺菲尔,也属于连锁经营模式。这些机构的创建者,估计都是本地居民,绝非外籍人士,这点我确信无疑。那么,这些品牌是否为国外加盟商授权经营的?这个不确定,也可能是新开的,特别是河南卡萨米亚,增长速度很快,至于安德莉亚,它倾向于和卡萨米亚挨着开店,有点像肯德基和麦当劳那样。

现在的烘焙坊,内部装饰都十分雅致,氛围很舒适,员工态度也很周到,提供的点心种类丰富,经常有新的款式上市,不少店铺客流量很大,通过与各类线上渠道联手宣传,经营状况相当不错,部分还设有自有的生产设施和原材料供应地,显得非常规范。

我还在想,为什么不取一个中文的名字!比如像餐馆那样取名。当然,诸如王三米皮、狗不理包子、马蹄街馄饨之类的,它们都极具辨识度,我们并非强求,只是随便谈谈。如果那样取名,是否就吃不到蛋糕的异国情调了呢?

如今大家日子越过越好,蛋糕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能和以前的馒头比肩了,不过北方不少地方,馒头依然很吃香,看看那些蒸馒头的蒸屉,有的能叠放十几层甚至更高,同时也有不少人经常去蛋糕铺,巧克力、奶油这些过去只有外国人玩的食品,现在普通家庭也能吃到了。

我无法弄清那几个洋名字里头的深意,盼着行家能出来指点迷津,起名总得有个由头,要么是文化典故,要么是另有讲究,只是我不得而知,只觉这些名字太过洋气,没什么本土气息,仅此而已。

假如某天,你在街上碰见一家名为“就是香”的蛋糕店,或许就是我所经营的。我偏爱使用三个字命名的店铺。

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