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过,朋友圈晒大闸蟹的少了,晒“捡漏”的多了。
江苏塘口三两重的母蟹卖十八元一斤,养殖户们守在田边抽烟,表示如果价格再降就会白白忙活一整年。
我上周去集市用两元五角钱买了四个,回到家里蒸制完毕后掰开,里面的黄油稀得仿佛可以流动,立刻明白了:廉价的是螃蟹,是“八月十五”这三个字已经不再新鲜。
蟹券更离谱。
电商客服立刻发送网址:价值998元的蟹券,当前以500元回购,资金即时到账。
我好奇问一句“你们收了自己用?
对面回:“转手下个月再卖,有人元旦还送礼呢。
原来黄牛也搞“期蟹”,空手套白蟹。
茅台那边同样尴尬。
经销商群里通知:10月底必须清库存,批价跌破2500。
有人连夜将酒箱搬到KTV门口售卖,标价两千九百九,实际成交两千二百,购买两箱赠送冰红茶。
旁边小姑娘买完果酒,顺手拍照发小红书:
“白酒自由实现,爹味饭局再见。
月饼厂最惨。
广州酒家老员工说,节前生产线三班倒,节后仓库堆到天花板。
黄牛今年不收券,面值388的礼盒,3折都没人要。
老板一拍桌子:拆!
将莲蓉、蛋黄、豆沙分别装入独立袋中,每袋均附上“手工制作”字样的标记,这种分装方式反而比整盒售卖更受欢迎。
那些阿姨们买回来后亲手制作,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少糖少脂”,获得的关注量比中秋节当天还要多。
猪肉更直接。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国庆节过后一周,批发价格下降了6.2个百分点,这一跌幅是今年迄今为止最为显著的。
盒马将“日日鲜”猪肉分割成每份300克的独立包装,包装上显著标注“当日选购当日食用”。
销量反涨45%。
年轻人终于不用囤一冰箱肉,看着就焦虑。
云南建水的阳光玫瑰砍了15%。
果农通过视频平台展示树木的砍伐过程,网络空间中充斥着评论,指出这些水果过于甜美,价格高达每公斤三十元,质疑这种行为是否在愚弄消费者
旁边地改种草莓番茄,说至少能炒蛋。
尼尔森报告总结得冷冰冰:
78%的人决定错峰买节令商品。
翻译成人话:
“节前当冤种,节后捡破烂”成了新消费仪式感。
抖音平台关于“节后寻宝”的讨论达到3亿观看量,其中点赞数最多的视频里,一位年轻女性以5元成本购得价值698元的月饼兑换券,随后立即换取了两份冰品,一边享用一边发表感慨。
“中秋的智商税,终于退到我卡里了。
我看了一圈,最大的感想:
这个节日依然如故,不过“立刻展示”已经过时了,“稍后再说”则流行起来了。
来年新春,礼品包装可能再次缩小,五十毫升的迷你白酒、一百克的腊味、单个真空包装的螃蟹,将充斥商场的陈列架。
商家再讲“团圆无价”,消费者只会回一句:
“别装,价格标签还在呢。
本质一句话:
当送礼不再等于送面子,所有节令商品终将现出原形——
就是吃的,喝的东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