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丨又忆油纸月饼

日期: 2025-10-15 11:11:09|浏览: 2|编号: 15489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方荣 摄

朱小平

许多岁月过去了,我还是清楚记得童年时的中秋夜晚。院子里桂树的影子随着风轻轻晃动,馥郁的香气弥漫在四周,一个亮黄色的圆月从井边升起,它的光芒洒在吃完饭后的正方形桌面上——桌子正中的盘子里,一块用油纸包裹的月饼,牢牢吸引了我与兄长的视线。

在外跑运输的父亲,昨天下午刚从省城回来,手里拎着两个用芦苇编紧的纸袋包裹。家里的黑狗特别机警,老远闻到类似油饼的味道,就冲上去撕开了一层红纸。父亲没法把这包东西当礼物送给外婆,有点不好意思地交给在院子里等候的奶奶,然后转身就往外婆居住的长坡走去。

我们五个姐妹也嗅到了香甜的气息,但奶奶事先交代清楚:要等渔场大湖撒饲料的叔叔先到,等上门做衣裳的妈妈忙完,再等送节回来的爸爸,才能分吃月饼。直到院中月光爬上墙头,全家人才终于围坐在桌边。奶奶解开蒲席带,剥去外面包裹的米色纸,四个脸盆大的月饼显现出来——蒙着半透明的脂纸,呈金黄色又光润,看得人直咽唾沫。她吃东西总是很自控,先拿出两个饼来,慢慢剥去包装纸,又拿刀对着饼心比量,一刀分成两半,再切两刀变成四片,这样两个月饼就弄成了八小块,分别给家里年纪大的和年纪小的每人一块,她自己手里只留下些切的时候掉下来的饼皮和馅料碎末。

我们迅速吃完了,几乎没注意到味道。长辈们却不停地谦让,嗲嗲说她只喜欢酒不喜欢点心,把月饼推给了娭毑;父亲看到母亲迟迟不动筷子,一边催她快吃,一边把自己的那块掰得更加小,给了我和哥哥。这次我才真正品尝到月饼的各种馅料:有干橙皮、葱花段、碎冰糖、花生仁、熟芝麻,口感既酥又软,充满了香甜的味道。

第二天是重要节日,晚餐因为比平时更丰盛,所以来得晚了些。父母急忙翻遍所有衣袋,凑齐了三个姐姐接下来两个星期的吃住费用,又趁着月光,将她们送到了镇里的寄宿学校——毕竟,一家人难得在这样的时候聚在一起。饭局结束后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我心里突然涌起一阵高兴:婆婆昨天留下的那两块月饼,正好可以我和哥哥每人分到一块。不曾料到,岳母突然从厨房追出来,交给姐姐们三块用油纸包好的月饼,同时叮嘱道:凡事要公正公平。

这件事使我们哥俩只能干瞪眼,桌子正中间那个油纸月饼始终没动,我们还得遵循长辈的规矩,等父母到家。我俩趴在奶奶腿上,哼起家乡歌谣《月亮粑粑》,想压下对月饼的馋虫,也消磨漫长的等待。哼着唱着,不知不觉为月饼的来历打起了赌。

哥哥讲,这是嗲嗲告诉的:月饼出自元末明初,朱元璋称帝时,曾用传递军报的饼食犒赏有功之臣,当时正值八月十五,明月高悬,这种饼食就被称作“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也由此在百姓间流行开来。哥哥说得得意:“我们老朱家的家世,我全都清楚,这月饼肯定是嗲嗲要奖励给我的。”

我对他总爱抢先一步感到不忿,便说婆婆的说法更准确:月饼原本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胡饼,到了唐代,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够雅致,陪他赏月的杨贵妃望着天上的圆月,提议不如保留“古”字去掉“胡”字,于是称作“月饼”。为了佐证,我还指着油纸上的仕女画:“这不就是杨玉环吗!”话音未落,哥哥就用一种不屑的口吻笑了:“那其实是嫦娥奔月的场景。”那个爱撒娇的婆婆也笑了,这时候我们才察觉,爹娘已经不知不觉来到天井院门口,站在我们身后。我连忙吸了吸手指上还留着的糖渍味道,牵住娘的衣裳边,带着点娇态央求她主持公道。

母亲笑着,麻利切了两刀,分了最后一个月饼,月饼外形是圆的,用油纸包着,里面馅料是糖的,这确实和两个说法都有关联,她一边说一边把一半给了嗲嗲娭毑,另一半分给了我和哥哥,我和哥哥的争执,也在这份分享中化解了。

如今正值人生暮年,重读余光中《中秋》中“以刃划破尘世,切开月饼。以刃分割光阴,平分晨昏”,不禁忆起当年悬于老宅庭院中庭的明月,忆起童年时那一个个油纸包裹的月饼,更忆起长辈在饼中藏匿的——那份均等、和睦,又充盈得几乎要满溢的爱意。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