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庭都组建了微信群聊。部分群组内沟通频繁,另一些则相对冷清。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携手问卷网,实施了一项针对2005名参与者的调研。结果显示,高达93.8%的人参与了家庭群聊,其中65.6%的人在该群中表现积极。同时,66.7%的受访者觉得这类群聊有助于几代人之间的沟通联系。
调查对象里,新世纪出生的有百分之一,九十年代出生的有百分之二十九点七,八零年代出生的有百分之五十点五,七零年代出生的有百分之十四点五,六零年代出生的有百分之四。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徐雅昕有两个家庭微信群,一个属于整个家族的群,另一个则仅包含她和表姐、表哥的群。当初创建建大的家庭微信群时,大家曾就群名进行过商议。最初考虑使用“相亲相爱一家人”作为群名,但姑姑认为这个名字过于普通。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将群名改为“徐府记”。
庞泓圣于上海从事金融相关事务,他同时加入了两个家庭微信群,一个属于集体性质的,成员超过三十人,另一个则仅包含他和父母,主要用来与家人沟通,此外他还通过这些群组关注家乡的最新动态。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加入了家里的微信群聊。分享家庭故事是群内最常见的互动,占比达到六成。此外,大家还会关注亲友的动态,占比接近六成。健康安全方面的信息也会被传播,比例超过三成。群里经常有人发红包,参与度也超过三成。时事新闻会被转发,比例接近四成。偶尔会有发起点赞投票的情况,占比略高于一成。
徐雅昕提到,她的姑姑经常在家族群里发布自己拍的相片,也常常转发一些安全信息,但她自己却很少在群里主动发言,因为她觉得那样会让人觉得她很拘谨,像是面对许多长辈一样。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称自己经常参与家庭微信群的讨论,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参与程度比较普通,另有少数受访者承认自己很少在家庭微信群里发言。
在家庭微信群互动方面,多数人会关心亲友生活,给予问候,占比达到五分之一以上;不少人乐于交流日常事务,发表看法,参与度也比较高;少数成员会传播信息,澄清事实,起到一定引导作用;部分人会努力维持群聊活跃,不断提议,带动气氛;有超过两成的人承认自己总是随口应和,很少主动发起对话;也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很少参与讨论,只是偶尔浏览信息。
徐雅昕非常不乐意全家人在集体聊天中议论她的私事,对于长辈分享到群里的不实健康知识,她偶尔也会感到不自在,认为我们这些晚辈如果在群里直接指出,会让长辈感到难堪,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私下里单独告知长辈
根据相关研究,在家庭社交群里,让参与人觉得不自在的三种内容有:私下传播或虚假信息,占比达到百分之三十八点八,其次是打探学业或职业状况,占比为百分之三十八点七,再者是请求投票或点赞,占比为百分之三十点四。除此之外,还有催促结婚生育的情况,占比为百分之二十九点三,发一些励志类的文字,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八点九,经常展示个人照片,占比为百分之二十一点四,以及公开指责群内其他成员的言论,占比为百分之十四点四。
根据一项调查,大多数参与人觉得家庭社交群组有助于几代亲属之间的沟通互动,少数参与人觉得没有帮助,还有一部分参与人表示看法不明朗。
庞泓圣表示,他的家庭群时常被各类团购、投票消息充斥,不过他认为总体上家庭微信群确实便利了家人间的交流。他妈妈原本不用表情包,后来她收藏了许多他发给她用的表情,再在家庭群里使用,觉得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