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隐形负担”!
近期,许多教育工作者及监护人员,都深受两个核心概念的热议影响。开学伊始,该议题为何迅速引发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它同时触及了教育机构与监护群体双方的核心关切。
这家长群,是如何沦落成了老师烦、家长怕的田地呢?
老师VS家长
老师拍照片要拍全
还要拍孩子的正面
张先生家里有个小女儿,年纪不大,已经开始了幼儿园生活。这位父亲特别疼爱女儿,每天一有空闲,就守在办公桌前,拿着手机,耐心地等待老师分享孩子活动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以便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女儿在园的情况。
“哎呀,今天幼儿园比赛穿袜子,我们女儿穿得可快了!”
孩子在家的时候总是不午休的,瞧瞧现在午休时段,全班同学中只有她醒着呢!
……
张先生把每日的“视频”直播当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看会感到焦虑不安,然而时间一长,他内心也滋生了一些自私的想法。
例如孩子今天没有被老师拍到,或者拍摄的角度不合适,导致照片效果不佳,我会感到不高兴呢!但是,我并不会在家长交流群中直接表达这种情绪。
其实家长群让老师们也早已疲惫不堪。余杭区一位公办幼儿园的朱老师表示:光是照顾孩子,几乎已经耗尽全身力气,管理班级、授课、维持纪律,每一项都让人心力交瘁。但现实是,现在许多家长,有时把我们当作记录设备,有家长说,因为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饮食不佳,就要求老师每天拍摄孩子吃饭的照片。难道他每天在家没见过儿子吃饭么?……”
网友忙着晒家长群
最多的家长入了12个群
日前,“爱写作的狮子”公众号平台中,众多家长对于“家长群”议题发表了诸多看法,部分家长更将个人手机内的家长群信息逐一分享出来。
网友“跳跳妞妞”表示,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加入了五个不同的微信群,分别是面向老师的家长联络组,非教师参与的家长交流组,假期活动小组,孩子同窗组成的紧密圈子,以及学校提供的拓展课程群组;同时,她在QQ上加入了两个群组,一个是家长总群,另一个是学校乐队联络群;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用于家长沟通的应用软件;至于她的儿子,目前还在幼儿园就读,只有一个家长群,但考虑到孩子即将长大,预计未来群组数量会慢慢增多。
“朵朵”的手机里,微信家长群数量不少,一共七个,具体包括:纯粹的学生集体群组,没有老师参与;纯粹的学生集体群组,有老师加入;家长代表委员会的群组,有老师参与;家长代表委员会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的群组;纯粹的家长代表委员会群组;假期活动小组的群组;以及部分关系亲密的家长自行组建的群组。
网友表示,微信群、QQ群和各种应用软件,统计下来总共有十二个,每天查看的聊天信息简直让他焦头烂额,已经暗自祈祷千万不要出错了。
上城区有位家长,开始逐个清点起来,他说仅微信群,数量就达到了四个。有一个微信群是老师在场时使用的,另一个是老师缺席时家长经常交流去哪里游玩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个家委会的群,但内容过于繁琐,我已经将其屏蔽,一些关系密切的家长还会单独建立小群,例如针对假日小队等活动的沟通群,活动结束后这些群组依然保持活跃,还有一个QQ群,老师会在此分享需要完成的作业和打印的试卷、相关文件,另外还有一个App上的班级群,据说新学期所有作业和活动通知都会通过这个App发布。我感到很困惑,之前建立的那些群组要如何处理?这几个群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根本无法全部浏览!老师今天在微信上布置任务,明天又在QQ群中发布作业,生怕错过任何通知,结果反而成了孩子的帮手。这个假期总体还算平静,家长们的群组消息很少,偶尔有人问问孩子的功课情况,可是现在,刚开学没几天,焦虑情绪就迅速蔓延开来,各种夸张的表演者纷纷现身,除了过滤掉通知,实在想不出更有效的应对方式了!唉!”
一位二年级家长的家长表示,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家长群里就有七八位家长迅速熟络起来,每天在群里频繁交流,周末还公开相约聚餐、出游,表现得如同相识多年的老邻居一般亲密。经了解,他们实际上也是开学后才初次见面,但这样迅速形成的小团体让她颇为不认同,只能选择漠视。她仍旧在群里安静地以家长身份参与。
看到孩子没在表扬名单里
心情就会特别失落
王妈在上城区某公立小学当三年级男孩的家长。她工作非常繁忙,经常感到十分疲惫。她说,家长群让她觉得压力特别重。她性格比较随和,不希望儿子上学的事情让自己比上班还辛苦。每天她都要花很多时间,通过好几个不同的手机应用来关注群里的信息。
然而现实是,每逢教师公布某某学生获奖消息时,群内其他家长总会纷纷道贺,若自己不参与祝福,便会被认为失礼,难以融入集体……
王妈表示,目前群里的情况是,老师每天会公布哪些学生的作业做得好,并直接显示他们的学号。如果她没看到自己孩子的名字,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心情一整天都不好。其实家长们很想协助老师,但确实不知道该如何配合,如果对标准掌握不准确,就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认为理想的家校联络,绝不应当是那样,应当是教师专门为每个孩子和家长沟通,比如需要改进的方面怎样提升,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怎样,家长应当如何协作?而不是每天盯着群里作业是否完成,这个测验是否全对。低年级孩子主要都是培养习惯,哪有这么多是非对错。然而,我们应当理解教育工作者的不易,班级里有四五十名学生,教师无法每天单独与每位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王妈表示,其实只要是为了发布通知,使用短信或者App就足够了,没有必要特意去展示作业,因为好的作业让人高兴,不好的作业反而更让人不高兴,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增加人们的焦虑感。她觉得班里大部分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觉得非常无助。虽然有一个群,但是并没有更深入的交流,整个班级缺乏凝聚力。
家长VS家长
有家长直接在班级群里互怼
群里气氛顿时紧张
刘老师经验丰富,担任班主任多年,对于家长群的管理感到十分头疼。他曾经目睹过两位家长在群内激烈争吵,言辞激烈,气氛一度十分压抑。
事情的缘由其实很明了,是两个小孩在校园里彼此推搡,其中一位过于激动,行为有些失控。等他们回到家,对父母讲述的都是有所隐瞒,避开了关键细节。家长们一听,都认定自家孩子受到了委屈,吃了暗亏,怎能甘心忍受这种状况。
当今的家长们,在家中极尽娇惯孩子之能事,视若掌上明珠般呵护,即便在公众场合,也总认为自家宝贝不应有任何委屈,仿佛他们才是世间最独特的存在。然而,刘老师指出,当孩子们讲述经历时,其语言表达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
幸亏刘老师单独约请相关家庭进行交流,家长的激烈情绪才逐渐缓和,事件最终得以解决。
一位老师在教师节的暖心留言
其实家长群也可以很有爱
李妈妈家的孩子现在就读高三,教师节那天晚上,她向我们分享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记录了班主任在家长联络群里的留言,内容让她觉得特别感动,她特地转达了这份温暖。
李妈妈表示,教师节那天,微信群因为家长纷纷向老师致意,显得颇为喧闹,毕竟每位家长都会送上祝福。尽管这些祝福都是发自内心的,但如此多人重复表达,造成信息泛滥,也影响了老师和家长的工作安排。不过,临近黄昏时,老师分享的这句话,让家长们倍感温馨。
郝老师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群中表达,今天是教师节,收到了来自大家以及孩子们的诸多祝福,因此一整天都感到十分愉快。此外,当他在教室里注视着学生们时,心中也涌现出许多思绪。一方面,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未来拥有许多未知的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大学去向感到困惑,同时也对目前的考试和复习感到迷茫。如何协调分歧,怎样修复缺口,我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只能边实践边探索。因此,在仅剩的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渴望和大家加强联系,协助他们达成期望。
李妈妈表示,大家先前随大流地送祝福,老师也未曾回应,自己等人还自嘲扮演了戏剧角色。然而老师随后发表的总结发言,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孩子将在十一月参与选考,老师借教师节之际,流露了自身的付出与困惑,原来老师并非全知全能。因此家长们会进一步增进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这种家长群里的交流互动充满温情。
一位资深班主任说:
群里的一些“戏精”我也看不习惯
江干区资深班主任刘指出,家长群主要作用是交流信息,若没有这个渠道,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将变得不方便。教师日常往往重点与进步显著或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然而针对班级整体需要公开的事务,通过家长群发布能够更迅速、高效且全面地让各位家长掌握动态。
坦诚来讲,社群里某些过于夸张的言行确实令人不适应。不过我觉得,即便这些表现带有表演性质,也能算作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我们依然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家长发现孩子独特的优点。只要家长体会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就会更合理地协作。
开学仅数日,家长群已乱象丛生,要想成为称职的家长,须得常备几个群聊,方可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