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老北京的茉莉花茶

日期: 2025-10-16 19:14:31|浏览: 0|编号: 15585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茶器以宽大为佳,壶能容十斗水,碗可装一餐饭,水沸腾时需泼少许在地上,若听见‘噗’的声响,才算真正开了。

这种行事方式,在南方人的心目中,件件都像是可笑的谈资。然而以老北京人为主体的北方人,却都完全不这么看。地域上的核心位置,仿佛也赋予了他们文化上的坚定信念。就连来自镶红旗的满族作家唐鲁孙晚年提及饮茶时,也直言不讳地称自己为“一口气喝完、粗俗无比的愚人”。

茉莉香片,西湖龙井都“难敌”的老北京最爱

北京人喝茶的方式令南派茶人深感遗憾,他们选茶的标准更让南派茶人十分恼火。

福建出身的作家潘向黎在著作中提及,曾送给一位北京的长辈一些西湖龙井茶,没想到长辈品尝后表示:“味道还可以,但不如我们常喝的茉莉花茶好。”这让潘向黎非常意外,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

宣统皇帝离开皇宫之后,故宫清理善后委员会曾在神武门售卖过一些剩余物品,其中包含大量云南普洱茶,售价低于外面市场上的一般香片。要是让广东人得知此事,他们肯定会感到无比痛心。

确实如此,所谓“香片茶”,尤其是“茉莉香片”,也就是常说的茉莉花茶,这种被南派茶人批评为“过分修饰”、“偏离原真”的茉莉花茶,却是京城人士的心头好。

此外,并非仅限于北京,在更广阔的、整体性的“北方”(涵盖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民众其实对茉莉花茶有着相当深厚的风俗习惯和品饮印象。统计资料表明,近些年来,北方地区有14个省级行政区将花茶作为主要销售品种,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在茶叶销售总量最高的时候,花茶的比例曾经超过97%,如今也维持在50%以上。在这些花茶品类中,茉莉花茶始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选择。

那些觉得茉莉花茶很普通的人,其实这种茶本身的影响力,已经足够震撼你们的视觉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茉莉花茶最著名的代言人:慈禧老佛爷

老北京民众的偏爱与推崇,始终与皇室贵族的时尚和习俗紧密相连,茶文化亦是如此。而茉莉花茶在当地居民眼中,价值颇高,因为在此之前,它曾是满族贵族和皇亲国戚的专属饮品。此外,最具影响力的推广者,当属慈禧太后。

根据清朝裕德菱所著《清宫禁二年记》所述,白茉莉是慈禧太后的心头好,她甚至划定规矩,宫中女性,除了她本人,都不准佩戴茉莉花。

慈禧特别喜欢茉莉花茶,民间广泛流传,她常选用“万寿无疆”款式的明黄官窑盖碗来品饮“茉莉双薰”,这种茶在饮用前会再次用新鲜茉莉花熏制,目的是让茶香更加浓郁。外国使节到访时,慈禧也常把茉莉花茶作为礼物相赠,久而久之,作为贡品的说法就传到了宫外。

事实上,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慈禧太后推广了茉莉花茶,但她并不是这种茶的发明者。

茉莉花茶断代史:始于宋朝,兴于清朝

这种注重香气融合的品饮习惯,最早能见于宋朝,当时那些注重养生功效与高雅品味的士大夫群体,常在茶中添加龙脑等香料,渐渐地,人们意识到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香气特性,因此除了香料,花朵和植物也尝试用于泡茶。

宋朝期间,施岳所作的《步月·茉莉》篇章里,已经记载了将茉莉鲜花进行烘烤制成茶叶的方法。

明朝时期,散茶逐渐替代团茶,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茶叶吸收花瓣香气的效果随之增强。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等花卉,都可以用来泡茶。明代钱椿年的《茶谱》中记载了这些内容,并且详细说明了当时采摘香花和窨制花茶的具体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时花茶的窨制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清朝中后期,是中国众多名茶的兴盛时期,许多著名茶品都在这个阶段崭露头角。比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六安瓜片、云南普洱、黄山毛峰等,它们大多在清后期逐渐形成成熟工艺,确立品名,并开始进入市场流通。这个过程中,茉莉花茶也位列其中。

清朝咸丰时期,也就是1851到1861年之间,花茶的制作量显著增加,到了1890年左右,花茶已经变成了一种十分常见的商品。在众多花茶品类里,经过几代人的品味挑选和市面验证,茉莉花因其花期持久,便于多次熏制,香气更受欢迎,且人体吸收效果佳,加之全国多地广泛栽培,产量稳定,能够满足大量需求,最终胜出,成为花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有资料称,1889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的时候,经过再次加工的茶叶产品茉莉花茶的制造量达到了1500吨,而到了1933年,单单福州地区的茉莉花茶产量就增长到了7500吨。

这种情形确实如此,茉莉花茶契合了清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发展的趋势,逐步从少数人的品味之物,转变为普通民众的日常饮品,与此同时,茉莉花茶在香气弥漫街巷的传播里,也日益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韵味。

清末民初“老字号”,茉莉花茶的大黄金时代

十八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是众多茶人熟知云南普洱“号级茶”出现的时代。与此同时,北京茶界也正值“老字号”群体性崛起的阶段。史料记载显示:“……近些年京城茶行发展迅速,每年新增茶商数十家。”

诸如现今在茶界享有盛誉的吴裕泰,其创立可追溯至1887年,即光绪十三年,张一元,亦始创于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还有森泰茶庄,发端于清咸丰年间,以及元长厚,发轫于1912年河北,此后迁至京城,这些京城茉莉花茶界的知名老字号,皆是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的。

根据1926年的资料,北京市内外的茶行数量至少有三百家之多。那个时期,茶叶的总销量达到了370万斤到400万斤之间。京城的居民购买茶时,通常以两为单位计量,当时北京的人口还不到200万,每个人平均的茶叶消耗量相当高。至于人们主要喝什么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颜色较深的茶,味道偏苦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也只是希望带有一些新鲜的茉莉花香而已。

茉莉花种类相当丰富,品质高低有别,泡茶、制茶行家,仅凭香气就能分辨出好坏。尽管如今全国大部分茉莉花原料都源自广西横县,但在老北京的传统花茶工艺里,最受青睐的仍然是福州茉莉花。

福州:老北京茉莉花茶的“友好城市”

福建女作家冰心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里提过:她的家乡既是产茶地,也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早在解放之前,四川、湖北、广东以及台岛虽然也出产茉莉花茶,但这些地方的品种和制作工艺实际上都是从福建引进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

福州是印度茉莉花传入中国后,率先发展种植和制作茉莉花茶的地点之一。福州出产的窨制香片茶,备受京城茶人推崇,列为珍品。近代借助科学方法,研究人员从福州茉莉花中,检测出十几种独特香气物质,包括顺式茉莉酮、顺-3-己烯醇等。

这些细微差别,过去难以测量,但那些对茶道挑剔的常客,一喝就能分辨清楚。所以那时候财力雄厚的茶行,基本上都在福州租房子派工人,买来茉莉花进行熏制,然后运到京城去卖。

苏州茉莉花在京城同样享有盛誉,其中“徽胚苏窨”的“小叶茉莉花茶”与“茉莉大方”堪称老北京花茶的经典代表,备受推崇。浙江金华、安徽歙县等地同样产出茉莉花并精于窨制工艺,就连北京本地也有技艺精湛的花匠在丰台、南郊等地的温室里培育茉莉花,然而不同地域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使得这些茉莉花呈现出细微的差异。因此,各地经过多次窨制的毛茶运抵北京,接着由各茶庄进行重新组合调配。

茉莉花茶的拼配秘方:老字号各有千秋

每年秋季,福建、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茉莉花茶陆续运抵京城仓库,负责调配的师傅在尝遍所有茶叶后心中有数,随即着手进行组合与后续处理,依据各处茶品的香气强度、鲜爽程度、白毫显露度及外形品质等特征来决定配比方案。

家族式经营的老字号时期,为了使老顾客喝完自家茶就念念不忘,每家都守着独特的配方。根据如今健在的老师傅们追忆,从前,无论哪家售卖的茶叶,在南城区还是北城区,是安徽人还是福建人制作,只需观察和品尝就能分辨出来。

森泰的特色茶叶是“茉莉大方”,它的茶底来自黄山北峰,扁平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龙井,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回甘悠长,滋味醇厚,令人回味无穷,堪称珍品。采摘一百斤的茶叶需要耗费四十斤新鲜的茉莉花瓣,这种茶曾让众多品茶爱好者为之着迷,当年的京剧名角金少山、李多奎等人都特别喜欢品尝。

庆林春的招牌茶品是产自福建的小叶茉莉花茶。这种小叶种茶在福建高山地区生长,叶片细小且质地厚实。经过加工,制成的茶叶条索细长,茶汤呈现黄亮清澈的色泽,饮后回甘持久。此外,还需用福州茉莉花进行七次窨制,并最后提花一次才能最终完成。这款茶曾在京城广受赞誉。

各家秘方必须迎合都城民众的喜好,依照时令变化调整滋味、口感、香气,格外注重细节。选择何种原料进行调制,各种成分的配比,都属于高度机密,构成了老北京传统花茶的核心所在。

北京人为何独爱茉莉花茶?

老北京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喝茉莉花茶呢,经过深入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缘由:第一,这种茶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品质。一个世纪以前,因为交通条件有限,路程又长,绿茶经过几个月的南运北送,就算没有变质,其鲜爽的口感也大多丧失了(那时候适合长期存放的发酵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追捧)。

然而茉莉花茶经过反复的发酵过程,它在流转过程中的耐受性、稳定性要强于绿茶,保持新鲜的能力也显著优于绿茶,这一点毋庸置疑。

北方食物多带咸味,并且气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漫长,蔬菜供应不足,为了保暖需要增加肉类摄入,这种情况下,喝茶变得非常重要。

茉莉花茶,滋味清新爽口,富含丰富营养,形态赏心悦目,对于冬季干燥、春季多风沙的北京,都是极好的饮品选择。

最终,在京城的风土调查里,多数人觉得茉莉花广受喜爱,部分因素与当地的水质相关。陆羽在《茶经》里,早就提出泡茶用水要遵循“山泉水最佳,江河水次之,井水最差”的原则。

那时候京城没有洋式水井和自来水设施,老百姓日常用水主要取自土井,但由于井深有限,水质偏碱性且带有涩味,被称作“苦水”。不过也有少数几口井的水质甘甜,人们称之为“甜水”,这些水井大多由“井商”经营,想喝就必须花钱购买。用这种苦水来泡茶,往往茶香会被涩味完全盖过,因此有人推测茉莉香片茶在当时广受欢迎,或许正是因为它香气馥郁,能够有效遮掩水质上的不足。

参考资料:

常人春、高巍《旧都百行》

立言《茉莉香片》

唐鲁孙《喝茶》

崔岱远《京范儿》之《满城茉莉香》

杨启瑞《杨启瑞谈茶文化——传统老北京花茶》

杨启瑞《忆 我的师傅》

江用文主编 《中国茶产品加工》

王志权 《京城唯一的国营茶叶企业——北京茶叶总公司改制 》

《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发展建议》

《茉莉花茶,逐渐沉寂的“苏州名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