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小小的方形蛋糕,表面覆盖着洁白的奶油,中央放置一朵奶油装饰,再添上一颗半红的樱桃作为点缀,制作十分精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麦淇淋蛋糕和蛋白蛋糕还陈列在食品店橱窗时,这种突然面世的鲜奶蛋糕迅速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喜爱,许多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他们的早晨、下午茶时光以及生日庆祝,都伴随着享用这块蛋糕而度过。
说到奶油小方,不得不说“红宝石”,这个奶油小方的诞生地。
红宝石的经营者是过秉忠。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成为英国公民后又回到国内。抵达上海后,过秉忠发觉在国外普遍的鲜奶油蛋糕在这里很难找到,市面上多是人造奶油制品,同时过去上海常见的传统小咖啡馆也几乎消失不见。他怀揣着打造一个专属于上海市民的蛋糕点心店铺,提供地道上海风味甜品的宗旨,一个品牌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1986年1月,过秉忠与静安商委成立红宝石食品厂。
这段文字的写作背景由此展开,与某些流传说法不同,其历史能够上溯至20世纪殖民时代时的老上海,不过确实带有一些昔日的情调。圣约翰大学留沪的校友们,即便年事已高,依然保持着咖啡集会的习惯,而聚会场所中就包括红宝石。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进行了她与中国的首次会晤。依照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授意,特别制作了一款红宝石蛋糕作为献礼。这款三层蛋糕的中心部位,用缩写形式标注了女王的尊号“ERII”。蛋糕左侧摆放着一面英国国旗,右侧则放置了一面中国国旗,以此象征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
红宝石这个名字相当璀璨夺目,营造出一种颇为高雅的气氛,它于1987年出现在上海华山路——这是一条非常雅致的街道,当时低调地开启了它的历程。程乃珊描绘的上海本地故事里,一家名为小悠悠的店,只有一个门面,使用当时少见的红白格子棉布作为台面装饰,而当时的咖啡馆多数是玻璃台面,偶尔还带着抹布的气味,这家店很快吸引了一批原本迷茫的上海老派绅士,成为他们常去的场所。
红宝石的海派韵味
红宝石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在二十七年前赢得女王的注目?二十七年后又在上海市民中引发追捧热潮?本地作家们将其描绘成一段难忘的回忆。
红色的与白色的方格交织的布料覆盖着桌面,细小的咖啡用具十分考究,入口便化开的乳脂,节奏舒缓的午后茶歇……西点保持着本真风味,营造出时光迟缓的意境,处处流露出英式男士的稳重。
上海居民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也很有原则。他们钟情于西式点心,对于糕点和面包的喜爱,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习俗。
程乃珊回想起来,那个年代,上海普通工人家庭还不知道下午茶和咖啡是什么,经常光顾咖啡馆的主要是那些得益于政策落实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和旧式职员。红宝石刚开业时,基本上是前面开店后面做货,蛋糕品质也不怎么好。当时上海的老派绅士们常在红宝石旁边的老店排队购买点心,红宝石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意外。
某些人表示,"红宝石"的兴盛大概是在改革开放后期,随着咖啡和基础西餐的加入而实现的。根据市民的追忆,那个时期红宝石制作的罗宋汤酸甜平衡,味道浓郁且带有海派特色,既能够唤起老派绅士的怀旧情怀,又能让经济条件有限的年轻人享受到正宗西餐的品味。
有位评论家说过,当“红宝石”品牌色彩鲜艳时,恰逢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热衷于西方时尚。其华山路上的首店选址颇具匠心,邻近上海戏剧学院、儿童艺术剧院,稍作转角便是话剧艺术中心、青年话剧团和上海歌剧院。无论是品味不凡的老派绅士,还是朝气蓬勃的文艺爱好者,都常光顾此地,小酌咖啡,交流艺术见解,畅谈人生感悟。
奶油小方的上海情愫
红宝石奶油小方面世,使上海市民懂得了识别鲜奶油和麦淇淋的不同,这是他们开始分清这两者的界限
五分钱一根的冰棍,街边零散的小吃摊偶尔也售卖糕点,节日里整整齐齐地堆放在硕大圆润的纸盒里,里面是“奶油蛋糕”。那种蛋糕质地紧实而硬朗,主要成分是植物性黄油,也叫麦淇淋。麦淇淋是物质匮乏时期的替代品,就像巧克力被代可可脂取代后,口感变得索然无味。而上海人将采用天然动物奶油制作的蛋糕称作“鲜奶蛋糕”。“红宝石”长时间以来是小孩记牢“鲜奶油”的标志。
现在,于华山路的这家红宝石,每日依旧宾客如织,在展示柜里,那些不加修饰的纯白小方块,成行成列,挤满了玻璃箱,气势很足,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初次尝试鲜奶小方的人,刚一接触,便有豁然开朗之感。鲜奶小方追求的正是让人懊恼“错失珍品”的感受,而它自身却显得格外从容。入口的奶油带着些许凉意,顷刻间在口腔中消融,奶味浓郁扑鼻,质感细腻如丝,清雅而不油腻,仿佛正啜饮着天边的云彩。底部那层淡黄色的蛋糕质地松软,略带湿润感,内里点缀着些许淡黄色的菠萝颗粒。
排队购买“奶油小方”,是这个城市三十年来始终如一的习惯。“仿佛许久未曾品尝,总会心生怀念。”“人们难免有些怀旧的情怀,每当我想起就会去买来尝尝。”这般感受,是“奶油小方”留给老上海人最为真挚的回忆。
奶油小方的城市符号
许多上海传统佳肴已经失传或变了模样,不过依然有值得信赖的红宝石鲜奶小方可以依靠。这种点心在西洋地区是寻觅不到的,唯有我们上海人,才能真正体会它的独特风味。
一抹鲜奶、半颗樱桃,
奶香十足,口感绵密。
三十年前,
它让上海人流连忘返。
三十年后,
它已成城市经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