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外出调查时,察觉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即一些冠以“大学生专场”标签的线下招聘活动,现场却很少有应届生参与。许多毕业生透露,他们本人以及身边的同学,很少会借助这类线下招聘会来寻找工作机会。更有甚者,有些人连这类招聘会的信息都从未听说过。看来,线下社会招聘会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预期效果,并没有完全实现。
根据公开信息,这类职场交流活动与学子们之间存在一定“脱节”,这背后存在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推广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有刚毕业的人坦言,许多面向社会的招聘活动“鲜为人知”,“大多藏匿于网络角落”,使得许多新人学子完全不了解这类机会。
有些活动在组织上显得缺乏条理,导致求职者与岗位的对接效果不佳,比如部分招聘会名义上面向大学生,实际提供的职位却很少,同时场地距离较远,而且举办时间又与校园招聘周期冲突,这样就很容易让毕业生群体失去兴趣。
第三点在于,大学生对于活动主办方是否正规持有疑问,因而缺少应有的安全感。有求职者透露,自己曾经碰上一家公司,借口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岗前培训时收取费用,看起来像是招工陷阱。
统计资料表明,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长了21万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年轻人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毕业生对线下的社会招聘活动反应冷淡,并非没有工作机会,而是缺少真正精确、可靠的安排方式。
确实,只要安排合理,这种类型的招聘活动可以成为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等途径的有效补充,有助于缓解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平衡状况。对企业而言,线下招聘在筛选和沟通方面效率更佳,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使双方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对方。此外,实际上,并非每家公司在现阶段都具备条件或机会到高校开展专门的校园招聘活动。综合性线下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提供平台,尤其是中小企业,借此能充分展示自身特点,同时加深与毕业生的沟通认识。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参与面向社会的招聘活动也是增加就业选择的一种途径,校园内的招聘会往往受限于参与企业数量,并且通常在特定时间于固定场所举行,若未能抓住时机或表现未达预期,便可在社会招聘中寻找其他可能。另一方面,求职App确实便捷,不过“广撒网”的效果往往不理想,线下招聘场合能完整呈现个人特质,既利于提升交流能力,也能提高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所以,需要改进当前的线下社会招聘活动,以便更有效地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首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管理,让人力资源供给方和求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准确,确保双方都能得到满足。组织者在准备工作中,需要着力提升职位设置的多样性,确保活动内容充实,同时也要依据行业类别、专业方向、具体职位和学历水平进行细致分类,必要时可以分区开展,防止造成混乱不堪的不良印象。
要提升此类线下招聘活动的效果和可信度,可以促进当地就业指导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共同参与,这样既便于对招聘企业的资格进行严格核查,让求职学生放心应聘,也有助于借助全面的宣传阐释,使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得到充分匹配,降低信息差。
归根结底,之所以在校园招聘活动中难以见到应往届生的身影,是因为提供的职位与求职者的能力不太契合,可参考的职位信息也相对匮乏。必须促使负责招聘的机构运作得更加规范、流程更加顺畅,这样才能激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