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需要十二块方糖才能调制出来?人们常以为这种“健康”的小吃,其实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体重增加
美味的、芬芳的、油腻的,谁会反感呢?坦白讲,我也抵挡不住炸鸡和糕点的吸引。然而,不要被口感迷惑——这些所谓的“愉悦来源”,往往不是在滋养你的身体,而是在滋养你的脂肪储备。有些人天天享用盛宴却体重不增,但很多人只要多喝一杯甜饮就要面对体重的警告,这种差异真的只是因为体质不同吗?我的看法是,你摄入的,通常并非单纯的“食物”,而是“经过规划的增重催化剂”。
炸鸡和薯条,其实是味觉的迷惑。外壳的酥脆感、油脂散发的诱人气息,让人难以抗拒,然而构成这些美味的主要成分,却是面粉和反复加热的油,它们是高热量的真正来源。我的朋友小李曾经声称自己“只吃鸡不碰肉”,但某个月份连续点外卖炸鸡后,体重迅速增加了好几斤。他最终明白过来,自己摄入的并非“鸡肉”,而是被油和面粉包裹的纯粹热量炸弹。油炸薯条危害更大,马铃薯原本身分热量低,但经过油炸后,它既不能使人产生饱腹感,又需要不停咀嚼,所摄入的热量很容易就超过一碗米饭。
含糖饮料是更隐蔽的对手。我的同事张姐,一直饮用标榜“微糖”的奶茶,却收效甚微。实际上,单杯全糖奶茶的糖分含量往往高达五十克,相当于十多颗方糖,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促使胰岛素大量分泌,进而引发脂肪堆积。部分标榜“少糖”仅是虚张声势,确凿的含糖隐匿饮品仍潜藏于酸奶制品之中,亦见于乳酸菌饮品及果汁之中,包装上常标注“天然”“有益菌”,实则糖含量或超乎可乐,令人始料未及。自以为在追求健康,未料或是在助长体重的增长。
糕点食品并非心灵寄托,实为能量负担沉重之物。我生日时点了一份标榜“低脂”的乳酪蛋糕,刚吃完一块就感到饱足,事后查看配料表才知道糖分与脂肪含量和普通蛋糕相差无几。那款看似轻盈的慕斯每份高达四百卡路里,而层层叠叠的千层酥皮则精确计算黄油与奶油用量,专门设计成让人难以停止食用。糖分带来的愉悦感会迷惑心智,最终导致口腹之欲得到满足,身体却承受着伤害。
这类食品的弊病在于其多层结构,面包、肉饼、奶酪、酱料,每一层都在增加能量摄入。更糟糕的是,很多肉饼并非纯肉,而是混合了淀粉和油脂,虽然口感软和,但能量却大幅提高。我曾在控制体重时犯过错误,试图“节省”能量只吃两片,结果导致饥饿感持续到晚上再进食,最终全天能量摄入严重超标。每片披萨的能量含量都不低,而且几乎没有人能够只吃一片。
冰淇淋和坚果常被称作“愉悦”和“有益”的代表,不过它们都含有很高的卡路里。冰淇淋为了达到“化于口舌”的效果,会加入很多奶油和稳定剂,热量很容易超过五百卡,而人们通常不会只吃一勺。坚果本身是不错的食物,但一把的卡路里就相当于一顿饭,特别是那些加了盐和糖的,看电视时随手抓一把,半小时过去,一集节目还没看完,腰围就开始发愁了。
其余那些看似无碍的速食面和蔬果干。速食面若搭配油包与佐料,卡路里会急剧上升,营养比例又非常不均,若长久以此充饥,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更会损害血压与肤质。我邻近的王姓长者深夜常吃一碗速食面作夜宵,因此不仅腰身变粗,体检时血脂也亮起了红灯。蔬果干看似是“水果型点心”,但失水后糖分被高度浓缩,再额外添加糖分的更是甜得惊人。吃一小把葡萄干,不如咬一个新鲜苹果,细嚼慢咽和果肉纤维,会让你减少食物的摄入量。
归根结底,这些食物的普遍特点十分明了:能量集中、不易饱腹、极具吸引力。它们通过高脂高糖高盐的搭配,直接刺激大脑的愉悦中枢,让你渴望继续进食。持续这样,身体的新陈代谢会逐渐紊乱,脂肪会优先囤积在你最在意的腹部。并非所有卡路里都相同,那些假扮成“愉悦”的卡路里更加危险,因为它们会暗中、悄悄地改变你的体态和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不落入这些“体重促进因素”的陷阱呢?我并非那种主张过度控制饮食的人,坦白说我也喜欢品尝佳肴,不过我掌握了几条要领。吃东西之前多思考一下:这究竟是天然的食物,还是经过过度加工的“愉悦工具”?其次,控制食量比完全禁止更可行,比如吃坚果时不要直接从包装袋里取,先倒进小碟子里,看到较少的份量能促使你停止继续取用。此外,饮品最好选择无糖茶水或者纯净水,如果喜欢奶茶,应减少糖分添加,增加冰块用量,小口品尝,让身体感受到饱腹信号。另外,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先摄入蛋白质和蔬菜,再享用主食和甜品,因为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能够减缓血糖升高,从而降低继续进食的欲望。
必须承认,看穿这些伪装远比节食一个月管用。维持腰围并非依靠挨饿,而是借助明智和规律。减少人为制造的诱惑,增强对自身饮食氛围的把握,你便会明白健康和自信并非难以企及。简而言之,是否进食是一种决定,能否理解却是不同层面的本事。
你是否曾经遭遇过某些“貌似无伤大雅”的食品出其不意地伤害你?举例说明是哪一种食品,你是在何时意识到它其实是个“体重增加的帮凶”,并且讲述你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处理这个问题?
刘莉, 王志勇, 他们探讨了高热量食物同肥胖的关联性, 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年第2期, 具体页码为123至127页;陈伟, 李红, 他们分析了含糖饮品与体重增长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 论文刊载于《营养学报》2023年第5期, 页码为511至516;张晓燕, 王晨, 他们研究了高脂肪食物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 文章见于《中国公共卫生》2025年第3期, 页码为235至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