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网络期间,很多医疗从业者借助短篇影像、现场播报等途径普及医疗常识,这原本是惠及大众健康的积极作为,不过某些知名医者账号的运作已经走样,甚至触碰了违法乱纪的红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近明确指出并谴责了冒用科学普及旗号违规引导就医、现场推销商品、收取高额药费等不良现象,曝光了某些严重违背网络诊疗准则、广告条例等法律规范的举动。
某个网络上的医生利用短视频吸引病人去线下就诊,只通过触摸脉搏五分钟就开了价值三千多元的中药,并且违反医学原理地声称:“人的脉搏状态一生都不会改变,不需要再次诊疗调整药方。”有些账号找人来穿上白大褂假装医生出镜,或者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出医生的形象进行直播销售,甚至同一个所谓的医生被伪装成多个科室的“全才专家”,跨越不同领域解释病情,从而误导病人。有些所谓的网络医生为了赚钱,竟然编造医疗记录,自己导演抢救脑溢血病人的场面,假装成紧急救助的模范人物来吸引粉丝,结果被证实是在家里排练的。
身份作假损害了行业信誉,其影响重大,并非局限于个人。不实或具有误导性的内容或许会造成治疗延误或产品误用,对民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损害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声誉和可信度,也削弱了社会对医疗整体机构的信心。此外,不合规的竞争和夸大宣传还破坏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的正常秩序。依照医师法第五十五条款,若未按规范征得医疗单位许可开展直播,或直播内容超出允许范畴,相关责任人将受到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处罚,包括告诫或勒令暂停六个月至一年内的执业资格;若行为恶劣,将被取消执业证书。一旦网络医生在直播销售商品时,销售内容涉及医疗效果保证,就会违反广告法第十六条医疗广告禁止性条款,将受到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倘若网络医生借助虚假宣传、捏造病情等手法骗取病人钱财,则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因构成诈骗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要实现有效治理,绝非短期可以完成,必须依靠各方力量联合行动,一起努力。网络平台必须肩负起管理信息的首要职责,制定并实施严谨的用户身份验证和资料管控办法,认真核实发布者的真实情况,以及医务人员的专业资格和具体工作领域,同时要不断检查信息的合法性,并且快速处理违规内容。相关职能部门需强化联动,依照现行法规,对网络非法诊疗、虚假医疗宣传、私下药品售卖等违法活动实施严格打击,大幅加重违规代价。医疗单位要提升内部管控水平,制定医务人员参与网络平台事务的准则,明确行为准则,例如禁止网络初次诊疗、不得进行商业宣传、限定知识普及内容,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促使医务人员在合法范围内参与官方及公益性质的知识传播工作。人们需要增强分辨本领,在接触众多网络健康资讯时,应当形成“三查”做法,先查“出处是否可靠”,再查“根据是否准确”,最后查“意图是否为营利目的”,以此防止被“假知识”欺骗。
健康知识传播的根本是服务大众和追求真理。治理网络医生不良行为,关键在于让他们遵守法律和标准流程。只有各方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执行非常严格,才能让健康知识传播回到专业和利他的初衷,真正维护好民众的健康权利。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