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乙巳蛇年春节,标志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首次迎来这一盛事的新春佳节。福建省多个地市与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合开展了申报活动,其中泉州推荐了四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具体包括灯彩(泉州花灯)、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以及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这些地方非常适合体验非遗中国年的活动。
泉州在首个非遗中国年期间,安排了300多项精心设计的活动,诚邀各界人士和游客到访泉州,共同庆祝新春佳节,亲身感受刺桐城内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今天起,泉州晚报特别推出“非遗中国年 就在泉州过”系列报道,诚邀各界人士讲述他们眼中的“泉州版”非遗中国年,让大家共同探寻中华人民内心深处那份温馨与幸福的美好回忆。
在泉州过中国年的N个理由
家乡常见的几样菜,在他乡却很难找到。一碗带着故土风味的卤面,瞬间就能驱散旅途中的倦意。——郭梅霖
饮食是文明交流的纽带,永春举办“魁星宴”,把十二样当地名菜组合成“文明一席餐”,在愉悦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传播弘扬永春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很有价值。——刘琦炜
“泉州常被称作值得毕生游览的都会。陈女士对这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情有独钟。”
食物是城市有特色的代表性符号,它们长久地保存在城市的印象里,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鲜活体现,乙巳蛇年春节,本市精心策划的“一县一桌菜”风头正劲,成为节日饮食中的焦点,品味着充满传统风情的江海美味,一种温馨的感觉在大家心中涌现。
异地商会 人在他乡胃在故乡
离家再远,家乡的气息总在心底萦绕不去。腊月二十七,辛劳一年的广州市福建泉港商会郭梅霖,带着家人驾车十一小时,赶回泉港区过春节。一进家门,三姨亲手做的卤面端了上来,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啊,家乡的卤面,真是好长时间没吃了!”吃上一口,旅途的辛苦立刻烟消云散。
家乡闽南的卤面,还有用红菇烹调的长寿面,以及紫菜和海蛎炖煮的汤品,这些在泉港地区很常见的食物,到了外地就很难找到了。在广东那边,郭梅霖偶尔会和朋友们找找类似闽南风味的餐馆,可是吃起来总觉得和脑海里的味道不太一样。去年十月份过半的时候,泉港区商务局牵头的一些单位,准备了两大箱刚摘的食材,专程跑到广州,给当地的商会成员们安排了一顿“泉港福寿宴”。在泉港,每逢新春佳节、寿辰庆典,即便亲人远行,也必烹制一碗福寿面,寄托美好祝愿、祈盼顺遂安康。紫菜海蛎汤,妙在紫菜选用上乘,质地柔滑,海蛎滋味甘美,二者搭配以文火慢炖,极是美味可口。活动现场,众人品味着故土佳肴,兴致勃勃地交流饮食习俗,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这次回到家乡,了解到泉州各区县酒店和餐厅都在不断提供“一县一桌菜”,郭梅霖觉得非常令人满意。他热情好客,经常在老家招待远方的朋友,这些朋友对包括泉港在内的泉州美食都赞不绝口。今年春节,他计划带外地来的朋友游览泉州的美丽风光,品尝“一县一桌菜”,进一步了解闽南地区的饮食风俗和特色。
高校学子 推荐“文化一桌菜”
腊月二十七这天,永春县文旅局邀请了从外地赶回故乡过年的清华、北大两校学生,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家乡的新变化,品尝了永春特有的“魁星宴”,对于这熟悉的家乡美食,同学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魁星,寓意‘文运昌盛’,对我们永春学子而言再熟悉不过。永春特色手工艺品漆篮装着的“世外桃源四样珍品”,还有象征“高中及第”的老醋炖猪蹄与金桔小饼等……清华大学机械系2023级研究生刘琦炜觉得,美食能够沟通文化,永春举办“魁星盛宴”,把本地特色食材和传统工艺结合起来,将十二道家乡美味制作成“文化大餐”,既能让人们享受美味,又能让永春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件事特别有价值。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文化一桌菜”推荐给师长、同学们了。
来泉游客 乐享“非遗年”
前段时期,“海产源自远方,蟳鲜享誉丰泽”主题庆典的授权发布活动成功举行,让“簪花宴”迅速获得关注,不仅本地民众期待在除夕夜品尝一场“簪花宴”,众多外地游客也将体验“簪花宴”纳入旅行安排之中。
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有关于“簪花宴”的宣传,她感到十分好奇。腊月二十八这天,陈女士带着家人开车从浙江宁波来到泉州。她一抵达酒店,立刻到前台询问有关“簪花宴”的信息,并迅速完成了预订手续。
有消息透露,近期许多本地居民和外来访客打电话询问“簪花宴”的预定事宜;除夕那天的团圆饭,酒店特意将“吉祥三宝”“渔获满仓”“蛎争上游”这三道“簪花宴”的菜肴加进菜单,让用餐者有机会享用。此外,在节日期间,该住所会举办多项特色项目,例如让提线木偶表演进入建筑内部,在私人空间内进行簪花围饰,组织制作泉州地区特有的传统灯笼,提供地方特色餐饮同时欣赏南音表演,并且安排在日出时分面向东海进行摄影体验。
(融媒体记者_陈淑华 颜雅婷 林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