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医”靠谱吗?

日期: 2025-10-22 15:09:53|浏览: 3|编号: 16004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推广时声称是三甲公立医院的名医,但挂号缴费的通道却指向私立医疗机构;看似在普及医学知识,实则暗藏销售药品的动机;借助权威专家的名义,背后却是由商业推广人员在操控……在视频网站上,充斥着许多伪装成网络医生的账号,他们借助健康科普内容吸引观众,依靠助手进行客户转化,通过微信视频进行诊疗服务,与私立医院合作推销药品,构建起一套分工精细、运作迅速的线上医疗体系,导致许多病患在就诊购药后都反映遭遇了欺诈行为。

统计资料表明,现阶段国内从事短视频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九亿大关,相当一部分人借助此类视频学习医疗信息。根据对医疗和法律领域专家的调研,短视频进行医学常识普及有助于知识扩散,但若借助短视频将病患引导至平台以外进行非正规医疗诊治,乃至直接开具处方售卖药品,此类做法或许已经违反了相关管理规范。

宣传是三甲公立医院医生,缴费链接却来自私营诊所

今年8月,有位名叫彭先生的北方人,通过一个短视频网站,看到一段科普内容,视频里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讲解男性相关病症,还声称自己来自北京一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并且有三十多年的中医男科治疗经验,该平台认证的账号信息显示,这位专家是北京某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专家,能够诊治多种男性方面的健康问题。

彭先生给这个账号发私信后,没过多久就接到自称医生助理的人打来的电话,还发来好友申请,说看专家门诊必须提前预约,通过微信发来一个100元的挂号缴费链接,但收款单位是北京的一家私营诊所公司。

湖北的杨先生也有类似的遭遇。去年十一月,他注意到一位三甲医院泌尿科主任的短视频平台账号,通过私信打探病情,接着就有医生助理主动联系并添加微信,发送好几个缴费网址,这些网址都指向北京一家私立中医机构。杨先生对此表示怀疑,对方解释说,因为疫情关系,医院采取了分诊措施,这位专家暂时不在本医院坐诊,而是在其他医院进行会诊。

针对病患提及的几位专业人士,半月谈记者冒充一般病患私下联系了其中一位专家的账号,随后加入了该专家组建的“关注者圈子3”。圈子里的管理者指导病患填写一份个人资料表,表示填完之后能够无偿与该专家进行单独交流。

记者提交个人资料后,随即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固定电话,来电者声称是相关专家的办事机构,说明前往北京等级较高的医院与通过微信视频进行线上诊疗,都需要自行办理预约手续,并且预约挂号需要支付100元费用。接着医生助理用微信发来一个在某网络医院预约挂号并支付费用的网址,该网址开头说明“近期未在正规医院线下就诊的不能在网络医院开药方”,医生助理对此回应说“专家同意即可,没有关系”。

半月谈记者完成挂号和缴费手续后,系统显示缴费对象是天津某家中医机构,医生助理对此说明,该机构名称是专家在在线医疗平台上登记的虚拟身份。确认挂号成功之后,医生助理承诺次日会发送医生的诊疗联系方式,三日后可以通过该联系方式进行视频问诊。关于专家远程会诊的地点,医生助理说明是在北京一家私人医疗机构设立的远程诊疗平台,药品供应也来自这家私人医疗机构,同时强调该专家拥有处方权,并且三甲医院的医生可以在多家医院提供诊疗服务

表面以科普为噱头,实际以卖药为目的

微信吸引顾客、在线支付常常只是这种新兴“互联网医疗”环节的初步步骤,随后便是视频咨询、处方支付、药品配送等更加标准化的治疗环节。

半月谈记者预约后三天,专家在微信群内进行视频诊疗,仅用几分钟时间,通过询问症状并观察舌苔后便完成诊断。视频通话结束后,记者即被移出群聊,随即医生助理发送了"28天服用颗粒剂需支付2986.88元"的处方单,以及一张门诊病历,该病历记录的就诊机构为北京某家私立中医馆。

医生助理透露相关药方信息已发送至指定在线医疗机构,且持续催促加快完成缴费流程。当半月谈记者询问能否查看详细药方时,医生助理向记者发送了一张盖有该医生签名的药方,但关键内容被遮盖,并声称必须先完成付款才能获取完整药方。

吴先生是河北人,他向媒体人分享了多次通过短视频应用购药就医的情况,今年四月和六月,他在短视频应用上分别观看了成都和北京两位男科医生的直播,随后都进行了线上支付挂号,通过微信视频进行诊疗,医生在线开具处方,然后线上支付购买中药,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他们起初给我配了三十天中药,等药快吃完时,助理又来询问服药感受,并提议再次就诊配药;我告知药效不佳,助理则说可能是吸收问题,并且中药起效不会这么迅速,吴先生这样说道。

任女士是河南人,她向半月谈记者透露,自己在某个短视频应用上私下联系了一位专治皮肤性病的医生,医生建议她服用数月中药,且每月的中药费用需要7000元。服用了一个月中药之后,这位医生的助手又主动联系任女士,推销药品,并表示有优惠价格。

一些接受者向媒体透露,他们得到的中医药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熬制好的药汤,另一种是包装好的药粉,多数没有标注生产时间,也没有说明有效期,更没有生产厂家信息。

中部一家三甲医院的医务处副处长指出,当前众多知名医疗单位的医生都在短视频平台上建立了个人账号,这些经过认证的医生借助短视频进行标准的医学知识传播是被许可的,不过他们不应该借助科普的名义将用户引导到平台以外进行非正规的私人医疗服务。

打着知名专家的认证旗号,背后是营销团队在操作

许多病患坦言,他们之所以选择在线问诊购药,根本原因在于那些知名医院的顶尖医生,这些医生不仅通过了视频渠道的资质审核,而且其资料也能在正规大医院官方网站上查到,因此让病患深信不疑。然而,那些声称被欺骗的患者们质疑的是:这些所谓的“权威医生”为何会从事“药品倒卖”的勾当?

彭先生把一份特别的文件交给半月谈记者看,里面揭示了某些隐秘情况,让人能够洞察其中内情。彭先生与北京某私人中医医疗机构达成一项约定,核心条款如下:今年十月,鉴于患者对用药表示质疑,双方进行沟通,医疗机构退还患者相关费用,终止与该患者的诊疗往来,并规定患者未来不得以任何借口或途径向该机构提出任何诉求,亦不得从事损害对方形象的活动,禁止唆使或引导其他病患向该机构维权。

彭先生透露,这份协议是他自行联系医生争取权益的成果。他发觉受骗后,曾联系诊治的医生,却迟迟未获正面回应,于是转而在网络上公开投诉该医生。后来,卖药的中医诊所因承受压力而主动联系他,要求停止网络曝光,声称医生是他们的合作对象,曝光已损害其经营,最终同意退款解决此事。

彭先生对半月谈记者表示,他已协助不少受骗者成功追回损失,但实际追回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未能追回的受害者数量更多,部分人是因为有不便启齿的原因不愿主张权利,另一些人则是认为申诉途径不畅。

近期,有位来自上海某三甲医疗机构的执业医师,特意制作了用于网络诊疗防欺诈的短片。他感觉,与过去网上那些冒充的医生相比,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医生卖药”者都是经过平台审核的正规医生,不过这些医生背后都有商业公司在运作,从科普视频的拍摄、私人微信的推广、医生助理的沟通,到专家视频的咨询、在线处方的发放、中药的快递配送等环节,已经形成了分工清晰、说辞固定、运作迅速的新型“网络医疗”模式,牵涉到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民营中医馆、药品销售团队、商业管理公司等多个方面,大量地、模式化地打造“知名医生”,让本该严谨的看病行为慢慢变成了不断追求利润的资本活动,非常不符合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初衷。

今年三月,一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与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共同拟定的文件《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正式发布,该文件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诊疗管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规范。

北京德恒南昌分所律师肖晓明指出,互联网医院开展诊疗需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在卫健部门备案,可进行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但首诊不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些医生利用短视频平台吸引患者,直接私下进行挂号缴费、视频诊疗、开方寄药等操作,此类行为已违反监管规定。

接受采访的人说,现在短视频网站引发的各种医疗问题,破坏了正常的网络医疗服务秩序,也危及了病患的生命安全,有关平台和监管部门必须强化管理,严厉整治所有网络医疗的混乱行为,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