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大型社交网站,常能看见所谓“妇科专家”向男性推荐T恤,也有“骨科专家”在售卖护肤品,“神经康复科”人士大谈益生菌的益处;更有人穿上白袍,冒充医学人士,公然向消费者推销药品。这类掺杂虚假知识、实际目的是销售的影片,在老年观众里特别受欢迎。
现在,由于民众健康观念进步,医疗知识传播方面关注度持续增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经过了解发现,部分网络平台上的医疗知识普及内容,近期在追求点击量的影响下出现偏差:它们通过夸大其词的方式迷惑读者,又借助敏感内容吸引注意,一些医疗工作者借助职业身份,假借指导之名进行商业活动。种种行为不仅消解了行业公信力,更置患者健康于风险之中。
明面科普,暗地里全是“生意”
部分网络上的医学知识传播者,将健康知识普及当作赚钱的门路,胡乱使用专业身份来增加自身可信度,冒用知识分享的名义进行不合规的疾病引导和诊疗推荐,通过互联网提供咨询服务,再在现实生活中将患者引向指定医疗机构,同时在直播过程中推销商品……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信息发布会议,发言人胡强强阐述了当前网络健康知识普及领域存在的弊端,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医疗知识传播混乱情况重新推向了社会关注。
统计资料表明,全国范围内有10.74亿网络视听用户,其中高达92.1%的人曾经利用短视频平台获取过健康知识,而在这些人当中,有63%已经形成了定期追踪健康科普账号的行为模式,尽管如此,在这样一股流行趋势之下,也出现了不少不良现象。
某个视频网站,有位获认证的神经康复科医生正在直播讲解有关脑梗恢复的要点,直播间紧接着就出现了维生素片剂的购买链接,上面标注着“限时优惠三瓶仅需九十九元”。记者随后深入查询发现,这种维生素片剂其实并不属于营养补充品类,仅仅是一种常见的糖果。
仍有众多平台认证的医师,进行与其职业领域不相关的所谓“健康知识传播”及商品售卖活动。媒体观察发现,部分“妇科专科医师”向男性推销T恤,一些“骨科专科医师”推广美容商品,还有“神经康复专科医师”详细讲解食用益生菌的益处。
部分缺乏执业资格的人员也混入其中,他们身穿白色制服、伪造专业证明,公然向顾客推销药物。去年五月,安徽淮南审理了一桩诈骗案件。案中嫌疑人迟某军仅具备高中学历,他编造了“国家级一级保健医师”“国家级一级营养专家”等名号,在视频平台上大肆宣扬健康养生知识。推销某款保健品期间,迟某军编造该产品能降低血脂、具有治疗作用,用说教方式对老年群体进行宣传。
一些网络主播除了推销商品,部分医学专家的讲解内容也变得粗俗不堪,有账号明目张胆地使用“红糖和某物连用二十分钟”“女性穿黑色袜子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之类的标题来招揽观众,甚至有网络上的医生自己编排“深夜紧急救治服农药病人”等虚假的紧急救助场面,这些伪装的科普视频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利益驱动,形成灰产链条
调查得知,以科普为幌子进行商品推销,是行业内部普遍隐晦采用的一种策略。知名医学博主账号的受众基础广泛,隐蔽性宣传的开销颇高,因此其销售提成比例也相对偏高,个别情况下甚至能拿到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六十。湖北武汉一位从事文化中介行业的人士徐女士告诉媒体,医生推销的多数是营养品和食品,宣称没有治疗作用也没有不良影响,与直接推荐药品相比,这种方式更稳妥,承担的潜在问题更少。
实际操作层面,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让医务人员账号直接推送含有商品介绍内容的“知识性宣传”,每条内容的费用根据账号关注者数量来决定;二是让“网络医生”在直播或制作短剧时,通过描述病症来间接推荐某种药物的通用名称“引荐”,然后团队安排“宣传者”在留言区进行交流,促使网友查找下单,最终借助网络销售平台完成交易,整个流程非常隐蔽。
部分平台在审查医疗人员资质方面存在不足,这进一步助长了“虚假宣传吸引顾客”的风气。许多账号缺少认证资料,仅利用“白衣”“手术衣”等视觉符号,配合医疗相关的用户名,就在边缘地带推销商品。
今年五月,有媒体人员在某个广受欢迎的互动网站上发现,一个名为“医学生小李”的账号并未获得官方资质认证,该账号所刊发的文字声称,“甲状腺结节,这些药剂在医疗机构从不提及。”一段影像资料里,五名身穿草绿色手术衣的“医疗工作者”以口诀的样式推销药物。记者注意到,这些药物大多是用于处理甲状腺囊肿的常用药品,里面还混有某种不太出名,但评论区有网民分享过它的实际效果。
目前,许多公共医疗机构强化了对正式医师的账号监管措施。通过向湖北地区数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咨询得知,医师若以专业身份运营自媒体平台,必须经过所属科室的批准,并且越是网络热度高的科室,其管理措施越是严密,然而部分私立医疗机构及社会团体在此方面的管控则显得较为宽松。
近些年广受欢迎的‘电视医学专家宣传’,正逐渐扩展到网络平台。一位从事医学知识传播的三级甲等医院副高医生透露,如果仔细观察那些举办养生健康课程的账号资料,就会发现很多冠以‘某地方医学研究会成员’‘著名传统医术大师’等难以确认其专业性的称号。
触碰红线,巩固治理仍需合力
医疗知识传播领域存在严重问题值得关注。调查人员注意到,多数民众倾向于相信医务人员的专业背景,从而采纳其提供的健康资讯。然而,如果盲目采信那些夸大其词、制造恐慌的虚假指导,不仅会浪费钱财,更有可能损害身体机能。早些时候就出现过案例,某个病患在疾病急发时缺乏判断力,轻信冒充资深医学权威的言论,持续半年服用所谓的家族秘制药品,结果非但未能治愈原本的单侧股骨头病变,反而导致了双侧股骨头都出现了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脊柱及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曹辉指出,医疗领域的虚假知识传播十分猖獗,导致专业细致的真正知识普及被边缘化。一些游走在边缘的科普内容和以带货为名的隐蔽广告吸引了大量关注,这让致力于真诚科普的医生感到沮丧。此外,这类欺骗行为还会加深公众的怀疑态度,进一步激化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医学知识传播务必坚持公共利益导向。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亦文教授强调,医护人员借助短视频宣传或直播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实际上是将医学领域的专业地位转变成了商业推销手段,倘若对此缺乏有效管理,个别事件引发的信任问题或许会扩展为整个行业的声誉损害,进而削弱医疗界的权威形象。
确实,面对接连不断的医疗知识传播中的不良现象,部分区域已经实施了整治手段。今年三月末期,上海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网络健康信息传播负面举动规范”,清晰界定了九种负面举动,包括禁止借助健康信息传播的名义变相推销商品、不得与存在不良记录的中介机构联手等,为网络健康信息传播行为“定章程”。
维护现有管理成效,需要各方不断付出努力,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管理单位要更加明确规章制度,减少模糊地带,设立医生网络宣传“禁止事项”,对于跨界销售商品、伪造资质等情况要立刻处理。
网络平台必须认真担负起管理职责,增强监管能力,提高审核水平,准确发现直播或短视频中的“隐性广告”宣传方式,对违规账号迅速处理,从根本上来防止欺骗性强的“虚假医生”成为知名人物。此外,要积极培养对公众健康有实际帮助的“网络医生”,为优质的健康知识传播创造更多条件。(记者 龚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