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知了君 知了x
打开小红书,输入“上海本地特产”,很快就能发现,搜索结果里经常能看到国际饭店的蝴蝶酥,还有哈尔滨的杏桃排,以及红宝石的奶油小方和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却很少出现城隍庙的五香豆,网友们都说,这些才是上海人特别喜欢的经典点心。
确实,随着各式各样的“正宗”西点纷纷上架,上海市民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细长的闪电泡芙,难道不是瘦身版的“哈斗”吗?法式千层酥,与拿破仑蛋糕的模样极为相似。歌剧院蛋糕和西番尼也颇有几分相像……这些源自海外的点心,怎么会演变成上海本地的特色美食?
只有上海人才懂的
白脱、哈斗、别司忌
上海居民普遍偏爱生煎包、大饼、油条、粢饭这类传统中式面点,但事实上,由面粉、糖、黄油以及牛奶这些核心成分构成的西式甜点,他们同样钟爱,而且这种喜爱程度,可能还要超过前者。
上海市民对于海派西点的印象大致包括这些场景:过年过节时,前往亲友家中做客,在西点店等候许久,购回一个大蛋糕,提着装蛋糕的大盒子走在街面上,觉得很有体面;有时候考试成绩优异,下班回家的母亲会带回来两块奶油方形蛋糕,孩子既高兴又舍不得吃;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哈斗,先慢慢地吃掉上面厚厚的巧克力层,然后咬着酥脆的蛋糕皮,最后将奶油内馅一口咽下。
那些诸如别司忌、哈斗、白脱小球、蛋筒、掼奶油之类的点心,对于现在的孩子们和新上海居民来说,已经相当陌生了,不过它们确实是让老上海人怀念不已的改良式海派西点。
上海人在改进西点方面,确实领先全国,不仅行动迅速、成果显著,还形成了规范,塑造了特色,使得正宗西点面对“海派西点”时,感到十分惊讶,不得不承认自家的不足。
网络上曾有一则信息讲述,数年前,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女性在爱丁堡无意间探访了一家当地法式料理店。在那个场所,她惊喜地找到了“上海名点”蝴蝶酥,立刻被勾起了“口感绵密浓郁的故土情怀”,在又惊又喜的情绪中,她给了服务人员一个充满感动泪水的拥抱。
店员十分意外,这种法式点心,怎么会让一位中国小姑娘当成家乡的特产呢?小姑娘上网查询后得知,法国原版的蝴蝶酥与她印象中的“上海名点”完全一样,她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形容这一发现像是晴天霹雳。
蝴蝶酥是上海有名的本地特产。这种点心源自法国,融合了中东地区的风味,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国也有类似的点心,有的会涂上蛋液,有的会撒上海盐,它们通常个头不大,外层是甜美的酥皮,需要烤制得十分酥脆。再瞧瞧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一包仅五个,个顶个超过掌心,双翼舒展自如,形成别致的振翅模样,滋味松软酥爽,越嚼越觉奶香四溢,外层布满糖粒,咀嚼时发出清脆声响,却不似旧式那般甜得发腻。海派蝴蝶酥亦有迷你款,质地偏硬,风味同样优化,甜中带咸,毫无生涩感。
海派西点里,蝴蝶酥并非唯一代表。“哈斗”,这个名字听起来既不熟悉又有点像热狗,其实是上海有名的西点:外壳是酥脆的空心面皮,里面灌着香甜的奶油,外面覆盖着一层硬朗的巧克力,偶尔还会夹入几块杏仁,品尝时甜味和韧性交织,既感觉湿润又觉得细腻——这种口感,是不是和闪电泡芙颇为相似?“哈斗”这个称谓同闪电泡芙的法文原名毫无关联,反倒像是(热狗)的中文谐音。若深入探究,哈斗与热狗在形态上确有几分相像,只是不清楚是哪位先人给这法国点心冠以美国叫法,并且还将其设计得圆滚滚的。
上海的地方特色不仅表现在建筑和美食上,还体现在语言方面。许多人清楚上海方言里包含不少外来语,“别司忌”就是其中一种。从字面上看,就能明白这个名字源自英语“饼干”的音译。它也是当地孩童们特别喜爱的零食。别司忌是裹着黄油烤得金黄酥脆的面包条,上面撒着甜丝丝的糖霜,初咬感觉坚实,紧接着舌尖会感受到黄油缓缓消化的愉悦,搭配咖啡或浓茶,一个下午就能吃光一整包。
在上海的老式面包店,除了蝴蝶酥、别司忌和哈斗,栗子蛋糕也是常见的点心,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本地西式甜点,里面是浓稠绵密的栗子馅料,表面装饰着像丝带似的黄油奶油,蛋糕顶部放一颗深红色的樱桃,整体看起来很有复古西餐的风味,这种蛋糕即便在欧美地区也很少见,即便离开上海也很难遇到。还有一款栗蓉质地更为细腻的糕点,盛在杯中,用小铲子品尝,同样十分有代表性。这些其实都是上海甜品匠人独具巧思,选用口感绵软甘甜的栗子来替代本世纪初国内尚属罕见的低粉,才研发出这种别具一格的沪上风味。
上海西点店中,依然能寻觅到许多令人倍感熟悉的品种:拿破仑蛋糕和法式千层酥,西番尼和歌剧院蛋糕,忌司条和面包等等,这些点心源自不同国度,却在上海形成了奇妙的融合,不论是法式西饼店还是俄式老字号,它们独具匠心的口感里,都渗透着同一种海派韵味。
“土味顶流”西点
必须承认上海的风味西点都是融合产物。西点传入上海的时间能追溯到这座城市开埠的时期。当时外国居民把各种美味可口的西点带到了上海。那个时期的上海滩有德式、法式、英式、俄式等多种不同口味的点心,使上海市民的口味慢慢适应了外国食品。各种来自不同国家的西点慢慢相互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海派点心。特别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能吃上一口蛋糕,能开心很久。
上海西点发展历程中,有两位英国人值得特别关注。根据上海地方志的记录:清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英国药剂师劳惠霖在花园弄,如今南京东路的一号,开设了老德记药店,这间由外国人经营的企业,是上海最早售卖西式糕点的店铺。
清咸丰八年,也就是1858年,英国人亨利·埃凡带着儿子来到上海,他们开设了一家面包作坊,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便将店铺取名为“埃凡馒头店”。这家店铺不仅售卖面包,还供应啤酒、糖果以及汽水,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中国最早开始酿造啤酒的机构之一,据《新辑时务汇通》记载,他们通常在每年的十月左右开始酿造啤酒,然后在十一、十二月期间完成制作并准备售卖。
那个时代初期,上海的西点行业里,有几家国营店铺特别出名,分别是烟糖系统下的哈尔滨、上海食品厂和海燕食品厂,还有饮食系统中的老大昌、凯司令以及喜来临。
如今中国门户敞开,众多外国品牌和合资企业纷至沓来,同时独立西点店铺也不断涌现,上海的西点领域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不再仅仅是海派西点称霸市场。
如今,那些曾经在上食、海燕和喜来登备受追捧的西式点心,已经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只余下老上海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回忆。
然而,四十年间“网红店”更迭频繁,持续经营的海派西点房虽然不张扬,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偶尔会在业界引发关注。
八十年代中期,华山路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家初出茅庐的海派西点店。
1985年,静安面包房开始营业。该面包房由上海静安宾馆和香港三隆行联合投资创办。它是上海首家中外合作开设的法式面包店。
顷刻间,购买法棍的民众排起长龙,肩扛法棍漫步华山,成为了一种流行风尚。
一晃十二个月过去,街道斜对面矗立起红宝石的首家分店,系由外籍华裔过秉忠牵头,联合静安区粮油供应处及静安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创办,并迎来了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彼时英国女君主莅临申城,红宝石应英国驻沪使领馆之邀,专门打造了一款三层奶油裱花蛋糕。
也因为有了这两家西点店,华山路成为了上海著名的西点街。
岁月更迭来到2014年,哈尔滨食品厂旗舰店在淮海路揭幕,重新采用了昔日的店坊结合的生产方式。当年,离开十二年之久的老大昌也回到淮海路,与哈尔滨食品厂隔路相望。“淮海路上的老牌店铺集体回归”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后来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土风流行”淮海路现象。
近些年,得益于社交平台的传播,海派西点以“本地特色美食”的身份再度走红。特别是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在小红书上被称作“上海必赠礼品”中的佼佼者。
人们喜爱海派西点,并非因为它精巧、时髦,而是因为它已悄然融入日常,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百年前的繁华街市已成往事,那些昏沉的旧式路灯、泛黄的日历牌、百乐门夜总会的杜松子酒、仙乐斯舞厅的狐步舞,都在时光流转中渐渐模糊。
总会有那么些孩子,永远都像个小不点儿,一心想着考出好成绩,就能美美地吃上一块栗子蛋糕,离开的时候,眼睛还一直舍不得地盯着玻璃窗里,那一小颗鲜红诱人的糖渍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