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中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在2020年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域,到了2023年,又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并且有9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些成绩都十分突出。尤其值得称赞的是,2023年9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这无疑为桂林养老服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桂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必忠对此表示,需要将养老服务与城市进步紧密融合,从而助力桂林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中国民政:请您介绍一下桂林市养老的基本情况。
肖必忠:桂林市总人口数量为493.1万,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统计,六十岁及以上的人口共计100.3万,占总人口比例达20.33%;六十五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有73万,占总人口比例14.82%。该市共设有养老机构及设施1336处,其中包括专业养老机构86家,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床位总数为3.2万张。老年群体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城市承受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独居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庭规模缩小五种现象交织的挑战,同时还要面对经济未发展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困境,但养老照护、养老支持、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准备却很不足,多数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能力也难以负担,因此必须迅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中国民政:如何破解这些养老服务堵点难点?
肖必忠:解决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仅依靠一个单位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要首先增强领导层面的组织协调。桂林市委市政府对家庭养老照护工作极为重视,在资源调配、财政支持、人员配置等层面给予重点支持,拟定《桂林市养老产业提升“十四五”蓝图》,组建由市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专项工作组,五年内持续将公共购买家庭养老照护纳入市级惠民实事工程,构建起行政推动、单位配合、区域协调、数据辅助的运作模式。接下来,促进单位协作。设立养老事务协调机制,时常审视评估,整体处理经费短缺、出资方集中、工程开展迟缓等状况。例如,运用直接注资、股份介入等不同路径,汇集超百五十万元,构筑柳州市社区智能敬老服务站。其次,加大方针支持。围绕老年照护工作,持续寻求创新思路和途径,把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化为更高级别的法规制度,相继颁布了《桂林市基础养老服务项目目录》、《桂林市新建住宅区配套社区养老设施管理规范》等文本,填补了政策上的不足之处,协助构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民政:在政策支持下,开展了哪些工作?
肖必忠:我们首先加强乡村基础设备配置,接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然后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产业融合,以此扩大服务范围并提升服务质量,促使养老资源在城乡间合理分配,弥补发展不足之处,为养老事业奠定坚实基础。桂林市注意到乡村公共资源匮乏、养老条件不适应的现状,于是持续四年每年划拨大约1.3亿元专款用于养老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镇敬老院和农村老年活动点的条件,目的是让所有有意愿的特别困难老人都能集中安养。目前全市134个乡镇中已有62个建成了能提供多种服务的养老机构,服务范围已达到46.26%。创建社区养老站点,制定《桂林市家庭养老服务配套建设执行方案》,运用新建区域配套、租赁空置房产、公益彩票资金购买等途径,全力确保家庭社区养老服务地点,建成美好家园、宝石花等十处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创新实施“机构+社区家庭+基本医疗”三位一体的服务方案。我们致力于推动医养服务融合发展,促使街道社区养老点获得医疗服务与医保认证,设立覆盖广泛的高龄老人补贴机制,积极扩充老年群体迫切需要的护理养老单元,确保全市养老场所中护理型床位比例超过六成。
中国民政:在增强养老服务体系物质基础之后,必须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水平,你们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确实是这样。我们一直把民众满意放在首要位置,依靠高水准和严标准持续增强养老照护服务的能力。首先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一方面与桂林医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紧密合作,另一方面每年动用30万元福彩公益金,开设居家和社区养老培训课程,目前已经培训了1.2万名养老服务工作者。其次加大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打造桂林智能养老网络,灵活使用红外探测设备、电能监测仪器等,专门针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全天候“即时响应”的周全照料,精确解决经济窘迫、独居等特殊老年人在医疗照护、紧急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实际难题。此外,还起到模范带动作用。采取公办与民营养老机构合作,以及民营养老机构自主建设并接受政府资助等多种模式,顺利引入孝慈轩等知名养老服务公司,在项目规划审批、土地房屋配置、水电供应、租金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全面扶持,充分运用政策优势,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支持效果。完成6个自治区级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建成17个县级以上养老示范点,设立10个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多数养老机构提供居家服务与日间照料,打造开放式养老模式,让优质养老服务直达长者家中。
中国民政部门表示,一提及桂林,人们就会联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2023年广西实施了“壮美广西·长寿福地”康养产业推进计划,就桂林地方而言,凭借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特点,在促进康养产业前进过程中,有哪些尝试和行动?
肖必忠:着眼于建设国际知名旅游都市的目标,我们持续研究桂林旅居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并且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工作、著名计划。首先,提升了接纳水平。桂林市目前设有五处旅居养老示范点。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运用传统中医药长处,主动开发多样服务,首创“医疗为基、颐养为本、观光为辅”的养老体系,每年吸引中国各省市及东南亚地区老年访客超过两万,床位占用比例持续高达九十以上。阳朔颐养庄园养生养老中心位于桂林市,提供康养旅居、疗休养、医疗等多项服务,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在2023年底,该中心为1196位老年人提供了旅居服务,实现了168.04万元的营收,未来计划建立12个旅居养老示范点,同时将扩大产业联盟规模积极融入广东省肇庆市、广西贺州市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粤桂画廊”康养产业联合体,同时自愿参与黑龙江天鹅颐养经济走廊的合作安排。2023年5月,于阳朔颐养庄园成功举行了广西与广东旅居康养产业合作基础文件启动活动,并举行了六省(广东、江西、黑龙江、辽宁、云南、陕西)旅居康养(养老)首发团接待仪式。广东省旅居养老队伍从二零二三年开始稳定在桂林阳朔安家,专门居住在阳朔颐养庄园养生养老中心,这一举措让桂林旅居养老产业进入新阶段。三是着力塑造养老“金字招牌”。充分利用桂林山水特色,吸引和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拓展旅居养老和老年经济。在广西康养产业交流会议以及2023中国—东盟大健康产业会议与展览期间,我们达成了雁山区草坪特色文化旅游康养基地等八个项目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高达九十五亿三千万元。
中国民政部门负责人问,当前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请阐述接下来桂林市的相关规划部署。
养老服务领域发展极不均衡,床位配置呈现明显失衡状态:优质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对高级养老服务的需求,即便如此,这类机构的床位依然供不应求;而普通养老机构则长期面临床位闲置问题,空置率高达百分之六十,缺乏关注。此外,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照护工作负担沉重,收入待遇不高,职业尊严缺失,社会评价不高,人员不足限制了照护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水平的发展。
养老服务建设,既要规划长远,也要关注现实情况,重点处理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难题。首先,需持续完善桂林养老服务相关政策,逐步提升服务资源,根据地方特点培育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及著名品牌,以此缓解服务差距,确保全市老年群体获得优质养老服务。此外,需强化为老服务人员的专业训练,有效改善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待遇偏少等状况,提升老年状况评定者的资格获取比例,促进全市养老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