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遇见三星堆

日期: 2025-09-14 06:07:55|浏览: 5|编号: 13202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乙亥年七月下旬,那段时光十分难忘,至今仍清晰印在脑海中。人们常常期盼着去欣赏神奇的九寨风光。有句谚语说,去过黄山便无需再看其他山峦,游览过九寨则不必再关注其他水域。山峰的高耸,足以令人心生敬畏,水流的清澈,总能让人倍感愉悦。《道德经》中有言:“最高尚的品德如同水一般,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它总是处于众人不愿待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的境界。”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润万物,孕育生命,水的品格最为高尚。溪流明净,湖面波光粼粼,泉水叮咚作响,据说九寨沟的水,五颜六色。景色动人,触动心弦,渴望前往九寨探访,贴近天地,寻求安宁,涤荡都市带来的烦扰和焦躁。

侄女即将进入大学一年级,此前未曾踏足省外,趁着暑假的闲暇时光,我劝说父母和侄女一同前往岷山九寨地区游览,正当夏季,天气异常闷热,父母起初有些迟疑,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最终愉快地答应了这次旅行计划。

我和父母曾经尽情欣赏黄山风光,如果不去九寨沟,那将是一大缺憾,况且侄女如今都已大学毕业,带她外出增长见闻也是一件好事。

行动之前,必须确保物资充足。经验丰富的旅人,着手备办行囊中的吃食,煎制鸡蛋与炒鸡,蒸制面饼搭配茶水,真正做到了“物资充裕,方能从容”。检查车辆并加油,安稳睡眠等待天明,耐心等待黎明时分驾车出发。入睡前仔细规划行程,拟定首日从民和到临夏,再至合作,次日从合作前往若尔盖,第三天从若尔盖出发抵达九寨。为此,提前通过网络预订了住宿,这才感到安心。

不去兰州去九寨,是为了让农场的侄女,见识草原风光,观赏雪山草原蓝天白云牛羊形成的自然画卷,体会牧民在山水间过出的悠闲日子。侄女韶华能有这样一次旅行,定会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车子正午时分抵达声名远扬的河州城,即临夏。此城因濒临黄河而得名,意为大河环绕的州域。这里山川壮丽,市集兴盛,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要点,同时也是文明孕育较早,文化汇聚之地,人才辈出之所。品尝了热气腾腾的河州手抓,又吃了四碗河沿面片,吃得非常畅快。接着,一边游览一边前行,正值七月青藏高原景色最佳之时,漫山遍野的野花争奇斗艳,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天边云彩绚烂,日头余晖绵长。依照指示行驶,顺利抵达合作市宾馆安顿下来。甘南州合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势较高,母亲和侄女因感觉气温低在住处歇息,我则与精神饱满的父亲一同外出观赏合作市的景致。

天刚亮就穿戴整齐出发了,途中经过了当周草原,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到处都是欧拉羊,它们的样子很特别,从远处看像是披着一条棕色的大巾,看到这么多戴着“围巾”的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忍不住停下车拍了几张照片。

抵达碌曲时阳光灿烂,天气酷热,正是身心疲惫的时刻,进入县城后人们品尝美食,车辆补充油料,以便为下午翻越山岭做好准备。县城有一条流量充沛的河流,蜿蜒向东流淌,经过查询得知是洮河,心中欣喜与大河意外相逢,“我感受到绿水的迷人魅力,推测绿水见我也必定如此。”借用辛弃疾词句抒发情怀。

车随人动,夕阳西下。不知不觉来到甘川交界处名镇郎木寺。传说中的若尔盖草原映入眼帘,视野开阔,牛羊遍野,天高云淡,真如仙境一般。临近黄昏抵达若尔盖县城的住处。父母身体疲惫,吃完晚饭后洗漱看电视,我和侄女驾车外出游览,偶然发现广场上有人在唱歌,旁边只有两三个听众,停下车凑近观看,趁着人不多也唱了几句。

清晨,前往心驰神往的九寨沟。在岷山腹地的沟壑中穿行,起初路况尚可,可是越往深处,部分路段因山体滑坡、泥石流而严重破坏,缺少道路维护,有的地段石头堆积在路面,每隔数米就可见警示小心坠石的标志。峡谷幽深,路径狭窄异常难行,小汽车性能很强,虽然好几次被石块蹭到车底,还是侥幸通过了大概六七十公里的坏路,安全抵达黄龙沟景点,终于长舒一口气歇息片刻。放眼望去,群山巍峨,林木茂密,溪流潺潺,不由驻足欣赏起那景象奇特绝美的风光。索性寻到一处阴凉通风的地方,好好吃了一顿饭,母亲烹制的可口饭菜,让旅途多了不少乐趣。

忽然,话少的侄女讲出了,互联网上公布九寨沟景区将停止接纳游客的消息。难以置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听觉,马上就要抵达那里了,却得知这个令人不快的消息。立刻在网络上查证,确实因为维修而暂停服务。为了确认消息完全无误,又向当地居民询问了情况,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反复思量之后,决定前往声名显赫的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同时机会均等地游览物产丰饶、号称蜀中要地的成都

成都,有三千年的传统,始终坚守本真,从未改变过。四川自古以来就充满活力,太白和东坡都诞生在这里。这里诞生了《出师表》和《陈情表》,这些传世之作令人感动落泪,感慨万千。一首《凤求凰》,讲述了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深情故事,他们共同经营酒肆,相互扶持,至今,琴台路上人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他们的爱情佳话。三国时期战乱频仍,诸葛亮在隆中提出三分策略,刘备占据蜀地后建立政权。唐代诗人杜甫为躲避战乱来到成都,创作了众多不朽诗作,如《春夜喜雨》《绝句》《成都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记录了诗人在此地经历的风风雨雨与起起落落。

成都,早在“一年建城,三年成都”时期,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便被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巫山所环绕,尽管蜀道艰险,如同攀爬青天一般困难,但也无法切断与中原、江南、岭南地区的交流,说着独具特色的四川方言的蜀地人民,正创造着与众不同的非凡成就。

说起三星堆,内心十分振奋,那里是长江上游文明的象征,堪称文化盛宴,那些令人着迷的文物真品,实属难得的探秘良机。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广汉市城西鸭子河岸边,因为此地原本有三个小土丘,被当地居民称作三星堆,不远处的弯曲水道被称为月亮湾,整体地方得名三星伴月之地。旧时代有个叫燕道诚的农夫,他和家人在掘修水渠时,无意间挖到一个玉石矿,还偷偷藏匿了古代玉器去变卖,此事最终传扬开来,由此形成了后来的三星堆遗址,后来多次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令全球惊叹的珍贵文物,为了妥善保存和研究这些文物,在原地方建造了博物馆。这个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到三千年前,它是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文化内容最充实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之一。目前,这里还保留着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墙、西墙、南墙以及月亮湾内的内墙。三星堆遗址被视为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一体性,展现了多中心发展的特点,因此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综合展区包含六个部分,分别是,第一个部分是“立足西南——古蜀历经两千年的兴衰历程”,第二个部分是“富饶天府——三星堆的农耕与交易”,第三个部分是“塑土为器——三星堆的陶器制作”,第四个部分是“奉玉达神——三星堆的玉器与石器”,第五个部分是“炉火炼金——三星堆的金属冶炼”,第六个部分是“接天神木——古蜀先民的才智与信仰的标志”。

《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青铜器馆设有六个部分,首部分名为“造型独特的面具,蕴含精神力量——奇异的面具”,次部分题为“威严的众神,众多巫师——神巫的塑像”,再次部分名为“天地的主宰,人神的互动——祭祀的仪式”,然后部分题为“高耸于人间,连接天地——巫师的首领”,接下来部分名为“悠久的蜀地精神——罕见的宗庙器具”,最后部分题为“探索的过程——三星堆发掘的记录”。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极富奇幻色彩,如同川剧中的“变脸”一般,令人惊叹不已。古蜀文明的宝库中,收藏着诸多非凡的珍品,例如高达2.62米的青铜巨人,宽度达1.38米的青铜巨面,高度达3.95米的青铜神树,以及长度为1.42米的金制权杖,这些均堪称世间罕见的绝世之作。它们在艺术成就上,足以与同期中原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相提并论,共同缔造了夏商时期同样辉煌的文明篇章,生动地揭示了古蜀地区那遥远而灿烂的文明曙光。改变了中原文化给人刻板、追求平衡的普遍认知,青铜头像、青铜金面罩头像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古蜀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大约4000年前就已形成“金面具”社团,在神职人员的组织下在台地聚集、祭拜天地、进行人神互动。青铜神树被视为东方的“扶桑”,似乎与《山海经》中的描述有所关联。这件饰有鱼形、鸟形和戴冠人像的金色权杖,究竟是谁才能持有如此华美的象征物呢,或许它就是传说中古蜀国蚕丛、鱼凫、柏灌、杜聿、开明这些上古先王世代相传的“传国金杖”。而青铜太阳轮的发现,其形状如同车辘,有人推测它代表太阳的光芒,也有人认为它暗示着外星访客,还有人猜测它源自古埃及文明的传播。不认同这些观点,地域环境塑造人物特质,四川百姓理应具备相应能力,他们完全有机会创造令人震撼的文化成就。

它曾经灿烂夺目,如今却笼罩在迷雾之中。这般流芳百世的文明,数以万计形态各异的遗物,至今毫无文字被发现。众多象牙制品,铜铸的巨人,带有竖瞳的鹰鼻造型,黄金面具镶嵌玉石,手持金杖的器物……这些现象实在难以理解。数千年以前,成都平原孕育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是否真的由一个非凡的部族缔造了古蜀王国,在成都平原形成了先进的社会,在这片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持续了两千多年,从未间断。实在费解,文明突然中断,金器铜器玉器陶器等上面有人为破坏和火烧的痕迹,接着被埋进祭祀坑,是什么原因摧毁了这如同天外来物般的造物,遭遇毁灭性灾难,随即消失无踪,给后代留下永恒的疑问。所有事情都笼罩在疑云之中,令人困惑不解。这算是一个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这算是一个谜团,有待我们去破解。先辈虽然已经离世,后人不会因此消沉,事情的真相最终一定会显露出来。我们肩负着责任、承担着义务、拥有着守护的权力,要好好保护先人留下的那些极为珍贵的遗产,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代子孙能够参观、敬仰、研究。

文明孕育了文字,语言却早于文字出现。语言的诞生,堪称惊天动地的变革。人类从用手势沟通发展到运用语言交流,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演变,再从语言交流发展到借助图画进行思考,同样是一个持续数十万年的推演过程。图画出现之后文字才诞生,因此称之为图书。八卦图案,极有可能是甲骨文的雏形,通过图像表达意思,借助图画传递情感,这无疑是先民们的伟大创造。甲骨文属于图画式文字,其历史约有三千年,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继而变为隶书,最终成为楷书,这一演变过程伴随着书写工具从圆润向方正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当前的方块形态。早在四五千年前,技术条件尚不发达的先民们,即便没有文字,也创造了卓越的成就。

华夏大地,对玉石情有独钟,世代推崇,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历经夏商周朝,再到元明清各代,直至民国至今,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从未停止,就像西方人珍视红宝石、蓝宝石和钻石一样,“通灵宝玉”自古以来一直守护着华人,创造了关于玉的传说。古人用玉制作六种礼器,用来祭拜天地四方。用苍璧祭天,用黄琮祭地,用青圭祭东方,用赤璋祭南方,用白琥祭西方,用玄璜祭北方。古人曾以玉石作为媒介与神灵对话,以此连接天地,祈求气候适宜、时节安定,以及国家的和谐太平。

研究天象变化,可以了解时间流转;探究人文发展,能够教化社会整体。远古先民观察天空星体,考察大地形势,很早就设定了二十八星宿体系,精确记录了北斗星群的位置。那个时代虽然还没有文字记载,却能够精确标注星辰,绘制出星图,先人的聪明才智令人十分惊叹。借助天文学知识来辅助地理认知,通过观测星象来测定时间,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从而确保粮食丰收,国家安定民众富裕。

中华子孙崇尚礼仪,超越原始,向往开化。习惯效法天地,敬畏山河。以天命之民而立,推崇神人无间,探寻本源,谋求融洽。先辈的智慧值得效仿,先辈的功业值得钻研。身为炎黄子孙,深感荣耀骄傲,这里是一片奇异的土地,人才汇聚的宝地。

在博物馆反复参观了两遍,大约花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可能是由于饥饿,感觉身体有些疲惫,精神也不太好,于是急忙和家人返回广汉市区,第二天就动身前往素有“煊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之称的成都,一起游览了武侯祠、锦里、锦江美景、天府广场、宽窄巷子、杜甫草堂等地,这次既欣赏了历史名胜,也体验了现代商业街区的热闹。经常讲四川方言,和当地居民互动,感觉非常舒适。巴蜀地区独具特色,文化光辉灿烂,人才辈出,资源丰富,传说众多。

呵呵呵,父母原本是通情达理之人,去了三星堆博物馆后,整天絮絮叨叨,仿佛着了魔似的,总忍不住询问,神巫手中持着何物?金杖的持有者究竟是谁?侄女此番出行,得以欣赏壮丽山河,探访蜀地古迹,收获良多,对她未来成长大有助益。普通人自然有诸多烦恼,日常生活中,小快乐也是常有的事。意外情况频出,原计划赶赴九寨沟未能实现,却机缘巧合游览了三星堆博物馆,获得了全新的人生体悟,领略了不同以往的文明形态,梦想的驱使下,中华大地绵延万年的文化,必定还有更多未知的奇迹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去传承。

韩仁,海北州海晏县人士。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