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现“影子店”:从辽宁下单288元蛋糕,收到的仅值50元,显示商家竟远在成都

日期: 2025-09-16 01:06:05|浏览: 3|编号: 13330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外卖平台上,包括美团、饿了么等,都有不少“影子蛋糕店”,这些店铺冒用正规商家的资质信息,或者存在伪造证件的情况,它们接取不同城市的订单,然后转交给附近的蛋糕店配送,靠此赚取可观的中间费用。

你原以为购买的是知名轻奢品牌店,实际上却是住在楼下的那家简陋店铺。

最近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提出投诉,她透露自己的丈夫在通过外卖平台订购生日蛋糕时,面对众多选项,他挑选了一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店铺,声称该店看起来比较上档次,但收货地址填写的是他们居住的小区,然而该店的地理位置却位于两千多公里以外的成都。

王女士表示,根据她的了解,外卖应用通常只会展示距离收货点较近的商家,她丈夫误以为系统出了故障,于是通过平台联系了商家,商家答复说,“我们的总部就在这里,在黑山县另设了分店”。查看该商家详情页,也能看到“欢迎光临总店”的提示。

蛋糕送到了,王女士一看,原来不是“金冠蛋糕”送来的,而是她家附近一家叫“光明蛋糕”的小店,那家店特别小,价格也特别便宜,蛋糕本身也不怎么样。而且,订单上写的动物奶油被换成了植物奶油,味道很差,最后都扔了。

他购置了标价288元,直径8英寸的商品,打折后支付了270余元。王女士表示,她向“光明蛋糕”店打听过,同类型、尺寸为9英寸的蛋糕,该店仅售50元。换言之,“金冠蛋糕”面向成都市场,远距离承接订单,再转手给客户所在地的平价蛋糕铺,以此赚取中间的价差。更令人震惊的是,那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实体店地址处,如今经营着一家售卖床品的店铺,该店铺所展示的营业执照,疑似是非法挪用的,而其提供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则存疑是伪造的。

王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澎湃新闻记者近期展开调查,发现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主流平台,充斥着众多“隐形糕点铺”:这些店铺冒用正规商家的经营场所、相关资质,甚至可能仿造证件,接着在平台承接异地订单,再转交给附近商家,以此牟取高额利润。

有人描述了遭遇“隐蔽蛋糕铺”设下的圈套情形,文中所有照片均由澎湃新闻的何利权拍摄完成

“跨城”接单后再转单赚差价

九月份十日这天,有位来自澎湃新闻的记者,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某个居民小区设为了收货地点,通过“美团外卖app”查找蛋糕店,结果发现,虽然有一些店铺的位置是在盐亭县城里面,但另外还有十四家店铺,它们分别位于成都、杭州、南京,甚至还有长春那么远的地方。

"麦香园"是家蛋糕店,位于百公里外的成都温江,店铺信息如此显示。该店售卖的蛋糕价格大多介于288元和488元之间,提供多种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款式。记者挑选了一款以"感恩教师节"为主题的蛋糕,尺寸为八寸。产品介绍称使用了进口奶油,并且是新鲜制作而成,承诺在2到3小时内可以配送到全城,优惠后的售价为281元。

与商家交流时,记者就蛋糕店未在盐亭设点一事进行询问,商家回应称,“麦香园”属于加盟性质,外卖应用上显示的是总部所在地址。大约两小时后,盐亭县城内一家叫做“xx西饼”的甜品店送来了蛋糕,该店离接收地址不足千米。

消费者一旦发觉这些蛋糕店并非本地经营,便会提出疑问,店家通常就会声称自己是连锁企业,并声称注册地点是总部。

记者冒充蛋糕购买者的朋友,咨询“xx西饼”的售价,对方告知此蛋糕标价139元,若自行前往领取,价格能够优惠些。该员工同时表示,对“麦香园”蛋糕店并不熟悉。第二天,记者重新联系了“xx西饼”的相关人员,对方却表示,之前提到的蛋糕实际价格是268元,这个订单是“某个外地的顾客借助转接平台直接下达的”,其中涉及蛋糕的样式、构成材料和接收地址等细节,“顾客将款项付给了他们,他们只需负责制作并发送。”

在“美团外卖app”这个平台上,澎湃新闻记者把收货地点选在四川遂宁一个乡镇之后,查找到的蛋糕店里,只有本地一家蛋糕店,另外的十多家都标明了在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地址。比如,“麦甜坊蛋糕店”在平台上登记的地址是成都市温江区,这家店也表示,他们有分店和加盟店,无论在哪里下单都能配送。

记者挑选了一个价值268元的生日蛋糕,当地一家经营多年的某品牌蛋糕店很快将外卖送到了指定位置。当记者询问时,送蛋糕的店员拒绝透露实际价格,不过她表示,“我们蛋糕店总部和对方(承接异地订单的蛋糕店)有合作关系,款项是按月结算的。”

另一个著名送餐应用“饿了么”也存在类似情况。澎湃报业人员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某社区作为接收点,在应用内查找出的糕点铺子多数位于武汉、西安等城市,并且在网页上排列位置靠前。其中一家商号叫做“黛米蛋糕”,应用上标明的经营地点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个社区,9月12日那天下午,报业人员以132元优惠价格订购了一个6英寸的草莓水果蛋糕。

在送餐应用里寻找糕点,常能找到远在数百里外乃至上千里之遥的店家。这些店家大多没有实际店铺,其地址和资质信息都是挪用的。

这家饿了么上的店铺,和美团外卖的商家类似,都宣称“黛米蛋糕”是连锁品牌,并且声称在淅川设有分店。然而,当天记者实际在淅川县城的一家名为“xx烘培”的小店拿到了蛋糕。该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蛋糕的售价是80元,不过关于订单是如何送到他们这里的,他们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转单平台”,通常就是一些QQ群,商家在外卖平台接了跨城的单,然后转给距离送餐地址近的店家,赚取差价。本地蛋糕店确实能因此拿到一些单子,但这会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我们之前也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这种情况,但效果不大。通过在qq上运用“糕点铺”“业务转让”等词汇进行检索,可以确认存在众多名为“全国糕点铺业务转让”的qq社群,而且其中部分社群在接纳新成员时,会强制要求申请人提供糕点铺的具体地址和联络方法。

对于购买者来说,要是选了那些流动派送蛋糕的店家,不仅得付更高的价钱,收到的糕点品质、清洁程度等也可能没保障。

澎湃新闻记者向一家名为“皇冠蛋糕”的店铺订购了价值276元的“网红蜘蛛侠蛋糕”,该店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接受订单后,又转交给离记者家很近的另一家店处理。澎湃新闻随后在一处商业街的二楼找到了实际配送蛋糕的店铺。这家店虽然有个门面,但只提供外卖服务,店内环境比较混乱。其老板告诉记者,同款“网红蜘蛛侠蛋糕”蛋糕卖130多元。

在先前提到的“皇冠蛋糕”店铺的外卖反馈区域,部分顾客明确指出下单的商家和最终派送蛋糕的商家并非同一家,蛋糕的品质非常糟糕,价格与价值不符。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有顾客反映,虽然已经支付了款项,但最终并未收到蛋糕。

平台登记地址和证照是盗用

这些以“跨城”订单中转牟利的“面包房”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澎湃新闻记者前往多处外卖平台公布的类似蛋糕店地址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店铺实际上并不存在,它们冒用了其他真实商户的资质信息,包括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并以此方式入驻外卖平台,其中部分店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甚至有伪造的嫌疑,如此一来,这些虚拟的蛋糕店便混入了外卖服务网络。

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她丈夫通过美团外卖平台,在一家叫做“金冠蛋糕”的商家订购了生日蛋糕,消费金额超过270元,然而实际送到的却是黑山县内另一家店铺的蛋糕,该蛋糕的市场价值仅有几十元。这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店铺在外卖应用上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的合作路某地,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表明,实际运营者身份为“高新区某床上用品经营部”。

王女士先前已向美团及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该店铺现已暂停营业。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前往该地址查看,发现实际是一家售卖床上用品的商店。店主表示,几天前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员突然到店检查,理由是“有人投诉”,自己感到十分困惑。

我与那家蛋糕铺毫无瓜葛。店家表示,外卖平台公示的营业执照确实归其所有,不过其售卖的是寝具类商品,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王女士也提及,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职员向她确认过,名为“床上用品经营部”的店铺从未申请过此证件。这表明,名为“金冠蛋糕”的店家挪用了被褥售卖铺的地址和经营许可,并且“食品经营许可证”有可能是假的。

外卖应用里有个伪装的蛋糕铺子,报的地址是成都郫都区一家卖床单被套的店,那家店的经营者说,自己的经营许可被别人偷用了。

麦甜坊蛋糕店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德全中街某地。澎湃新闻经过现场核查发现,德全中街环境较为幽静,多是居民自行建造的房屋,而相关门面实际经营着一家旅店,并非蛋糕店。另外,该蛋糕店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持有人是“温江觅食零食铺”,其经营地点也是德全中街这个门面,负责人是“雍圳”。客栈相关人员以及邻近店铺都表示,对“麦甜坊蛋糕店”和“温江觅食零食铺”毫无印象,并且不认识“雍圳”。

那个之前提到的“皇冠蛋糕”所在地点“成都市温江区柳浪湾北二街某地”,实际上是一家经营西点的小店,并没有出售蛋糕产品。9月12日,这家西点铺的经营者陈帅(化名)向媒体人员表示,外卖平台上“皇冠蛋糕”所展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确实是真实的,这些证件都属于他本人。

另有一个“隐蔽糕点铺”,挪用了成都某家西点作坊的所在地点、经营资质和相关食品售卖许可。

他们怎么会持有我的相关文件?陈帅立刻联系了蛋糕在外卖平台登记的联系电话,开始对方并未确认他的身份,在陈帅提出疑问后,对方声称“店铺位于柳浪湾北二街”“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店”,陈帅对此感到十分恼火,不再保持耐心,要求对方立即取消使用他的营业执照以及食品经营许可证。对方连声答“好”,随即挂断电话。

陈帅发起的“网络揭假”行动迅速见到成效。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3日那天,“皇冠蛋糕”这家店铺在外卖应用上已经消失不见,相关内容无法再找到。

这家名为“黛米蛋糕”的店铺,根据其饿了么页面资料,坐落于武汉经开区某个居民小区周边地带,其公开的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所载地址完全相同,然而,这些证件的主办单位实际为一家超市,其核准的经营范围中并未涵盖制作或销售裱花蛋糕的业务。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其“商家资料”版块中附有一张店铺图片,招牌上印有“黛米蛋糕”四个醒目字样,并附带一个联系电话。记者尝试拨打该号码,接电话者自称是黛米蛋糕的经营者,但表示店铺实际位于山西太原,并未在“饿了么”平台开设店铺。这家蛋糕店在“饿了么”平台上并非正规经营,不仅涉嫌挪用武汉某家超市的资质文件,还直接盗用了位于太原的黛米蛋糕店的照片,意图进行伪装。

这些事例仅是外卖应用中“隐蔽面包房”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已。记者在外卖应用上随机挑选了若干家被怀疑“跨区域承接订单”的面包房,发现它们公布的资质文件,“主体标识”中包含的既有副食品店、果汁店,也有商业机构,甚至还有“毛血旺饭店”。

一家也叫“皇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家,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表明,这家店在成都市崇州市永和大道,经营者是“xx副食店”。澎湃新闻经过实地走访确认,那里确实有一家副食店,位置比较偏,只有老板娘一个人在经营,但她不清楚店铺地址以及相关证照是“什么时候、怎样被别人冒用的”。“可以肯定的是,我这里不卖蛋糕。”老板娘说。

“影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监管

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一些从事“转单”业务的外卖商家实际上充当了“中间商”的角色,他们专注于线上营销推广,吸引顾客后,便委托距离客户最近的合作烘焙店来完成订单;至于搜索界面展示出远在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之外的商家信息,可能是外卖平台提供的“推广服务”,商家通过付费获取了广告展示的机会

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并不制造糕点,不过能够与具备资格的制造方开展合作,也就是向其他机构采购商品,然后转售给购买者,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位专家表示,然而,他们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在“进行自我宣传和吸引顾客”时给市场造成的混乱情况。

2018年6月,已有新闻报道外卖平台出现商家从其他城市接单再转给其他商家的行为,当时美团对此进行了专门治理,并对相关商家实施了惩处措施,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做法在外卖平台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了盗取和伪造证件的情况。

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网上餐饮服务商家及第三方平台都作出了具体要求。网上餐饮服务商家必须在自身操作场所制作食品,不能把订单交给其他食品商家加工;而且必须拥有实体店铺,并依法获得食品经营许可,不能超出核准的经营项目。

作为网络餐饮服务的中间渠道,需要核实商家提交的食品经营许可文件,记录其单位名称、具体位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管理人以及联络方式等资料,确保许可文件上注明的经营地点等详情准确无误。

一旦发现网络餐饮商家存在违规行为,平台需立刻阻止其操作,并马上通报商家注册地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机构;若查实商家有重大违规行为,平台须即刻终止为其提供网络交易服务。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的陈绍坤律师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平台有责任确认实体店铺的真实性,这项责任不只在商家注册前,还应该周期性地进行核查,以此来防止商家套用其他店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等信息。如果平台发现有人利用这些套用的信息,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

成都律师张德志同样指出,这种情形下,外卖平台确实存在管理松懈的问题,平台如同中介,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促成交易,因此,在平台注册外卖店铺时,必须实施审核流程。平台既然收取平台服务费,那么相应地,就应该承担起确保平台商家,至少在能够进行表面核查的环节上合法合规的义务。若商家提交不实资质误导平台,且平台审核通过,则可能涉及伪造官方文件印章的行为,情节严重时将触犯刑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