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外卖平台美团与饿了么上,存在众多“影子蛋糕店”,这些店铺盗用正规商户的资质信息,甚至可能伪造相关证件,它们承接不同城市的订单,再转交给距离收货地近的蛋糕店,以此赚取可观的中间费用。
最近,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说起,她丈夫用外卖平台给她买生日蛋糕,在众多蛋糕店中,他选了一家看起来较有档次的店,名叫“金冠蛋糕”,寄送地址是她们住的小区,可这家店的地理位置在两千多公里外的成都。
王女士表示,根据她的了解,外卖应用上通常只会显示距离收货地点不远的商家,她丈夫误以为是系统出了故障,于是通过平台联系了商家,商家答复说,“这是总部的地址,他们在黑山县设有分店”。在商家展示的信息页面,也能看到“欢迎光临总部的字样”。
蛋糕送到了,王女士一看,原来不是“金冠蛋糕”寄的,而是附近一家“特别小、特别便宜”的店,店叫“光明蛋糕”。而且,订单上写的动物奶油也换成了植物奶油,味道很差,结果最后都给扔了。
他购置了一个标价288元的,8英寸的,打折后支付了270多元的蛋糕。王女士表示,她到“光明蛋糕”店咨询时了解到,同类型、尺寸为9英寸的蛋糕,该店仅售50元。换言之,以成都为中心的“金冠蛋糕”承接了远距离的订单,再转包给消费者所在地的廉价蛋糕店,以此赚取中间的价差。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实体店地址处,如今经营着一家售卖被褥的店铺,该店铺公开的商事登记文件疑似挪用了前者的信息,而其出示的餐饮行业准入证明则存疑。
王女士的经历并非偶然现象。澎湃新闻记者近期展开调查,发现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主流送餐平台上,存在众多“隐形糕点铺”:这些店铺盗取正规商家的经营场所信息、合法资质文件,甚至可能仿造相关证件,然后通过跨区域接收订单,再转交给距离买家较近的商家,以此牟取高额利润。
“跨城”接单后再转单,居中赚差价
9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以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某居民小区为收货地址,在“美团外卖APP”上查找蛋糕店,发现仅有少数定位在盐亭县城的店铺,另有14家远在成都、杭州、南京乃至长春的店铺也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麦香园"是家蛋糕店,位置在百公里外的成都温江。店家售卖的蛋糕价格大多介于288元到488元之间,提供多种主题和样式。记者挑选了一个以"感恩教师节"为主题的蛋糕,尺寸为八寸,店家承诺使用进口奶油新鲜制作,并且全城2到3小时内能够送达,优惠后的售价是281元。
在与商家交流时,记者就蛋糕店未在盐亭售卖表示询问,商家回应称,“麦香园”属于加盟品牌,外卖应用上显示的是总部所在地址。大约两小时后,盐亭县城内一家名为“XX西饼”的烘焙店送来了蛋糕,该店离收货地点不足七百米。
顾客一旦察觉到这些面包房并非本地经营,便会表达疑问,店家通常就会声称属于某个大品牌,而注册的地址则是所谓的总部所在地。
记者冒充蛋糕购买者的朋友,咨询“XX西饼”的售价,对方表示这款蛋糕需要139元,如果自行上门领取,价格可以更低一些。该工作人员同时透露,对“麦香园”蛋糕店并不熟悉。第二天,记者重新联系“XX西饼”相关职员,对方却另外表示,先前提及的那个蛋糕标价268元,那份订单是“某个外地的顾客借助转接渠道直接提交的”,里面包含了蛋糕的样式、使用的材料以及接收货物的地点等细节,“他给我们付了钱,我们只负责照着要求制作并寄送。”
在“美团外卖APP”这个平台上,澎湃新闻记者把收货地点设在了四川遂宁的一个乡镇,查找出来的蛋糕店中,只有一家是本地的,其他十多家都标明了在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地址。比如“麦甜坊蛋糕店”,它在平台上的登记地点是成都市温江区,这家店也表示,他们的分店和加盟店都能为下单的顾客提供配送服务。
记者挑选了一个价值268元的生日蛋糕,那家位于乡镇、经营多年的某品牌蛋糕店很快将外卖送到了指定位置。当记者询问时,派送蛋糕的店员拒绝透露实际收费,不过她表示,“我们蛋糕店总部和对方(承接异地订单的蛋糕店)存在合作关系,款项是按月结算的。”
另一个知名送餐应用“饿了么”也存在类似情况。澎湃新闻报道者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某居民区为接收地点,查找到的蛋糕铺子很多位于武汉、西安等城市,并且在网页展示时位置靠前。一家叫“黛米蛋糕”的店铺,平台信息标明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个小区,9月12日午后,记者以132元的优惠价格订购了一款6寸草莓水果蛋糕。
在送餐应用里查找糕点,会跳出距离极远的店家信息。这些店家大多没有实际店铺,其地址和资质都是非法挪用的。
这家饿了么上的商家,和美团外卖的店铺类似,都宣称“黛米蛋糕”是连锁品牌,并且声称在淅川设有分店。然而,当天晚上,记者实际是在淅川县城的一家名为“XX烘培”的小铺子拿到了蛋糕。该铺子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蛋糕的售价只需要80元,不过对于订单是如何送到他们这里的,他们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转单平台”通常指QQ群之类的渠道,主要是外卖商家承接外地订单后,再转交给本地商家,以此赚取价格差额。本地糕点铺虽然能接到部分生意,但这对本地市场造成冲击。先前曾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此问题,不过效果甚微。通过在QQ上使用“糕点铺”“业务转接”等词进行检索,能够找到许多名为“全国糕点铺业务转接”的QQ群组,并且其中部分群组对申请加入者提出,必须提供糕点铺的具体地址和联络方式的要求。
对于购买者来说,一旦决定光顾这些“跨地区承接订单”的蛋糕铺,不仅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收到的蛋糕品质、清洁程度等方面或许难以令人放心。
澎湃新闻记者向一家招牌为“皇冠蛋糕”的店铺订购了价值276元的“网红蜘蛛侠蛋糕”,该店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接受订单后,将业务转交给离记者家较近的另一家店铺处理。澎湃新闻随后在一处商业街的二层发现了实际负责配送的蛋糕店。这家店虽然设有门面,但仅承接外卖业务,店内环境显得有些混乱。其老板告诉记者,同款“网红蜘蛛侠蛋糕”蛋糕卖130多元。
在先前提到的“皇冠蛋糕”店铺的外卖反馈区域,部分顾客反映下单的商家和最终派送的商家并不相同,蛋糕品质非常糟糕,价格与价值不符。情况更为严重,个别顾客表示,虽然已经支付了款项,但最终并未收到蛋糕。
平台登记地址和证照均系盗用
这类以城市间订单中转牟利的“面包房”,实际运营状况如何?它们具体是怎样操作?从中获取的利润有多少?澎湃新闻记者外出考察了若干标示为类似蛋糕店的外卖平台点位,查明这些店铺均不存在实体经营场所,而是挪用了其他真实商户的工商执照与食品经营资质,并以此入驻外卖平台,更有部分蛋糕店所用的食品经营资质存疑系伪造——如此一来,众多虚拟蛋糕铺便悄然潜入了外卖服务网络。
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她的丈夫在“金冠蛋糕”美团外卖平台上订购了生日蛋糕,消费金额超过270元,然而实际送达的却是黑山县本地的另一家店铺,该蛋糕的市场价值仅有几十元。这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在外卖平台上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合作路某地,其公布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表明,实际运营者为“高新区某床上用品经营部”。
王女士此前已经向美团以及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该店铺目前已被暂停服务。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前往之前提到的那个地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那里实际上经营的是一家床上用品商店。商店的经营者表示,前些天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职员突然来到店里进行核查,理由是有人投诉了这家店,他当时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我与那家蛋糕铺毫无牵连。店家表明,外卖软件里的经营许可确实登记在自己名下,不过他售卖的是寝具类商品,并未获取“食品交易资质”。王女士补充说,成都市高新区(西区)的市场监管部门职员也证实,通过核查发现那个名为“床上用品经营部”的店铺从未申请过相关许可证。这表明,名为“金冠蛋糕”的商家挪用了被褥售卖点的场所和经营许可,并且“食品经营许可证”很可能被造假的。
外卖应用里有个叫“隐形糕点铺”的商家,注册位置在成都郫都区一家被褥商店,店主表示自己的经营许可被别人拿走了。
先前提到的“麦甜坊蛋糕店”在送餐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德全中街某个位置。澎湃新闻人员亲自前往查看,发现德全中街环境比较安静,多是住户自行建造的房屋,而那家被指的门面实际是一家旅店,并非蛋糕铺。另外,该蛋糕店公布的营业执照和食品销售证明上的持有人是“温江寻味小食店”,店铺地点也是德全中街那家门面,负责人叫“雍圳”。店家和服务点的人都说,没听过那家叫“麦甜坊蛋糕店”的铺子,也没见过“温江觅食零食铺”,对“雍圳”这个名字也完全没印象
那个之前提到的“皇冠蛋糕”所在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浪湾北二街某地,其实是一家经营西点的小店,并没有出售蛋糕产品。9月12日,这家西点店的店主陈帅(化名)告诉媒体人员,平台上有“皇冠蛋糕”上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确实是他的,这些证件都属于他本人。
有另一家名为“影子蛋糕店”的店铺,它挪用了成都某个西点作坊的地址信息,也窃取了该作坊的执业许可文件和食品售卖资质。
他们怎么会拿到我的证件?陈帅立刻联系了蛋糕外卖平台的联系电话,平台那头起初不清楚他的来意,在陈帅提出疑问后,却一直强调“店铺在柳浪湾北二街”“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陈帅对此感到非常恼火,不再愿意继续沟通,要求他们立刻停止使用自己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取消相关操作。对方连声答“好”,随即挂断电话。
陈帅的“在线打假”行动迅速见到成效。据澎湃新闻记者观察,9月13日,那家所谓的“皇冠蛋糕”店铺在外卖平台上已经消失不见,相关内容无法找到。
这家名为“黛米蛋糕”的店铺,在饿了么平台上的位置标注在武汉经开区某小区周边,其公开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地址信息完全相同,然而这些证件都属于一家超市,其核准的经营范围里并没有包含裱花蛋糕的制作销售。
澎湃媒体从业者发现,其“商家资料”版块附有一张店铺影像,招牌上印有“黛米蛋糕”四个醒目字样,并附有一个联系电话。媒体从业者拨打该联系电话,接电话者自称是黛米蛋糕经营者,但表示店铺坐落于山西太原,且并未在“饿了么”平台开设店铺。这家蛋糕店在“饿了么”平台上的身份是虚假的,它不仅涉嫌挪用武汉某家超市的资质文件,而且直接盗用了位于太原的黛米蛋糕店的照片,目的是进行伪装。
这些实例仅是外卖平台“地下蛋糕铺”问题的微不足道部分。记者在外卖应用里随机挑选了若干家疑似“长途揽活”的蛋糕铺,发现它们公布的资质文件,“经营主体标识”中有的涉及副食品售卖点、茶饮店,有的涉及商业企业,甚至还有“毛血旺饭店”。
一家也叫“皇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家,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表明,该店铺坐落于成都市崇州市永和大道,实际经营者为“XX副食店”。澎湃新闻记者经过实地走访核实,确认该地点确实有一家副食店,店铺位置比较隐蔽,仅由一位女性店主负责经营,但她本人并不清楚店铺地址以及相关证照是被“什么时间、怎样方式”被他人冒用的。“可以肯定的是,我这里不卖蛋糕。”老板娘说。
“影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监管
有蛋糕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向澎湃新闻报道,一些专门从事“转单”业务的外卖商家实际上充当了“中间商”的角色,他们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吸引顾客后,便委托距离客户最近的合作烘焙店来完成订单;至于搜索界面显示的地理位置相距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商家,可能是外卖平台提供的“推广通”服务所致,商家可以通过预付费用来获取广告展示的机会。
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并不亲自制作糕点,不过他们能够与具备资格的制造企业开展合作,也就是向他人采购商品,然后转售给购买者,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位专家表示。然而,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在打造自身形象和吸引顾客关注时,显然给市场秩序带来了相当大的干扰。
2018年6月,已有新闻报道外卖平台出现商家将订单从一城市转移到另一城市的做法。当时美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对相关商家实施了处罚。然而,到现在这类行为在外卖平台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了借用和造假的证件情况。
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网上餐饮服务单位及第三方平台都作出了具体要求。网上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在自身操作场所制作食品,不能把订单交给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而且必须拥有实体经营店铺,并依法获取食品经营许可证,不能超出核准的经营项目。
作为网络餐饮的中间服务商,需要核实商家提交的食品经营资质文件,记录其单位名称、所在地点、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管理人以及联络渠道等资料,确保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登记的经营地点等许可内容准确无误。
一旦发现线上餐饮商家存在违规行为,平台需立刻阻止并马上通报商家注册地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机构;若是察觉到重大违规,平台应即刻终止向该商家提供网络交易服务。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陈绍坤律师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平台有责任确认实体店铺的真实性,这项责任不仅限于店铺注册之前的审核,还应当周期性地进行考察,以此防止商家套用营业执照以及食品卫生许可证等信息。另外,平台一旦发现存在套用商家信息的行为,必须对相关使用者实施严厉的惩处措施。
成都律师张德志同样指出,此类事件反映出外卖平台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平台充当信息传递和交易撮合的角色,因此,在商家入驻平台时,必须实施严格的审核流程。平台既然通过服务收取费用,那么相应地,就应该承担起确保平台商家,至少在能够进行初步核查的环节上,符合法律法规的义务。但倘若商家提交伪造的资质文件误导平台,得以通过审核,这或许还涉及伪造官方文件印章的行为,情节恶劣时可能触犯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