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16日电 题: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作者 谢梦圆 杨海燕
午后三点时分,上海城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既有悠闲的一面,也有繁忙的一面,就像黄浦区某家新中式茶馆内的情景,那里既有放松的时刻,也有忙碌的景象。
这家名为tea'stone的茶馆地处商业繁华地带,其内部陈设与传统茶馆大相径庭,后者通常古色古香,伴有说书、戏曲等热闹娱乐活动,而tea'stone则更类似咖啡厅,时常播放轻柔的钢琴曲,设有独立小桌,并有用于保障隐私的隔断,光顾此处的客人,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也有的独自一人处理工作事务。在店铺的泡茶区域里,有汉唐时期的茶具,也有明清时期的紫砂壶,还有盖碗用来泡茶,同时运用了当代的科技手段来萃取茶汁,各种器具应有尽有。
这种享受下午茶的时刻,在上海并不少见,不过和茶点迷王省脑海中的景象并不一样。如今,上海茶歇虽继续融合中国与西方的特色,但在做法上增添了诸多新意,难以用某个固定模式来概括,恰恰体现了“海派”博采众长的精神。
四月份,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的茶石茶馆客流量很大,十分繁忙,杨海燕拍摄了相关照片。
王省的祖父是民国时代上海的一位商人,很早就接触了西洋文化,王省与他一起生活了30年,从祖父那里听到了很多有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看到了那个时期上海的风貌。
王省认为,那个时期的典型下午茶形式是家庭聚会式的,主要在中产家庭主妇打麻将的间隙进行,男士们通常不会加入这种场合,几位关系密切的主妇们会聚集在一起,利用打牌的空档品尝些茶点和饮品,上海的许多客厅里都必备一张八仙桌,当麻将局接近尾声时,大家就会移开牌桌,换上茶点开始享受下午茶,这种活动比起拓展人脉,更侧重于追求生活上的享受。
注重细节的家庭会设置专属的藤编座椅和配套矮桌用于品茗歇息,不过他们通常不选择户外场所或客厅外,而是局限于室内空间,"仅有那些拥有草坪与庭院的显赫家族才会举办对外招待的下午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并非普遍现象"。王省这样解释道。
民国时期上海的下午茶风气同上海开埠后外来习俗的融合密不可分,不过彼此间还是有所区别。王省认为,西洋下午茶比较讲究器物的雅致,而上海这边则更看重食物的品质。在此基础之上,与西方对比,海派下午茶更注重点心而非茶饮,不仅搭配咖啡和奶油蛋糕,还在西式餐具里放置中式小吃,诸如上海人偏爱的春卷、酒酿圆子,这些做法充分展现了海派特色。
新中式茶馆茶座位于茶石店内,由茶石提供图片
对茶点的好感或许与中国古老的茶风习气紧密相连,用茶点配合茶水品饮的茶点文化在春秋时代就已流行,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茶点”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献《大金国志·婚姻》里,“随后呈上蜜制糕点,每人一份,称为茶点”。
周作人这位现代文人在其作品《南北的点心》里谈到,茶点专指品茶时佐食的点心,这与平时的小吃有所区别,那些质地软糯的点心,大多类似蜜汁油炸的面食,而蜜制甜点则显然属于用蜜腌渍的水果类食品。他来自浙江,文中指出南北方的茶点存在本质差异,北方点心属于日常食品,源自皇宫,故得名“官礼茶食”,而南方点心则是休闲食品,制作更加精巧,侧重于品尝,多以糖、糕、干果等形态出现。
茶食的新颖款式,在茶坊呈现,由茶坊提供图片。
茶'stone店铺里售卖不含肉馅的小笼包,还有无糯米皮的汤圆这类新颖茶食,它们的外形模仿传统中式点心,实际制作材料却以蛋糕、奶油为主,因此吸引了许多顾客的探询。
茶之石联合创始人、市场主管左荪表示,之所以敢于在上海主要商业区开设一家茶馆与咖啡厅“领先”,是因为准确把握了中国人与茶的“联系”。“经典饮茶方式在年轻群体中可能被视为与生活步调不协调或存在门槛,但饮茶的需求确实存在,只是缺少途径去激发。”
茶之石店铺煎茶区的炉灶处。
接下来tea'stone在一个类似咖啡馆的空间里开设了“中国茶的简约展示馆”,里面摆放了108种各类中国茶,并附有相关的文化介绍。“一个人一张座位一杯茶,我们保留了饮茶的仪式感但进行了简化。与传统的茶馆相比,这种模式更加自由随意,但与咖啡厅又不一样,客人可以互相传递茶壶来共同品饮。”左荪这样表示。
精致的器皿、醇厚的茶水配上可口的点心,一段悠闲的时刻,这三样兼备才称得上是下午茶。现在,年逾古稀的王省也接受了上海当下下午茶的全新做法,觉得其核心契合了海派文化的内涵。所谓海派文化,便是西方文明和江南风情的交融,需要将本地的和外来的精妙融合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