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时,请先点一下“关注”,就能成为忠实读者,这样能最早看到新文章,也方便大家讨论互动,谢谢您的支持与赞赏!
最近上海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不过引发关注的主角并非本地年轻人,而是部分老年居民。他们模仿年轻人的方式,在面包店中享用咖啡和面包等食品,这种景象颇为引人注目。然而,考虑到这是大上海,此类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01、上海85度C常被老年人消费
通常咖啡和饮品搭配点心时,多见于年轻人,然而上海的85度C面包店却是个例外,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店内顾客中老年人数不少。
这家店售卖的商品单个价格并不高昂,与上海市区的消费状况似乎不太相符。一杯咖啡售价九十九元可购买九份,算下来每份仅十一元,部分下午茶组合套餐的价格更是十五元一份,这样的定价确实让人感到惊讶,难道上海市区的物价竟然如此之低?
然而,店家还算不错,对坐了很久的老人,就算他们消费金额不大,也让他们能在此长时间逗留,可以和老朋友们闲谈家常,可以和子女们说说心里话,甚至还能结伴一起进行社交活动。
这个情景除了参与人员,其他方面和年轻人没什么两样,年轻人去一些咖啡馆,多半是拿出笔记本电脑,坐上大半天。
这些老人不尽相同,部分人能静坐半天,以打发时光,另一些则因无处可去,由于此地长者众多,有人相伴,便似乎也心满意足了。
但是确实很奇妙,其他地方的老年人们要么去公园,要么去广场跳舞,而这边晚上也有很多老年人在此静坐。
这里面积很小,不足一百平米,仅有几张小桌,属于常见的面包店兼饮品铺,没什么特别,唯独顾客多为上海本地老人。
此地来的客人们,大半是上海本地的长者,当然偶尔也有年轻人光顾,只是那些年轻人多数在清晨时分现身,一到午后或者入夜,场所便几乎全被老年朋友们占据,变成了他们专属的活动天地。
有人认为,部分上海老年居民通过出租房产获得稳定租金,依靠退休金维持日常开销,并领取拆迁补助,经济宽裕,他们日常活动主要是享受阳光、参与棋牌,午餐常在公共食堂解决,周末则光顾类似海宴世家的餐厅用餐,这种生活确实令人羡慕。
你看到的只是少数经济条件优越的人,还有大部分经济状况欠佳的人,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拆迁补偿,不过上海人不管经济多么不景气,还是要维持生活的体面风光,或许在外地人眼中像是炫耀,其实那是对生活的一种珍视。
确实,经济状况较好的上海老年人,也确实会选用各种知名品牌服饰,并且有能力周游世界,相比之下,经济条件一般的老年人,他们的选择空间其实相当有限。
然而,彭浦新村地处原闸北区,该区是上海经济欠发达区域,多为产业工人聚居,当地众多退休职工仅拥有一套老旧住房,怎会有闲置房产可供出租呢,相较之下,老静安的老年居民则生活较为优渥。
实际上,不只是上海,如今众多餐馆,常成为老年人群的聚集场所,他们并非不愿离开,更像是打发闲暇,行动不便,又不愿花费巨资参加旅行团,家中子女多在外地谋生,许多是留守老人。
02、肯德基和麦当劳也是老人的久坐之地
如今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同样吸引了不少老年顾客,正如网友所言,广州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老年顾客相当多
但是这些长者多数在上班日光顾,对店家而言其实也便利,至少能带来一些营收,而且年轻人多在周末消费,平日工作除非是没事干的人,否则很少会去餐馆闲坐半天。
部分长者是为了照看孙辈而购买这些炸面包和薯条,事实上,当代老年群体对数字支付手段掌握得相当娴熟,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一代,无论是通过手机自助点餐系统,还是其他相关操作,均能轻松应对。
时间久了,原本以年轻人为主的这些场所,渐渐转变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娱乐天地”。
如今的老者,生活方式变得跟儿时我们一模一样,要么沉迷于上网,要么偏爱劣质小吃。
如何过好老年的生活,确实也是这届中年人要思考的问题。
03、海南老人都去老爸茶聚会
但是海南岛上的年长者,或许比那些在大都市生活的老者要更为悠闲自在。
就像网友说,海南老人都去老爸茶聚会。
海南的所谓老爸茶并非由父亲烹制,也不是开在父亲名下的铺子,这个概念与老婆饼里并不包含老婆的成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海南的年长者不常饮用咖啡或奶茶,却对茶点情有独钟,茶点中包含多种糕点,价格十分亲民,每样点心仅需几元钱,品尝时无需匆忙,能够长时间逗留。
海南省年长者通称“阿公”,因此那种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品尝的点心饮品,也就得名“阿公茶”。
当然,很多店铺备有“老爸茶”,包含茶水、三角馏、嘎夏包、大包等,不过海南人称这些点心
为“果”。
其实海南的老爸茶有点像广东酒楼的一些早茶。
广东省内不少区域,家境尚可者常会清晨前往茶楼品茗,诸如繁楼、点都德、新海利等知名饮茶场所,也常见许多长者早早聚集,享受茶点时光,此外,部分传统酒肆虽隐于僻静角落,同样吸引众多老年顾客光临。
04、科技企业应该对老人友善些
依据《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发布的信息,到2022年岁末,我国年满六十岁的老年公民数量已达到28004万,占全体国民的19.8个百分点;同时,六十五岁及以上的老年公民总数为20978万,占总人口比例是14.9%。
这个比例相当突出,除了养老机构,市场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创新产品开发几乎停滞不前。
主要购买力集中在部分年轻人和中年群体,却忽视了老年人群。
不能认为只有年轻人会关注网络名人以及浏览网络内容,实际上现在许多老年人在网上同样有许多自己崇拜的人物,而且很多老年人在抖音观看短视频并进行消费的情况也非常普遍。
短视频领域并非只有年轻人涉足,许多长者也主动投身其中成为网络名人,例如“银发网红”“我是田姥姥”,到2023年年底,“我是田姥姥”的追随者已逾三千五百万,其中六十岁以上的支持者超过四百万,此外,还有二十多位老年网络名人活跃在平台上
中移智库所发的《中国银发群体大数据洞察报告》披露,老年群体运用各类手机软件的情况持续改善,具体而言,诸如定位引导、短篇视频、信息获取以及商品买卖这类应用,到2023年其被采用的程度已突破五成五。
然而,存在一个相当麻烦的情况,许多应用商店里的软件功能过于繁复,譬如文字过细,又或是不支持地方方言,部分长者通常习惯母语,他们往往需要子女协助学习使用。
通常需要等孩子回来,才能处理某些手机应用的操作难题,若孩子没回来,就只好向邻居或一些年轻人求助。
因此,年长者掌握新兴技能的过程远比年轻人更为吃力,许多电子设备在开发时很少将老年用户纳入考虑范围,其操作界面也缺乏周到的设计。
目前,老年群体数量庞大,涉老产业已经准备好,需要尽快实施!即使在数字化的今天,对待老年人也应当更加便利才行!
此外,实际上众多年长者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例如养老金,又例如子女提供的抚养支持,年迈之际渴望生活安逸些,年轻时未能享用的,当初不愿舍弃的,如今仍觉遗憾,岂不可惜?
当然,有部分年长人士,他们依然在使用手机,科技行业越进步,就越少顾及到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因此科技行业或许应该对老年群体多些体谅。
如今购物大多通过网络进行,即便是街边的实体店铺,也经常采用扫码支付的方式,这对于许多习惯使用老年机的老人家来说,造成了许多不便,因此需要设计更多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科技产品!
05、老年人不应该只去免费的公园广场
老年人的生活消费,涵盖了饮食起居和出行等方面,其中科技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新型服务设施应当更多地面向老年人群提供,以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老年朋友们看来,那些充满活力的店铺,其实跟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可他们一旦前往,总会吸引一些特别的视线,仿佛老年人就不该光顾似的。
他们看来,那里仅是个供人暂时停留的场所,并未规定老年人不得在此长时间逗留,况且敬老爱幼向来是中国人的美好风尚。
他们同样存在结交同辈的需求,在那些场所能够体验晚年安逸时光,并且有机会结识新相识的人。
就像网友说的,你在上海的星巴克,也可以见到很多老人。
因此,是年长者确实没有地方可去吗?还是某些知名店铺仅仅面向年轻人而设立?由于老年群体花费不多,店铺周转率也不快吗?
如今老年人数量尚不庞大,待到我们这些中年青年步入老年之时会怎样呢?何处能够提供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毕竟外出观光也不能日日奔波于旅途之中吧?
老年人群体的潜在价值,值得部分商业机构关注,或许能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达成互利互惠的局面,让老者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应仅限于享受公共设施,如无收费的公园和广场,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场所,却缺乏适合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消费选择。
老年朋友们常光顾年轻人常去的场所,这种现象你怎么看?或者你有何见解,认为市场是否该为老年群体保留一定的空间?欢迎分享你的观点,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