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春深似海,总让人不禁想起扬州。那里的楼阁临水,滋味甘美细腻似蜜饯,景致清雅丰腴如嫩豆腐——想必跟瘦西湖相似,恬静之中别具几分闲适风韵。
现在,向各位介绍一道风味适中的扬州佳肴:唐鲁孙所写的《扬州名点蜂糖糕》。
对《舌尖》第一季里那道麻辣豆腐丝的场面感兴趣的人,不妨再欣赏一次。这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同样会展现这个城市令人陶醉的风貌。
近来台北地区流行起扬州风味菜肴,众多餐馆和点心铺纷纷开设,主要宣传淮扬菜系美食,但即便寻遍台北市所有相关店铺,也未能找到蜂糖糕这种在扬州同样仅限于茶食店售卖的特色点心。
扬州的点心虽然很有名,但绝大多数,其实是从其他省份传进来的,比如扬州乾丝,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但制作乾丝的豆腐乾,特别讲究要用徽乾,从名字就能明白,徽乾的制作方法,是从安徽传过去的。
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闻名遐迩,源自光绪末年一位名叫高乃超的福州人,他来到扬州教场开设了可可居,专门售卖这两种点心,后来茶馆和酒楼纷纷效仿,渐渐演变成了扬州地区的代表性点心。
蜂糖糕的历史非常悠久,确实是扬州的一种传统点心。根据传说,蜂糖糕最初的名字叫“蜜糕”。在唐昭宗时期,吴王杨行密担任淮南节度使,他特别喜欢吃蜜糕。后来他被封为吴王,为人宽厚有礼,深受百姓爱戴。淮南和江东的民众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又因为他名字中的“行”字与糕点的形状像蜂窝相似,于是将蜜糕改称为蜂糖糕。也有人将其写成丰糖糕,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蜂糖糕的口感,既非广东马拉糕那种入口即化的绵软,也不同于奶油蛋糕的丰腴黏腻,难以吞咽,这种糕点有荤有素两种类型,素者味道清淡,荤者则加入了杏仁大小的猪油块,色泽鹅黄,质地细腻,香气清雅悠长,与千层糕相比,它更加甘甜柔嫩,别具一番风味。
民国二十一年,我前往扬州参与会议,会议结束后,中南银行行长胡笔江邀请人前往辕门桥的麒麟阁购买数块蜂糖糕,打算带往上海赠予他人,我也有意购入几块带回北平,让家人朋友品尝扬州特色点心蜂糖糕的风味。
谦益记鉴号经理许少浦表示:蜂糖糕在左卫街五云斋制作最为出色,此后东夥因分歧而停业,麒麟阁的蜂糖糕因此独领风骚,他们的师傅均由盐号里头厨师的徒弟传授技艺,那位头厨虽然如今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若请您让他制作几块蜂糖糕,涉及老东家的事务,他定会欣然应允,一展身手,要知道这位厨师可是先祖当年在苏北任职时使用的厨师。
后来在返回北平时,帅师傅确实备了些大块蜂糖糕送给我,我因不方便携带,便送了两块给陈含光先生品尝。陈先生对饮食很有研究,他提到过去辕门桥的“柱升”和多子街的“大同”做的蜂糖糕,都比麒麟阁的更好吃,只是价格太贵,后来两家都停业了。他几年前就听说帅师傅的蜂糖糕在扬州独占鳌头,可一直没能吃到,心里很遗憾,没想到这么多年后,竟然有机会尝到了。
元修的夙愿终于实现,这蜂糖糕确实美味非凡,与市面上常见的蜂糖糕迥异,他因此非常高兴,马上创作了一副篆书对联赠送对方,若非这蜂糖糕的美味,想得到这位前辈的墨宝,恐怕要等上好几个月呢!
提及此事,时过四十载了。抵达台湾后,虽然有几户苏北亲戚会制作蜂糖糕,但品尝之后,总感觉甜度不够,究竟是因为大家注重健康,减少了糖油用量,这一点尚不清楚。
战争年代,有人被派往边远地区驻守,某天一时兴起,忽然想起京城东四牌楼那家点心店售卖的蜜糖糕点,口感细腻绵密,核桃仁没有完全去皮,带着微微的苦涩,味道格外美妙。等到国家胜利,返回北平,重新回到那里,那家点心店已经不再营业,其他地方的蜜糖糕点吃起来,味道大相径庭,完全不是当年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