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末茶,源自隋唐时期,是将春天采摘的茶叶嫩叶,经过蒸汽处理失去活力后,压制成饼状茶(团茶)进行储存。饮用时,需要将饼茶放在火上重新烘烤至干燥,然后借助石磨将其研磨成细粉末状。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创作了许多歌颂抹茶的作品,“白云招引清风难断,白花映照光线聚碗心”就是唐代诗人卢仝称赞抹茶的名句。
抹茶蛋糕很诱人,抹茶冰淇淋也很受欢迎,抹茶糖果也很畅销,抹茶饮料也很流行。这些食物因为颜色好看,味道又清爽,所以很多人在众多选择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抹茶。但是,市场上有很多抹茶食品只是加了绿茶粉。为了让口感和颜色更好,现在很多厂家都会额外添加香精和色素,这已经成了行业里的一种普遍做法。
刚摘的茶叶当天就通过蒸汽方法进行杀青去湿,这个过程中,茶叶里的顺-3-已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以及芳樟醇等氧化物质会急剧增多,同时还会形成许多A-紫罗酮、B-紫罗酮这类紫罗酮化合物,这些散发香气的成分,它们的来源是类胡萝卜素,正是这些物质造就了抹茶与众不同的香味和味道。因此,采用覆盖方式种植的绿茶,再经过蒸汽处理,其产出的茶叶不仅气味与众不同,而且叶色鲜亮,口感更加甘醇。
优质抹茶的选材是未受压制的细小茶叶,其加工过程包含两个核心环节:遮蔽和蒸汽处理。采摘前二十天需搭建荫蔽设施,铺设芦苇与稻草遮光帘,确保光线遮蔽度超过九成八,也有采用黑色塑料网简陋遮盖的,其遮光效能仅达七成至八成五。科学研究表明,不同材质和颜色的遮光物对茶叶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饮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饮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复杂的规则。
首先在茶碗里放入少许抹茶粉,接着倒入一些温度不高的热水,最后用茶筅充分搅拌。
茶道讲究茶汤浓淡有别,调制时需精确计量。冲泡“浓茶”需取四克抹茶,兑入六十毫升沸水,其质地稠密,颇似浓稠的糊状物。而“薄茶”则只需两克抹茶,同样搭配六十毫升沸水。通过茶筅的快速搅动,能够形成丰厚的泡沫,景象颇为壮观,饮用时口感清新宜人。
在飞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用茶筅搅动茶水喝的人已经不多了,抹茶更多地被用来制作各种精致的食品,翠绿的抹茶食品在餐桌上如同绿色的花卉,备受喜爱和品尝。
手工面条掺入抹茶或绿茶粉末,可制成抹茶冷面,虽未经受高温烘烤,但在面条晾干期间,原本鲜绿的面条逐渐泛黄,发生了自然氧化,因此在日本,为延长保存期限,抹茶多以半成品形态存在,即茶片,需用时再将其研磨成抹茶粉。
近些年因为抹茶变得很流行,含抹茶成分的商品数量急剧增加。要是遇到颜色非常鲜亮,带着亮绿色的点心、甜食或饮品,多半掺了人工着色剂,最好别买这类东西。
颜色:抹茶因为覆盖蒸青,呈深绿或者墨绿,绿茶粉为草绿。
味道:抹茶不涩少苦,绿茶粉略苦涩。
香味:抹茶呈海苔、粽叶香气,绿茶粉为青草香。
细度标准:抹茶粉末的颗粒非常细腻,其目数超过6000目,颗粒大小仅有2微米,能够完全渗透到皮肤毛孔中。相比之下,绿茶粉的目数在100到300目之间,颗粒明显比抹茶粗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