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知多少

日期: 2025-10-10 12:06:48|浏览: 3|编号: 15132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水帘洞并非因孙悟空而闻名于世。在此之前它就是一处著名景点。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就记录了四处“水帘洞”:位于安徽全椒西北方向的水帘洞;地处湖北秭归的水帘洞;位于广东惠州石埭山水帘洞;坐落于四川潼川府路长宁军的水帘洞。

1940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关于“水帘洞”的记载有十个条目。宜宾县北部的水帘洞,可能对应着《舆地纪胜》里提到的长宁军水帘洞;其余三个地方的水帘洞现已查无踪迹。虽然旧的水帘洞有些已经消失了,但新的水帘洞还在不断出现。比较知名的新水帘洞有位于东岳泰山的那一处。

明代文人钟惺所作《岱记》,记载游览泰山的见闻,提到名为水帘的景观,是泉水被山石阻挡,冬季水量减少,仅能勉强维持流淌。书中描述冬天前往泰山时,观察到水帘洞的水帘明显缩小,但并未完全干涸;同时提及泰山存在傲来峰这一山峰。根据相关资料,我们知道《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水帘洞位于海外东胜神洲傲来国境内。由此可见,泰山的水帘洞极有可能对《西游记》的作者产生了某种启发作用。曾国藩在日记里提到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他去过泰山,接着去了水帘洞,这个景点位于大路的西侧,不过根据他描述的地图把位置弄错了,画在了东侧,这说明他当时手里有一张游览图,上面已经标明了水帘洞的位置,只是地图上的方位标注出现了错误。

钟惺于《游武夷山记》提及武夷山的水帘洞,此洞因水而得名。山势巍峨壮观,而水流之形态却颇为精巧。在声响光线幽微之处,最为适合恬静之人,并非轻浮之辈所能领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万历四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到访武夷山时,也曾欣赏水帘洞。他穿过石门继续前行,约半里路,便抵达水帘洞。周围峭壁高耸,上尖下圆,泉水从岩石顶端倾泻而下。山势极为雄伟,泉水同样高远四散,无数细流,凌空坠落,也是一道壮丽的景象!山峰高耸向上突起,所以在山脚下建造了多层房屋,而瀑布依然从屋檐外飞流直下。徐霞客在《游江右日记》中记载他1618年十月二十七日游历江西龙虎山时说:沿着外部的山谷进入水帘洞。那个地方三面环绕着悬崖,曲折绵延直通云霄,而北面与龟、剑两座山峰相对,泉水从东边的悬崖上飘洒而下,飞溅的水珠如同卷起的白雪,是这里最绝佳的景致。龟峰的峰峦和峭壁景色十分奇特,雁宕山没有这种景观,只是可以观看弯曲的溪水罢了。这个山谷独自有飞珠滚雪的景象,在深谷中尤为罕见。但是它的洞穴虽然与泉水相对,却低洼地隐藏在崖壁末端,这是它的遗憾。看它四周是险峻的悬崖,已经可以称为洞穴,不必用一个洞穴来特别称道。当时北风摇曳着泉水,在空中流淌回荡,声音和影子都不同寻常。天空忽然放晴,阳光照耀着崖壁和水光,让人流连忘返。龟峰和剑峰虽然都能看见,但它们并不在龙虎山。这个龟峰,应该就是弋阳的龟峰山。这座山不仅有老人峰,还有水帘洞。清代诗人王又旦创作了《望水帘洞》一诗,诗中描绘了老人峰下的道路,以及杂乱瀑布在清秋时节的景象。诗人在云雾缭绕的树木间稍作休息,从远处观赏石头上的流水,这些景象正是徐霞客当年所见的景色。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提及武夷山有水帘洞,却未记载徐霞客探访过的龙虎山水帘洞,也遗漏了龟峰山的水帘洞,反而记录了南岳衡山的水帘洞。刘廷献的《广阳杂记》中描述:“南岳的水帘洞,是道家所说的第三洞天,别称朱陵洞。山体有泉水,流至洞口时形似垂落的帘幕。洞口处有块方形岩石,可供人坐卧。”

五岳之中,东岳和南岳都拥有水帘洞,西岳华山同样有此景观。明代陈以忠在《华山游记》中描述:“华山有泉水悬挂于山腰,形似白练,这就是水帘洞。其垂直落差达三千尺,源自莲花峰。”华山的这个水帘洞与《西游记》原本并无关联,然而到了清代,两者之间产生了一些联系。修仙小说《绿野仙踪》第九回,描述冷于冰攀登华山经历:第二天探查清楚登山路线,沿着蜿蜒小径前行,经过曲折回旋,绕过数座山峦,最终抵达花果山水帘洞所在之地,发现洞内建筑都是依据山体形势开凿而成的亭台、洞穴、长廊以及各式台榭。再次回想之前游览的火焰山、六盘山,感觉它们的位置大多和《西游记》里的地名吻合,只是不清楚作者当年,为何会将花果山水帘洞设置在海东傲来国,火焰山安排在去西天的路途上,实在难以理解。观赏了很长时间,接着就坐在那水帘洞前休息了。冷于冰虽然是个虚构的角色,但华山的那个水帘洞却是真实存在的。

《西游记》声名日隆,各地纷纷将某些水帘洞称作孙悟空的隐居之地。较早有例是位于邠州的水帘洞。《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此洞在邠州西边的明岨山。《清稗类钞·地理类》补充说明,邠州距离西安三百二十里,明岨山在邠州西门十里处,是一座石山,当地人称花果山。此山靠近官道,山中有空隙,分布着七十二个洞穴。这些洞穴相互交错连通,统称为水帘洞。群山之中遍布雕刻的佛像,数量众多且工艺精湛,各种尺寸的佛像都能见到。存在一处水帘洞,当地人称其所在的山为花果山,这一称呼显然受到了《西游记》小说的影响。根据林则徐在1842年的日记记载,他在鸦片战争后因获罪被流放新疆时途经邠州,日记里描述道:“有座明岨山,外形浑圆如同倒扣的碗,山下设有水帘洞,泉水从未干涸。当地居民错误地相信《西游》故事,将其山认作花果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邠州这个地方,可以说和《西游记》完全没有关系,人们却硬是把它当作齐天大圣的水帘洞,更不用说那些只有一点牵连的了。唐代的传说中,无支祁长着猿猴般的身形,鼻子收缩,额头高耸,身体呈青色,脑袋是白色的,眼睛像金子一样,牙齿像雪一样白,脖子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曾经协助大禹治水;因为他犯了错,被锁链锁在桐柏山的淮河源头。而无支祁正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因此,桐柏山中确实存在水帘洞,清朝的时候当地人对这个说法非常肯定。连云港的花果山,作为《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取景地,被称作孙悟空的出生地,同时也是备受游客青睐的景点。

国内存在众多水帘洞式地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参照原型。元代戏剧里,神仙鬼谷子于水帘洞内修炼,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描绘孙悟空栖居花果山紫云洞;而小说《西游记》仅将紫云洞更名为水帘洞。这部小说中的水帘洞设计,反过来又作用于现实,促使人们模仿建造了更多水帘洞景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