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从远古用木头挖空制成开始,经历了独木船和木板船时期,1879年全球首艘钢铁船舶诞生后,便进入了以钢铁船舶为主导的阶段。船的行进方式也从19世纪依靠人力、牲畜和风力(包括用篙、桨、橹、拉绳和利用风帆)驱动,逐步转变为采用机械动力。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打造出全球首艘运用明轮驱动方式的蒸汽动力船只,其航行速度大约为每时八公里;1839年,又出现了配备螺旋桨推进装置的蒸汽机船,名为“阿基米德”号,该船主机拥有58点8千瓦的输出能力。这类推进装置因其显著优势,很快便得到了广泛采纳和应用。
1868年,我国打造出首艘排水量达600吨、动力输出为288千瓦的蒸汽动力战舰,名为“惠吉”。1894年,英国工程师帕森斯将其研制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核心动力,装备于高速快艇“透平尼亚”,于泰晤士河进行试航,实际运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0公里以上。
初始时期轮船上的汽轮机转速与螺旋桨转速相同,后来大约在1910年,开始运用齿轮传动、电力传动以及液力传动等减速装置,从此之后船舶汽轮机普遍采用减速传动方法。
1902至1903年期间,法国打造了一艘采用柴油动力的海峡用小型船只;同年,俄国建造的柴油驱动船舶“万达尔”号正式下水。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柴油机动力系统便成为了各类运输船只的核心动力来源。
英国于1947年率先将航空燃气轮机进行适应性改造,随后将其装置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用以替换原有的汽油动力系统,该轮机的输出功率达到1837千瓦,运行转速为3600转每分钟,通过齿轮减速装置和传动轴系带动螺旋桨旋转,这种动力装置的重量与功率比仅为2.08千克每千瓦,明显轻于同类设备。六十年代之后,还诞生了结合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混合动力系统,应用于大型及中型水面舰艇。
海军实力突出的国家,在大型和中型舰船上,只有那些功率特别大的会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系统,其他几乎都选用了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系统,民用船只上因为燃气轮机的效率不如柴油机,所以使用得非常少。
核能的开拓和运用又为船艇动力找到了一个新方法。1954年,美国研制的核潜艇“鹦鹉螺”号入水,输出功率达11025千瓦,时速可达33公里;1959年,苏联建成了核驱动破冰船“列宁”号,输出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驱动商船“萨瓦纳”号入水,输出功率为14700千瓦。
目前所有的核动力系统都运用压水式核反应堆驱动汽轮机,主要装备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但在民用船只上,因为成本效益问题,这类技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七十至八十年代期间,为了有效利用能源,部分国家借鉴了风帆船的原理,开发出一种以机械动力为主、辅以风帆助力的新型船舶。这种节能型船只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综合调控,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就是这类先进船舶的典范。
中国古代在造船与航海领域领先世界。春秋战国时已设立造船作坊,可生产军用船只;汉代已能打造配备舵装置的楼船;唐宋年间,内河船舶与海洋船舶均取得显著进步,创造了防水隔舱技术;明代郑和七次远航西洋的宝船,在体积、性能及航行距离上,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近代中国造船业进展缓慢。1865至1866年期间,清廷先后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了包括“保民”“建威”“平海”在内的一批军舰,同时还打造了“江新”“江华”等能够在长江上运行的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以来,船舶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五十年代期间,成功打造了一批适用于近海运输的客货轮、普通货轮以及油轮。进入六十年代,国内造船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快速构建了多种海洋运输船只、长江流域航运船舶、海上石油勘探船只、海洋地质勘察船只以及军用舰船,其中大型海洋船只的载重吨位已突破三十万。除了部分特殊用途的船舶,中国已具备自主研发并生产各类军用舰船及民用船舶的能力。
近些年来,中国造船业在全球造船市场中的占比显著增长,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中国的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2008年,中国完成的船舶建造量、新船订单量以及持有的船舶订单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分别为29.5%、37.7%和35.5%;与2007年同期相比,船舶建造量和持有的订单量分别提升了6.5%和2.5%;中国的船舶建造量以及持有的船舶订单量连续6年实现高速增长,主要造船指标全面超越日本,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的造船国家。2009年,中国的船舶建造完成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4.8%,新承接的船舶订单量占61.6%,已持有的船舶订单量占38.5%。与2008年底相比,这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5.3%、23.9%和3%。在新增船舶订单方面,到2009年底,中国已位居全球首位。在年末持有的订单份额方面,中国同样位居全球首位。在年末船舶建造完成量方面,中国到2009年底已是世界亚军。在三项主要造船指标中,有两项超过了日本,因此中国此时已可称为世界造船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