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睿 李思隐
最新公布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所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2025)》文件,已经全面铺开,该文件也被称为《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的内容,到今年六月为止,超过六成的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所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应用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六成。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正逐步从中等层次向更高级的阶段过渡。
全球经济发展步伐逐渐放缓,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政策,希望将制造业重新引入本国,由于关税和贸易政策方面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对我国的制造业市场和供应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导致生产成本不得不增加。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李佳腾谈到,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制造业还必须进行绿色化升级,并且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产方法。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进行深刻变革,实现数字化升级,无疑成为一条关键路径。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位于世界制造业大会2号展馆内,那里展示了众多核心轴承产品。特别是能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复兴号”高速列车轴箱配套的CR400系列轴承,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制造类公司而言,谋求持续进步,必须将数字化升级作为关键举措。洛轴集团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焦阳谈到,风电齿轮箱轴承智能工厂,从设计选材到生产交付全过程,都采用了数字化技术。该工厂生产的风电轴承内圈,最薄的地方只有10毫米,尺寸的精确度,在批量生产中稳定保持在0.05毫米以内。焦阳介绍,和传统的生产线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大约30%,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99.9%。
我国将数字化升级当作制造业进步的核心方式,促进平台组织政府部门相互配合,集中众多资源条件,合力打造示范性应用方案和定制化数字支持,整体增强产业链条的数字化程度。李佳腾谈到,近些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政策,例如《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这些政策都在促进中小企业迅速实现数字化升级。2025年,工信部发布了《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目的是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整个行业内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现阶段,我国已建立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超过三十六万家企业开展评估和对比工作,服务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省市,涉及41个工业大类和207个中类,从而构建了覆盖面广、典型性突出的企业样本体系,为准确诊断当前状况、实施分类措施提供了支撑。《报告》表明,江苏、山东、广东、安徽等地的两化融合进展较为迅速,其中江苏省的两化融合程度已超过七十点零。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水平已达65.0。
在企业层面,数字化升级已开始广泛铺开,逐步从个别项目发展为整体推进。调查表明,国内七成以上的制造企业已开展数字化升级,其中江苏、安徽等九个省份的实施比例超过八成。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六成的企业已使用工业云平台,网络化趋势明显,有效提升了不同企业间的业务协作水平。在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这五个省份,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企业已经达成了产业链间的合作,网络化的联合正不断延伸,一个健康完整的产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制造业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数字技术不再只是领先企业的专属,而是成为所有行业共同依赖的根基。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我们正主动推动AI和数字化转型相融合。安徽电信云中台高级解决方案经理王君睿谈到。据消息,中国电信承担起构筑网络大国、科技大国、数字国度以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职责,精准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促使制造业实现向高水平、高智能、环保化方向的变革。
李佳腾谈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正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进入“模型驱动”的新时期,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成为产业界广泛讨论的焦点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担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指出智能制造的进程分为两个时期完成。第一个时期是进行数字化变革,目标是到2030年,数字化生产方式在所有国内工业单位得到普遍应用。第二个时期是推进智能化的革新,计划在2035年,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在全国工业领域基本实现覆盖。
如今,人工智能正迅速为各行各业注入动力,对工业、能源、汽车、教育、医疗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瑞这样表示,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该公司宣布推出羚羊工业大模型3.0版本,还同时推出了三个基于该模型技术构建的智能体解决方案,分别是羚羊工业智能体、羚羊能碳智能体以及羚羊数字化营销智能体服务平台。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谈到,数据是核心生产资源,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等,优质的数据集合已经成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动力。今后,生产制造类公司必须更加注重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迅速推进领域内优质信息库的构建,以此促进“人工智能+模式”在各个行业和公司内部的实际应用。
李佳腾指出,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必须建立优质的数据资源库作为根基,需要整合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数据壁垒,达成整体化管控的目标。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既要在生产一线促进工艺改进,也要在经营层面达成精益生产和经验沉淀的效果,所以未来需要大量既掌握工艺知识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