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饺子申请了专利的韩国人,究竟在想什么?

日期: 2025-10-12 13:02:40|浏览: 2|编号: 15277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必品阁韩国速冻饺子企业正式公布,其向美国专利局提报的饺子造型专利已获准通过。该专利具体说明专利饺子的形态为,底部保持平整、顶部呈现拱起的半圆形面皮,面皮上的褶皱控制在14到16道,并且以顺时针方向螺旋式地收口

[]

许多中国人感到莫名其妙,住在同一栋楼的日本人、越南人、蒙古人,看到后也会纷纷称赞“真有本事”。

2006年,韩国为紫菜包饭申请了126项专利。

2013年,韩国将泡菜送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021年,年糕制作技艺成为韩国国家文化遗产。

2023年,韩国公司抢注油辣椒工艺。

二零二四年,韩国的外务部门发布官方文告,明确表示不赞同中国吉林省把“朝鲜族石锅拌饭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

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韩国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共同行动。

这也并非只涉及中国,而是要承担冒犯所有邻邦的后果,以求取独自的文化信念。

韩国人,究竟在想什么?

01

虚构的半岛​

东亚地区涵盖了朝鲜半岛、中国、越南以及蒙古,这个区域受到海洋、高原以及荒漠的分割,形成了一个比较隔绝的地理板块,区域内部展现出显著的历史渊源共性。

朝鲜半岛在东亚文化圈中属于后发文明,其发展历程难免受到先行者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十分显著。

韩国和朝鲜都认同的始祖“檀君”,被称作拥有5100年岁月的,全球最年长的民族开创者,然而檀君的安息之地,至今不允许任何国家介入其地下遗迹的探查与学术分析。

冈田英弘这位日本史学家毫不掩饰观点:檀君墓乃朝韩为同周边文明划清界限而伪造的伪证。

另外,在半岛古代文明诸多神话记述中,创建国家的领袖箕子、卫满等人,都是源自中原王朝经历更迭、国土倾覆时的“流离失所者”。

他们带着家人、远赴海外、寻找生路,那种隐忍又过火的性情,以及同中原王朝和日本文化时远时近的心态,始终影响着整个朝鲜族的历史进程。如今韩国某些古怪的食物偏好,也能从中找到些蛛丝马迹。

例如,在筷子的使用习惯方面,韩国与中国、日本、越南存在明显差异,他们的筷子并非采用竹子或木头制作,而是选用扁平的金属材质。韩国民众在教导子女时强调,筷子虽然体积微小,但也应当重视爱护。选用更为耐用的金属制造筷子,不仅能够减少更换的次数,同时也能在清洁时节约用水量。

金属的阻力不大,夹取食物时容易掉落,因此韩国人把圆形的筷子改成了扁而长的形状。这种变化虽然造成操作不便,并且需要更长的过程去习惯,不过韩国人却觉得这是一种磨炼和提升。

参照《史记》所述,箕子目睹商纣使用象牙筷,因而悲恸其奢靡无度。朝鲜饮食器皿的习俗,一直未曾更动。

同类的例子还包括韩式调味汁。确实,通过大豆发酵得到的含有丰富氨基酸风味的液体,是东亚文化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调味品。中国和日本,各自发展出精致而灿烂的调味体系。日本人精于简化工艺,通过滤除杂质、提纯液体、提浓成分等步骤,在提升酱油中氨基酸含量和风味层次方面不断探索,其中浓酱油、淡酱油、甜酱油和原味酱油各有其特定的食用方式;中国人则注重丰富配方,在优质的生抽酱油里,掺入焦糖色、干香菇、海虾粉、香叶、藿香等辅料,从而获得更复杂的鲜甜口感和香气,进而拓展了酱油的多种烹饪用途。

在韩国,酱油仅作为普通调味品使用。人们用它在吃生鱼片时沾一下,在煮汤时加入,拌凉菜时调味,也用来腌制烧烤食材,但不会对酱油的种类做特别区分。韩国人更偏爱大酱,这是一种从酱油发展而来的调料。它由磨碎的大豆制成,经过不完全发酵,连同豆渣和汁液一起混用。

与需曝晒180日的酱油不同,大酱因发酵程度较浅,时常散发令人不快的味道。为防止变质,通常需添加更多盐分以作保存。这种食品在汉代以前颇为盛行,然而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良,到了唐代便逐渐被制作更精良的酱油所替代。某些种类即便在少数地方留存,也被掺入其他配料或采用更复杂的工艺,制作成特色调味小菜,例如华北地区的甜面酱,四川盆地的豆瓣酱和牛肉酱,江西的螺蛳酱,云南的菌类酱等等。

宋代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提及了东北女真人的饮食习惯:他们用糯米酿造酒类,将大豆制成酱料,以半生不熟的米饭为主食,加入新鲜狗血以及葱、韭菜等调料混合食用,还搭配芜荑来调味。通篇文字,无不流露出对豆酱味道的轻视。

或许是思想保守,或许是固执己见,朝鲜半岛上却长久维系着这种源自汉代以前中原战败者留下的饮食习惯。大酱外表不佳,味道又咸又淡,其普遍使用,实际上已经无法跟上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而这也是韩国人借助过度强烈的自尊心,试图掩盖文化自卑感的深层缘由。

02

虚弱的自尊​

高句丽的兴起,被视作朝鲜半岛史上最具标志意义的政治事件。

高句丽政权的法律地位,至今仍是中朝韩学术领域争论的焦点,不过它的形成,确实表明东北亚民族已经具备自主建立具有文化独特性的统一政权的能力,不再单纯接受中原王朝的文化影响。

但国家实力逐步增强,疆域不断扩大,也引起了邻近强大国家的关注。从曹魏至隋朝,高句丽与中原政权的军事摩擦累计数十回。同时日本九州地区的独立势力,长时间内掌控朝鲜半岛南部动向,限制了高句丽向南方拓展的步伐。

到了七世纪,唐王朝开始兴盛的时期。唐朝和日本相继支持朝鲜半岛南部的国家新罗、百济、伽倻充当中间人,随后在韩国锦江的入口地带,中日双方爆发了首次历史性的正面交锋。

胜利者李世民继续进攻高句丽,最终促成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在韩剧作品中,李承晚经常被塑造为阴险的丑角,屡次被高句丽将士用箭射中双目

这段往事经常受到中日两国广泛关注,它为中国在接下来一千年里确立东亚主导地位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去借鉴先进制度文化,并在甲午战争后实现超越的开端。

然而,对于韩国而言,在强国争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甚至沦为他人棋子的经历,并不值得记录在案。此后,诸如元日战争、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等每次中日较量,都在朝鲜半岛上引发了战乱。

两个国家兵戎相见,遭殃的却是邻邦百姓,设身处地想一想,韩国历史读物中那些言过其实且别有用心的描述,再加上民族自惭形秽时激化的排外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古韩语口语中,中国人被称为“掌柜”,这个称呼源于“柜”与“狗”发音相近,意在讥讽中国人过于算计;日本人则被称作“肘巴”,是取笑他们穿着传统足袋的样子,如同笨拙的猪蹄。

西边的邻居是狗、东边的邻居是猪。

红色为晋,绿色为高句丽

红色为高句丽,绿色为百济

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在吃喝方面,就是硬要把那些基础不牢、味道平平的食物,硬是赋予文化上的自豪感。

比如泡菜。

用盐水泡制蔬菜水果可以防止变质,同时借助乳酸菌发酵,能够得到特别酸爽的风味,这种做法其实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有普遍应用。在日本,这种菜被称为渍菜,在中国则叫腌菜或酸菜,而在韩语里,腌渍的发音jeol-in,跟古汉语里腌菜的专用字“菹”的读音十分相似。

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味道也不会特别出众。它和大酱相似,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延长食物保存时间而形成的一种烹饪方式。如今,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中,它仅能充当一种补充调味的次要菜肴。然而在韩国,泡菜却拥有着近乎传奇的地位,被视为备受推崇的代表性食品。

韩国人不仅把白菜、萝卜、辣椒、梨子、苹果、小鱼、虾皮这类食材大量制作成泡菜,以此形成多样的风味和精确的规范,还着力提升泡菜原本单一的口感层次。韩国道导出版社编写的《我爱做腌菜》一书,具体介绍了泡菜与烤肉、豆腐、鱿鱼、三明治、沙拉、蛋糕、薄饼、挞皮等二十三类共计一百多种常见组合搭配方式。

急于渲染文化多元自信的心态,跃然纸上。

韩国人清楚泡菜最初很粗制滥造。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他们曾考虑把泡菜设为奥运村指定食品。但经过反复考虑,出于担心泡菜气味会得罪外国运动员,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想法。

2008年,韩国首位太空人高山,因带着泡菜进入太空,引发全球关注,韩国方面极力推广,称这种太空泡菜由三家研究机构投入巨额资金,历经多年研发而成,确保在宇宙射线照射下,非韩国宇航员也不会觉得气味难闻,其文化象征意义远比实际食用价值重要得多。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名录的七项饮食文化遗产里,韩国泡菜的归类和法国大餐、地中海饮食等大相径庭,整个申遗活动,着重突出的并非泡菜的制作技艺和口感,而是“越冬泡菜”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它能让整个村寨和邻里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成百上千棵白菜转化为食物和营养的供给。

03

畸形的美学​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正式生效,满清朝廷被迫将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划归沙皇俄国管辖。这一丧权辱国的协定,致使中国永久丧失了重要的东方出海口——海参崴。对于当时尚未经历南北分裂的半岛国家而言,地缘政治格局因此发生剧变,其战略利益受到深刻影响,除了日本之外,朝鲜半岛还多了一个强大的北方邻居——俄罗斯帝国。

李氏朝鲜政权中亲俄势力的抬头,破坏了中日之间原有的某种协调与均势,日本因此强化了对朝鲜半岛的渗透与吞并活动,即便是衰弱的满清当局,也在仁川建立了中国的租界区域,这个“万国租界”里中国竟然在半岛设有租界,这种倍增的卑微与屈辱感,激发了朝鲜民族争取独立的意识,也为韩国日后极端的去中国化、去日本化倾向埋下了隐患。

例如源自中国的炙子烤肉,在韩国演变为烤肉后,为了区别于传统中餐,韩国烤肉依据科学饮食理念,显著降低了用油量,借助微火慢烤,让肉质自然渗出油脂,此外,在肉类的调料里,还掺入了韩国特有的豆瓣酱和泡菜水。

最终,本土特色是到位了,但味道也差了意思。

比如来自日本的紫菜饭团,韩国人摒弃了通过寿司醋或寿司饭发酵来提取酸味,然后蘸着芥末和酱油吃的习惯;他们只选用整片紫菜包裹的简单形态,并在制作时将调味用的盐、芝麻油和芝麻一同包入饭团中;另外,可能是因为当地物产不如日本丰富,又或者深受汉明文化熏陶,他们从根本上不认同日本人吃生肉的偏好,韩式紫菜饭团里不包含新鲜肉类、生鱼片和鱼籽,而是加入了蛋皮、胡萝卜、黄瓜、肉松、蟹柳、火腿等熟食。

因此,日式的那种寿司适合慢慢品味,算是一种精致的下酒菜,相比之下,韩式的那种紫菜卷饭包含了蔬菜肉类和米饭,可以当作一顿营养全面的主食。

韩国人特有的“与土地永不分离”观念,是个非常典型的现象。这种思想常见于韩式烤肉店铁板边缘的“身土不二”字样,它源自中国佛教经典,目的是引导修行者将理想境界与自身融合,从而不沉溺于尘世乐趣。

日本将其推广至日常行为规范,注重选用国产物品、食用本地食材,认为这样有益健康。韩国却过度放大这种观念,将其与国家体制、民族情感相融合,提升到爱国的层面:热爱这个国家,就必须只吃本国产的牛肉和牛奶,本国产的大米,本国产的海鲜,乃至本国产的食用油。

韩国国土面积和资源禀赋与中国、日本相比有所不及,国内普遍推崇使用本土产品的观念,进一步加剧了食材价格偏高、选择有限、烹饪方式传统的问题。

部队锅和炸鸡,这类在中国和日本饮食文化中被视为极为普通、仅适合出现在小食摊的食物,在韩国却能成为广受欢迎的国民美食。这种现象的形成,不得不归因于韩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此倾注了过多的情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