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券被黄牛半价回收后流向哪?记者调查月饼券灰色交易

日期: 2025-10-13 14:09:28|浏览: 3|编号: 15354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秋佳节将至,购买月饼的意愿日益增强。不仅大街小巷店铺门口,排队选购月饼自食的顾客络绎不绝,众多公司亦开始向职员派发月饼礼券。不少民众更倾向于将月饼礼券当作赠予亲友的佳品。

中秋临近时,众多品牌月饼券在市场上交易活跃,进入兑换高峰。“诚信收元×月饼券,即时到账并确认,售出请通过私信联系”“2024年月饼券现寻求高价收购”“当前××楼月饼券是否还有人愿意购买”?《法治日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关于月饼券回收的信息,其中涉及元×、星××、美×等知名品牌,回收价格通常在券面标价的四成到七成之间。

在某个旧货交换网站上,一位来自江苏苏州的票务商家既在收票,也在出票,在收票信息里,该商家声称高价收购月饼票据,记者随机挑选了某品牌一张价值318元的月饼兑换券进行询问,该商家答复,318元的月饼兑换券的回购价格是150元

记者打开“出票”界面查看信息,发现上面写着“月饼代金券全国通用,假如你有企业渠道可以合作,价格谈妥发货开票全部包办,助你轻松获利中秋。”记者又用另一个账号假装是公司买方,向该票务询问了同款月饼代金券的“出票”费用,对方答复说代金券的标价是248元。

月饼券能够享受优惠,票据可以开具普票,金额为商品原价,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均可提供。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直接开具的是月饼生产商的发票,而非经销商的发票。如果客户进行大批量订购,所获得的发票将是苏州当地某知名月饼品牌的票据,确保收到的票据与月饼相关。

另类商品宣传时,除了被问及的某企业月饼,售票处还向询问者推荐了更经济实惠的选择,强调×××斯产品价格更低。该企业票据可享六折优惠,而开具的收据金额为原价的八成到九成,并说明购买这些食品主要考虑报销因素,选择×××斯月饼,开具的收据能报销更多费用。

记者询问了票券折扣差异的原因,票务人员解释说,价格较高的票券是从市场上回购的,而价格较低的则是从票券代理商那里大量取得的,这样采购自然能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调查得知,一些个人账号在社交平台售卖零散的演出票,还出现了自制月饼兑换券交易楼阁。此类“卖票”信息下常有众多“购票者”报出价格。评论区里,不乏自称“大量供应各类月饼券”“专门收票”的账号,它们向“卖票者”购买兑换券。

采访中记者发现,月饼券数量超出实际月饼供应,形成“券多饼少”现象,这种现象在月饼市场属于普遍做法。

业内专家透露说:月饼代金券的流转情况,颇为近似期货交易,基本上是制造商向购买者交易,购买者再转卖给制造商,或者是制造商与购买单位之间进行交易,购买单位的职工再参与其中,最后又回到制造商手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调查期间,记者留意到,社交网络上有个热门帖子,名为《月饼票里的经济门道》,揭露了月饼厂商以优惠价把票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抬高价格卖给需要送礼的企业等客户的情况。这些票有可能被赠予他人,或转手卖给票贩子。而那些囤积者,会以较低价格大量买入销售商的月饼兑换券,还有个人手中的这类凭证,随后,他们或许会以略高的价位,将这些券卖回给月饼生产商,又或者转卖给其他购买者。

月饼制作环节缺失的情况下,制造商、分销商以及囤积居奇的中间商都能获利,这种情况被称作月饼的虚拟交易化。对于这个现象,一位来自上海的业内人士刘娟(化名)向记者剖析了月饼代金券的运作方式,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如果食品公司发行面额为100元的月饼代金券,以65元的价格转让给分销商,分销商接着以80元的价格卖给顾客A,顾客A又把这张代金券送给了顾客B,顾客B以40元的价格转手给票贩子,票贩子最终以50元的价格把代金券卖回给食品公司。在这个环节里,即便没有实际的月饼产出,厂商仍旧获得了15元,经销商也拿到了15元,“黄牛”则赚到了10元。

刘娟表示,月饼券的投机者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规模较大的投机者,他们能够收购价值数百万至数千万元的月饼券,充当代理商的角色。这些人通常在每年五六月期间与商家协商当年的订购额度,并争取一定的退款。另一类是规模较小的投机者,他们从个人手中购买月饼券,不进行囤积,而是依据市场状况进行转售。

刘娟表示,月饼“证券化”导致了月饼券市场价格的起伏不定,厂家难以准确预测当年的供需量,或许会多发行或者少发行月饼券。

有网民反映,其获得了标有“玲珑心意”字样的月饼礼盒,然而,该礼盒并非来自居住地附近的商店,领取地点需迁往其他地方,至于能否当日拿到,尚无定论,因此只好将礼券转手出售。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表明,月饼券用礼品卡形态替换实体月饼,确实能稍微降低食物废弃,节省物流开销,在理想状况下能促成厂商、分销商等多方获利,表面上看像是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不过,从实际情况角度分析,月饼券的“金融化”倾向越来越显著,购买者的利益或许会遭受影响。

常莎认为,商家设定月饼券的售卖方式,目的是为了逃避责任,因此附加了各种免除理由,同时向购买者施加了许多责任。比如,要是购买者遇到月饼兑换商品取货困难,店家不承担后果;拿着兑换券换取月饼,商品质量也难以确保,比如店家给了临近过期的产品,购买者通常只能认栽;兑换券有使用期限,购买者若没及时用掉就会作废;部分兑换券还规定了必须提前预约、只能在指定地点取货等条件,给购买者带来麻烦;要是购买者碰上指定商品卖完了,只能加钱换购其他商品。

购买月饼券的人在与商家交涉时往往处于不利境地,他们的正当权益很难获得有效维护,常莎指出。

另有行业内部人士表示,部分商家专门面向“馈赠领域”,推行“纸质月饼”从制作到分销再到回收的整套业务流程。这类交易往往比较隐蔽,接受过程也较为简单,资金周转速度快,因此或许会为腐败问题的产生创造机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提出,治理月饼券不当流转问题,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必须社会整体多方协同努力。监管机构应强化市场管控,对于囤积居奇行为,以及商家设置消费陷阱等违法行为,触及法律界限的必须依法严惩,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产业方面应建立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诚实经营。消费者需要保持警醒,在理智消费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官方途径购买,根据实际需求购买,防止资源浪费,使月饼回归其商品应有的意义,以免自身正当权益遭受侵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