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抹茶?
那不是日本货吗?
最近于小卖部顺便购入了一罐抹茶咖啡,罐体上印有“成分:贵州江口”。
回到家里一查,竟然发现,全球每六杯抹茶之中,就有一杯产自那个曾经的国家贫困地区。
穷山沟逆袭成世界工厂,比爽文还离谱,却真实发生。
江口到底做对了啥?
一句话:把茶叶做成芯片。
关于生产规模,2024年江口抹茶年产量达到一万公斤,贵茶集团的两条新智能化生产线,通过人工智能视觉技术,能够迅速剔除不合格的茶叶,准确率高达99.7%,与去年相比,进一步降低了1.2百分点的损耗率。
这听起来像是枯燥的统计,但进入生产领域后会发现:同一片茶园,若能多生产出十几万瓶饮品,其所需投入便会显著降低。
再说产品。
你以为抹茶只能做奶茶?
江口将茶叶放入益生菌中,制成固态饮品,冲调出一款乳白色“饮品”,获得FDA批准;接着把抹茶包在鲟鱼块上,辣味与海藻气息交融,面市一个月便售出八百万份。
最荒唐的是速成抹茶料理,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分钟,鱼香肉丝里竟带有茶香,一位女职员品尝后询问出处——既无鱼腥又助减肥,谁不心动?
最狠的是定标准。
今年三月,ISO将《超微抹茶粉制作标准》直接照搬江口做法,日本丸久小山园——那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店铺——悄悄将订单上的“京都”抹去,改成了“铜仁江口”。
先前我国出口茶叶时,曾遭遇农药残留和颗粒度方面的难题,如今轮到其他国家对中国数据进行核查,铅含量竟直接降至欧盟标准的二十分之一,真是令人佩服。
有人担心:风口过去会不会一地鸡毛?
实地转一圈就有答案。
梵净山腰,喀斯特地貌的茶园宛如青翠的镶嵌画,地势较高且云雾缭绕,自然形成抵御害虫的效果,无需花费购买农药;山脚下的抹茶聚落,宋代点茶技艺的展示紧邻着网络直播设备,外国友人身着汉服模仿“茶百戏”技艺,同时购买了三盒护肤品——将文化传承、生产制造与网络传播有效融合。
晚上九点,工厂灯还亮着。
蒸青设备在0.8秒内快速处理,茶叶经过120度通道短暂通过,青草气味立刻转化为海苔味道。
工作人员表示,过去这个时段大家常在家中玩牌消遣,如今需要加班时还能享用夜点,螺蛳粉搭配抹茶煎蛋这种奇异组合,居然吃得他们十分愉悦。
抹茶只是开头。
江口县将做法推广给邻近县份,石阡的苔茶被加工成冷泡剂型,松桃的藤茶被装入牙膏包装。
贵州山里随便一棵野草,都可能被“江口经验”点金。
往后若有人议论“中国抹茶逊于日本”,便立刻呈现事实:全球有百分之十五的抹茶源自贵州偏远山岭,星巴克超过三分之一售卖的抹茶原料均标注“江口”产地。
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依赖空洞的口号,而是凭借一个智能化的制造体系、一项权威的药品认证、一份国际化的质量标准,从而将自身的未来纳入全球的视野之中。
故事听完了,手里的抹茶冰淇淋突然更香。
不要只顾着吃喝,要想想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农产品,或许下一个成功故事就隐藏在这些宝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