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象城有家网红面包店,有人目睹店员天黑后,逐筐将面包装入垃圾袋。那些面包状态完好,完全可食用,售价也属较高水平。如此直接丢弃,实在令人于心不忍。询问店内人员时,他们坦言无能为力,称公司有硬性要求,当日未售出的产品必须销毁,他们也认为此举过于浪费。
店员们倒面包时动作非常迅速,整箱整箱地往里面堆放,没有任何迟疑,什么大奶酥啊,芝士猪扒堡啊,还有那种价格四十几元的树莓吐司啊,全都备齐了,这些都是优质的食物,然而因为已经过了售卖时间,就变得没有价值,最终被当作废弃物处理掉,这件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观察那家烘焙坊,那些面包从被放到展示台上时起,就开始计算自己的价值了。一旦过了闭店时间,这些面包在它们看来就毫无价值了。至于能否继续食用,是否还健康,这些都不再是它们关心的了。
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商家的错误逻辑,他们并非单纯售卖食物,而是通过高价吐司来营造一种财富象征,让消费者产生优越感。一旦降价促销,这种精心塑造的奢侈形象就会立刻崩塌。对他们而言,品牌价值远超过产品本身,面包的袋数根本无关紧要。
价格高的并非是面包本身,而是商家标榜的所谓“高档”,一旦促销活动开始,这种所谓的档次感便不复存在。
它们非常厌恶繁琐。比如说,若将临近失效的面包赠与他人或打折出售,倘若接收者因此肠胃不适,那么由此引发的后果将是极为棘手的,商店的声誉或许会因此彻底受损。相较之下,直接丢弃是最稳妥的做法,能够彻底消除所有潜在隐患,将问题彻底解决。它们将这种方式称作“安全屏障”。
简单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敷衍的管理方式。要制定一套促销的规则,或者联络慈善团体将面包送出,那太麻烦了,需要耗费时间,还要安排专人负责。直接丢弃,最为省力,也最为直接。他们的行为,也是在暗示购买者,不要寄望于获得折扣,他们的面包,就必须选择价格高的,选择新鲜的。
当这些食物被冠以“废弃物”的称谓,弃置在商业区附近的幽暗通道时,在某个角落,它们却发挥着关键作用,足以引发深深的共鸣。这并非简单的物资闲置,更像一面明镜,映照出都市中各色人群的真实境况,对比鲜明得令人咋舌。
上海虹口区有个地方叫凉城新村,那里设有社区长者食堂。每到晚上七点钟之后,这里变得十分喧闹。工作人员会把当天剩余的菜品,打包成一个个“惊喜晚餐”,每个只需十元。
邻近处那些早晚奔波的劳动者,个个准时抵达,渴望购得一份,或许能抽中诸如大排骨之类的“特别奖品”。这种热切期盼,与彼处轻易丢弃数百上千个面包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一面是价格不菲的糕点被随意丢弃,一面是民众为了一顿物美价廉的晚餐,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糕点铺里那些过分讲究的仪式,和食堂外那些迫切想要温饱的景象,产生了鲜明的反差。对糕点铺而言,糕点的意义在于它的品牌和它高昂的定价。对工薪阶层来说,一餐饭的意义,就是能够真正填饱肚子,获得工作的能量。
这种悬殊的价值差距,使得指责“挥霍无度”的批评,显得格外尖锐。大家痛心的,不只是那些粮食,更是这种物品闲置,而有人又急需的矛盾,这种资源分配的极端失衡。全球仍有许多人在为温饱挣扎,如此铺张,确实让这家公司显得过于冷漠无情。
有些人将剩余的食物丢弃,另一些人却为了一顿饱饭而竭尽全力,这种状况实在不合理。
斥责过后,我们还需思量,弃置的糕点,果真只能走向废物堆放处吗并非如此。倘若我们不视其为“废弃物”,而是视作一种“利用价值”,诸多巧妙的处置途径便会浮现出来。
社区食堂推出的“随机晚餐”,是一种颇具巧思的举措。它将临近保质期的食材包装成类似盲盒的体验,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给参与者带来惊喜。这种方式远比简单丢弃要优越,为物品赋予了新的价值。
如今啊,这类巧妙的构思层出不穷。微信小程序上出现了“惜食魔法袋”之类的平台,它们专门将商家即将过期的食物打包成价格优惠的福袋进行销售。此外,一些面包店也变得机敏,夜间会推出“面包福袋”,以类似游戏的方式清空库存。
此外,存在更为出人意料的协作方式。部分专注于酿造精酿啤酒的酒坊,启用了废弃面包作为原料进行酿制。可见,面包的功能从仅能果腹的食品,骤然转变为杯中佳酿。此举不仅将无用的物质转化为珍贵资源,同时也拓展了商业经营领域,并激发了更多创新思维。
“被当成垃圾的食物,其实可以重生,甚至变得更精彩。”
一个出色的品牌,它的“顶级”不应体现为“宁愿舍弃也不相赠”的倨傲,而应表现在如何处理难题,如何承担义务。与食物银行等公益组织联手,将剩余物资捐赠出去,公司或许只需多付出些运输成本和沟通精力。
能够获得的,是那种金钱无法购得的美誉。试想,在一个日益重视道义的社会里,一个善于妥善处置剩余资源的企业,才能赢得公众的认可,才能让人们心悦诚服地选择它的产品。
“真正的‘高级’,不是扔掉浪费,而是有办法,有责任心。”
人的情感,远比那些被遗弃的糕点更为珍贵。一个公司,倘若只顾谋利,缺乏对人的关怀,就难以长久发展。将来人们选购商品,不仅关注物品质量,更看重企业的品德。爱惜粮食,也是在爱惜我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