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文化漫谈

日期: 2025-10-20 01:11:24|浏览: 0|编号: 15820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抹茶是一种兼具传统与时尚的饮品,以其特殊的粉末形态和较高的茶氨酸、咖啡因含量而广为人知。这种饮品拥有悠久的茶文化传承,同时也在当今众多流行饮品中常见。抹茶的英文名称源于日语的读法,在日本茶艺中有着显著的地位。现在,许多人认为抹茶源自日本。但深入探究其历史,这种鲜绿的茶饮真正起源于中国。

古代中国人把抹茶叫做“末茶”,“末”就是指粉末或碎末,这个名称与当时抹茶的制作方法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制作抹茶很有心思:选用新鲜的绿茶,用蒸青工艺制成茶饼,在要喝的时候,把茶饼磨成细小的粉末,这就是“末茶”。茶学家陆羽在《茶经》里提到:“喝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种。”

关于抹茶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神农本草经》中有提及:“神农遍尝百草,每日遭遇七十二种中毒,依靠茶来解毒。”传说中,神农氏嚼碎茶叶后吞服,以此解除毒性,从而开创了人类食用茶叶的先河。神农氏因此被尊称为“抹茶始祖”。

茶最初出现在魏晋时期,在唐代兴盛,到了宋代达到鼎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一带采摘茶叶制作成饼,冲泡饮用时,需要先烘干茶叶,接着“将茶叶研磨成细粉后放入陶瓷容器中”,意思是茶叶要被磨成细粉再放在陶瓷里煮。这种磨成的“粉末”,可以说是抹茶的早期形态。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将蒸青团饼茶碾成碎末,加入热水后用茶筅或茶匙搅动饮用,这种饮用方式被称为“品茶”。古人描绘抹茶泡制完成后的状态:刚开始形成时,浮着的泡沫往下沉淀,细小的精华往上升浮。泡沫闪耀着如同新雪般洁白的光泽,光彩夺目得仿佛春天里蓬勃生长的草木。

宋朝时期,抹茶的制作达到了极盛状态。当时,文人学士热衷于斗茶活动,将品茶的技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们极力追求细腻的茶泡沫,并且持续改进泡茶的方法。

宋徽宗特别喜爱抹茶。他写的《大观茶论》详细介绍了“蒸青团茶”的制作方法。这种蒸青绿茶就是现在抹茶的原料。书中“点茶”那部分,说明了宋代茶道的理念和制茶技术,不仅展现了北宋茶行业的繁荣,还为后人了解宋代茶文化提供了途径。当时,茶团的制作越来越细致,喝茶的仪式感也更强了。从亲手采摘茶叶开始,整个茶叶制作过程都由专职的“茶官”严密监管。宋代注重煎茶、点茶和分茶这三种方法,能让茶汤表面呈现各种文字或花草鱼虫的图形,这种技艺被称为茶百戏,其精巧程度堪比艺术品。茶叶在唐代开始兴盛。近代有人用注入沸水和运用茶匙的技巧,巧妙地使水纹和茶汤形成各种形象,包括飞禽走兽、昆虫鱼儿以及花草等,其精巧细致如同绘画。但这种景象很快就会消失。这是茶叶的一种变化,当时的人们称其为茶百戏。”(《大观茶论》)

宋代人热衷比试茶汤,蔡襄在《茶录》里记叙了“斗茶”的整个流程:把茶饼敲碎成小块,再磨成极细的粉末,筛去粗渣,取两钱茶粉放进已温热的茶碗,冲入滚水,产生泡沫,审视它的色泽、香气、滋味,好的才算上品。这种冲泡茶粉的饮茶方式就是宋代的“点茶法”。把小块茶磨成粉末是团茶、饼茶饮用时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个做法和现在制作抹茶的方法完全相同。

茶文化因艺术而更显迷人。南宋刘松年的《烹茶图》便是明证,宋代文人更以茶汁作画,使饮茶升格为艺术形式。画家在宣纸上用深浅不一的茶液作画,借助茶液中的单宁成分,营造出变幻无穷的视觉效果。

明朝中期往后,抹茶慢慢不再流行了。朱元璋不喜欢太复杂的泡茶方法,于是取消了福建建安团茶作为贡品的规矩。从唐朝宋朝开始的团茶习俗一下子就式微了。朱权编的《茶谱》里,既写了点茶的方法,也谈到了散茶的做法,这说明喝茶的习惯正处在转变的阶段。那个时代的茶叶制作方法,已经和现在很像了。这种更迭深刻改变了后代品茶习惯,茶壶开始替代茶碗,专用汤壶负责烧水泡茶,而抹茶及其配套工具慢慢退出了历史记载。

为了观赏茶汤的色泽,白瓷杯担当了重要角色。表面上,品茶的过程好像变得简单了。实际上,明代中期的文人审美为茶道带来了新的生机。宜兴紫砂壶变成了茶具的象征,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的风味。另外,文人对品茶的氛围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包括了茶材、水源、茶具、香味、装饰植物和同饮者等许多方面。茶馆、茶棚成为了文人必须拥有的雅致场所,表现了他们对茶文化的真挚态度。明代文人对于品茗场地的布置非常在意。唐寅、祝允明、文徵明这些书画名家创作了许多关于茶事的美术品,促进了晚明时期茶文化的兴盛,并且带动了茶画、茶册的绘制和写作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唐代起,日本使者来华研习茶艺,烹茶是其中一项内容。九世纪时,抹茶经由这些使者引入日本。南宋末年,南浦昭明禅师前往浙江余杭径山寺求法,首次将中国的茶礼带到日本,《类聚名物考》有文载:“茶礼之兴,于正元年间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自宋朝传入。”

后来,荣西禅师从宋朝引进了“点茶法”。此后,日本茶道逐步成熟。在茶叶使用方面,日本大体沿袭了宋朝的点茶法。此后,抹茶在日本广为流行,并慢慢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仪式流程。抹茶源自宋代“末茶”,但摒弃了煮茶的旧法,承袭了宋代点茶时将茶粉化开、冲泡、击打泡沫等步骤,同时提升了种植和采摘的技术,使抹茶的口感更加出色。因此,“末茶”慢慢演变成了抹茶,在海外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得以传承和进步。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从日本引入碾茶的制作工艺,由此带动了抹茶文化及抹茶产品的再次传入国内。历经漫长岁月的古老抹茶,在饱经沧桑之后,以创新的面貌重现,让国人再度记起了“末茶”的习俗。

今天的抹茶不只是解渴的饮品,还是引领潮流的文化旅游符号。抹茶风味的饮料、抹茶系列的护肤品、抹茶口味的食品等层出不穷。我国的生态茶园建设、抹茶产品的深度加工、抹茶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制、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等,为抹茶文化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者:张旖华,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