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视频·新360行之国风糖艺师|以糖为笔绘国风

日期: 2025-10-23 06:08:23|浏览: 1|编号: 16050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有一位技艺精湛的糖艺师崔久祥,他能让普通的糖呈现出非凡的变化。他手中的糖,已经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承载和传播传统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

崔久祥与糖艺的交集,源于一次偶然相遇。在一场艺术交流场合,他看到同行以糖为媒介,呈现线条抽象艺术的风采。自幼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倾心,让他产生了一个构想——将糖这种材料与国风文化相结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国风糖艺的创作历程,这一坚持,持续了8年时光。

二零二四年三月十三日,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崔久祥的糖艺工作室,有外国友人尝试糖塑技艺中的拉糖丝活动。张鹰提供影像资料。

过去一年正值辰龙年份,他构思并制作了一幅高约半米的立体糖画《金龙献瑞》,作品问世后广受瞩目。为了精心雕琢这条威风凛凛的东方神龙,他深入研究相关素材,持续推敲细节。制作期间,过高的温度成为了主要的技术难题。糖艺加工必须在温度维持在65度左右的恒温设备内进行,持续的高温让操作时手部感觉非常烫,即便这样,他经常连续工作数小时,依靠着极大的耐心、坚定的意志和精湛的技艺,一一解决遇到的难题,最终使得这条金色的龙形象逼真,龙身上的鳞片制作精良,龙须也显得十分生动。

崔久祥除了创作《金龙献瑞》,还打造了省花主题系列作品,以硬糖作为表现媒介,逐一对各省份的省花进行塑造,旨在帮助网友认识各省省花,并推广非遗技艺糖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文化。这些作品借助短视频渠道进行分享,获得了网友们的热烈反响,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关注。创作这些作品期间,崔久祥对色彩重叠与形象塑造仔细琢磨,选用淡雅色调和空灵构图,使画面富有生机与神韵,如同从传统水墨画中浮现,洋溢着诗情与古典气息。

崔久祥糖艺作品——梅花。张鹰 摄

糖艺品的搬运和储藏是个棘手问题。糖塑材质很易损,搬运时必须格外谨慎。崔久祥曾应央视之邀参与节目,为《湘江风雨图》创作衍生品。该作品长度1.1米,宽度40厘米,体积庞大且易碎,不能通过普通货运。为保作品完好到达,他特意避开航空繁忙时段,另外为作品购置专属仓位,全程精心照料。抵达终点之后,才开展组合构建和最后展示,这个环节的难度,一点也不比构思阶段低。对于作品留存,他借助精准调控温度和湿度,又搭配亚克力盖子,成功化解了保存方面的挑战。

网络日渐普及,崔久祥觅得传播糖塑的新路径——借助新兴媒体平台,将糖塑制作流程上传至快手等平台,引得大批网友瞩目,他们竞相表达赞赏、发表评论、发出咨询,这不仅助长了他持续创作的意愿,亦让他收获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有网民建议商业品牌进行联合打造,期望他能运用糖塑手艺制作企业相关产品,这种跨领域合作使崔久祥发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市场中的巨大价值,并且有效扩大了糖塑的影响力。

崔久祥将制作好的梅花融化,准备拼接。张鹰 摄

崔久祥的创作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其作品具备可食用的特性。他运用了传统的糖塑手法,并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念,主要材料是砂糖和食用颜料。这些作品仿佛是可享用的中国传说,人们在欣赏其视觉美感时,也能品味到甜味,从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非凡吸引力。

现在,崔久祥正打算把传统糖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他清楚明白,糖塑不只是种技艺,更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在继承的同时,他持续进行创新,期望让这项古老手艺在当代社会展现新的活力,他的愿望是让糖塑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传统手作的非凡韵味。

(作者:通讯员 张鹰 胡森绪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凡 校对:刘金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