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三小时,就为吃一口12块的凉皮+米皮+面条?
我脑子没进水,是抖音把我拽到郑州这个老小区。
昨天的清晨7点,我领到了第187个现场标识牌,前面那个女孩正不停晃动双腿,说她昨晚没能抢到网络上的100个预约机会,所以今天5点就过来等候了
店里就两口锅,老头掌勺,老太装袋,动作像上了发条。
240份卖完直接拉闸,后面的人只能闻味儿。
我尝了第一口就知晓,口感并不出众,原先那种“八种掺和”的新奇体验被计算机制造得过于强烈,最终演变成了追求点击量的神秘小礼物。
政府动作比顾客还快:
监督管理部门安排人员每日在入口处值守,城市管理局将围挡设置成曲线状,居住区将邻近的停车场划分为“八种混合使用区域”。
假冒店铺已经开业,合法品牌迅速登记“老八掺”商标,但商标批准后,经营者手臂便无法举起重勺。
真空包装是救命稻草?
加5块,能放三天,外地朋友不用连夜打飞的。
塑料气味一加热就显现,味道立刻减半,经营者本人也叹气:勉强维持,总比停业好。
最扎心的是后台数据。
美团上搜索“郑州炒八掺”的次数增加八百倍,河南卫视带着摄影设备堵住店家,打算制作《老家的味道》节目
老头私下跟徒弟嘀咕:再拍下去,老家没味道,只剩加班味。
我吃完那盒东西,肚子饱,心里空。
网络名人将一份街边小吃捧上神坛,热度消退之际,老夫妇承受着疲惫的肩膀,以及永远无法重温的宁静。
他们次日依然要五点准时起身,接着清点物品,继而打包货物,还要把价值十二元的喜悦推销给那些茫然不知为何排队等候的顾客。